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此篇文章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音乐下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欣赏课《嘎达梅林》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六年级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课。《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是根据这首蒙古民歌改编的,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增添了内蒙古草原气息,使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更加悲壮。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欣赏和整体感受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风俗人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了解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韵味。

2、感受乐曲情绪,了解蒙古族短调音乐的特点,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

3、通过欣赏及演唱《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了解蒙古族短调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蒙古族短调音乐的特点。

教具

录音机、课件、手鼓、口风琴。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情景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参观内蒙古大草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大屏幕展示:草原风情图片。

讲述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直观教学创设和谐宽松课堂氛围。

新授课

(一)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阶段目标: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感受乐曲悲壮的情绪。

1、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出示马头琴的图片。

认识马头琴。

使学生对马头琴有初步了解。

2、现在我们认识了马头琴,就让我们一起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吧!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使我们感到音乐具有草原的气息。

播放乐曲。

感受马头琴音色。

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音色有一定认识。

(二)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阶段目标:初步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能演唱歌曲。

1、欣赏歌曲《嘎达梅林》。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深情、悲壮、豪情。)

播放歌曲《嘎达梅林》。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讲述《嘎达梅林》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故事。

xxxx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勾结军阀强行开垦土地。嘎达梅林代表人民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不仅控告无效,他反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

讲述《嘎达梅林》这一真实故事。

聆听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

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3、分析歌曲风格特点辨别是短调民歌还是长调民歌?

这首歌曲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结构短小、节奏规整,装饰音较少。

总结短调民歌特点。

分析歌曲风格特点。

让学生分析短调民歌特点。

4、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唱歌曲。(视唱旋律,填词演唱)

带领学生视唱,演唱歌曲。

学唱歌曲。

让学生学会歌曲。

5、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情绪还不够准确。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注意歌曲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指导学生演唱情绪。

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

使学生更好掌握演唱情绪。

拓展

(三)不同形式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

讲解蒙古舞族舞蹈动作特点。

(大雁舞,驯马舞)

随音乐完整做动作并演唱歌曲。

讲解蒙古舞族舞蹈动作特点。加入手鼓。

学生随音乐学动作。

不同艺术形式带来的音乐感受,拓展学生鉴赏能力。

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欣赏了短调歌曲《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优美动人的颂歌。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中,不但让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还让学生学习了民歌《嘎达梅林》,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1、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欣赏马头琴独奏,使学生初步了解马头琴。

3、讲述《嘎达梅林》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4、分析短调音乐的特点,舞蹈参与歌曲的音乐表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蒙古族音乐特点及处理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们欣赏了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还学唱了民歌《嘎达梅林》,了解到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和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歌曲悲壮的情绪,还让学生对蒙古族歌曲的音乐特点有了初步感受。在欣赏马头琴独奏之余还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参与歌曲的音乐表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歌曲的唱游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二:通过歌曲的学唱,复习巩固“mi、sol、la”三音的手号和音准。

教学目标三:通过歌曲的唱游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

学情分析

是一首活力十足的唱游歌曲。春天正是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时节,本首歌寓音乐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游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锻炼了身体。让学生从游戏中学会歌唱,在歌唱中玩得愉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歌曲的学唱和巩固“mi、sol、la”三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

教学准备与地点

教学准备:录音放映机、毽子、奖品等。

教学地点:

体育场。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听音乐《踢毽子》进入体育场。

2、老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首音乐,会想到什么游戏?

同学们:踢毽子。

3、老师:同学们真聪明,那我们就学唱歌曲《踢毽子》,并进行踢毽子比赛。

二、教学分析。

1、赏与介绍毽子。请学生带个毽子进体育场,是自己做的,师生互相欣赏。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踢毽子,并介绍毽子的构造和来历。

2、踢毽子。在歌曲《踢毽子》的背景音乐声中进行一场踢毽子游戏,看谁的毽子飞得高,谁踢的个数多,谁踢的花样新。

3、唱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踢毽子》。

(1)、听录音范唱。音乐完后,老师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学生:应该用欢快、喜悦的情绪唱。

(2)、读歌词,师读上句,生读下句。

(3)、跟录音学唱,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让学生能听出一二小节是由“mi、sol、la”三音组成的,请学生打手号跟音乐唱一唱。

(4)、全班分三组,进行对接唱游比赛(边唱边踢毽子),看那一组做得好。

4、进行踢毽子比赛和歌唱比赛。

(1)、踢毽子比赛。歌曲声中进行踢毽子比赛:两人一组,一人踢毽子,一人当裁判为其数个数,时间以歌曲的长短为限。最后老师当裁判长,看看谁能登上“班级踢毽子比赛”冠军的宝座。

(2)、歌唱比赛。以今天所学的歌曲《踢毽子》为比赛曲目,看谁唱的好,决出冠军。

5、结束。

最后,老师把学生排成广播操队列,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唱歌边踢毽子,在音乐中结束这一节课。

三、小结。

这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唱《踢毽子》,还学会了踢毽子,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身体。通过唱和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感受歌曲里一家三口唱歌的快乐,能随音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教学重难点:

1、能由浅入深地认识歌曲的结构,通过感观和体验,认识到乐曲的特点。

2、享受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和成功。

教学准备:

1、已熟悉碰铃、串铃和哨子三种乐器的使用方法。

2、每人各一套乐器(碰铃、串铃、哨子)。

教学过程:

一、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1、入室完整地欣赏歌曲。

导入语:今天梁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听完后你要告诉我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首歌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结:原来这是一首蒙古族的问答歌。

3、演示课件,第二遍完整欣赏歌曲。

提出要求:“这次我们来听听蒙语版的歌曲,请你们听听歌曲里共有几段?到底是不是有问有答的?每一段是谁问谁答的?”

4、小结:三段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自由讲述,老师作总结)

二、分段欣赏歌曲,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不同的演唱。

1、欣赏第一段,用不同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一段,请用不同的动作为不同角色伴奏,但注意要一拍一拍来打节奏。”

2、能做出代表动作的学生示范。(大家学着做)

3、激发学生做出女儿和爸爸同时出现的动作。

“女儿来了(拍手),爸爸来了(跺脚),那么女儿爸爸一起来的时候怎么办呢?”

4、欣赏第二段,创编不同角色的动作。

“第二段又是谁问谁答的呢?那么妈妈声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伴奏呢?”

5、同样方法欣赏第三段。

6、边看课件,完整地拍打身体的节拍演奏这首歌曲。

三、选择乐器进行节奏乐演奏。

1、乐器与歌曲的角色配对。

2、提出演奏要求:“愿意帮助谁就选择对应的乐器,但是音乐没开始,我们的小乐器需要先休息的哦。”

3、看指挥,学生进行分角色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引导学生每人使用三种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演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1、提出演奏方法和要求:边看图谱边操控乐器。

2、初步尝试看图谱演奏歌曲。

3、指出需要注意和演奏得不够好的地方。

4、再次进行演奏。

五、结束部分:

小结:刚才的游戏好玩吗?今天你们都表现得非常棒,有许多同学的反映相当的敏捷,表扬。那我们把这么好玩的游戏表演给其他同学看好吗?(离开活动室)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教材分析: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采用D大调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师理发的时发出的声音“咔嚓”、“沙沙”声,生动的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以及成功之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和体验,歌曲欢快、充满活力的情绪,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热情。

2.知识目标:能够准确模仿理发时咔嚓、沙沙的声音。

3技能目标:让学生表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丰富其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用创造性的表演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模拟剪头发时的象声词汇的发音及情绪的表现

教学过程:

听音乐进教室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呢,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你们看看这是哪里?

生:理发店

师:好,那你们都去过理发店吧,我跟你们说啊这是位澳大利亚老爷爷开的店老爷爷呀干了一辈子了就要退休了于是老爷爷想从你们当中选出一些最优秀的小理发师老爷爷呢有一双特别灵巧的手,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他那双灵巧的手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老爷爷用他的.双手干什么呢?(生回答)

师:是的,老爷爷帮客人理发。那你们听到理发时剪刀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咔嚓咔嚓。

师:是的那是剪刀的声音

①屏幕出现:咔嚓,咔嚓

②板书:X XX XX XX X‖

③屏幕出现:5 35 33 13 1‖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那除了剪刀,理发还用其他工具吗?师用上面的节奏问,生用旋律的形式回答。

理发店的喷雾声呀,生:沙沙沙沙

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老爷爷一同庆祝吗?那下面我们一同开动小飞机吧。(播放飞机声)

师:我们到达目的地了,哎,你们听,有人在唱歌呢。(播放《理发师》的动画。

师:理发店的生意挺好的,你们看,老爷爷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

爷:小朋友们,非常欢迎你们到我这儿来做客,我是一位快乐的理发师,希望小朋友能和我一起演唱《理发师》这首歌曲。

2.歌曲教学

①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爷爷的要求并不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会这首澳大利亚歌曲《理发师》(出示歌谱,先听听范唱吧,播放音乐)

②师:大家刚才听到演唱歌曲是用怎样的情绪呢?(生回答)

③师:在学歌曲之前,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比比谁记得最快。(把学生分四组,每一组记一句歌词,老师读歌词,学生认真听。

④大家用小组接龙的方法把歌词朗读。

⑤师范唱,学生听完用“啦”随钢琴模唱。

⑥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合作,我唱一句,你们接下一句(先学生唱“咔嚓”和“沙沙”部分,其余老师唱,第二次反之)

⑦师生合唱。

3.认识打击乐器

师:同学们,我们唱得太好听了,老师这儿有两位朋友也想加入我们的队伍,你们欢迎吗?(生回答,出示乐器)

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沙锤:

木鱼:

②播放音乐,让学生为歌曲伴奏。

4.歌表演

师:老爷爷工作这么勤劳,顾客一定很多,让我们一齐来帮助老爷爷吧:怎么帮呢?我们听听他的建议吧(出示要求:1、请分小组进行歌表演活动。2、每组表演的形式可以不同,如:A、用打击乐器模仿理发工具的声音伴奏并演唱。B、改编歌词并演唱,C、边演唱边表演。师扮演理发师生扮演顾客(播放录音做示范)

下面谁想来当理发师,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的小手能不能干,为客人设计出漂亮的发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创编,多媒体反复播放歌曲,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上台表演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设计意图:呼应了前面的节奏训练,通过自创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及与人合作能力,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歌曲的目的。

老师小结:看到大家工作得这么认真.理发店的老爷爷非常高兴,他夸奖我们“理发店的小伙计呀真不容易,小小年纪工作认真值得表扬,唉,长大快成材,勤奋工作乐观又开朗。

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萨克斯独奏《回家》,感受乐曲的款款深情和旋律的悠扬柔婉,以及萨克斯管所独具的荡气回肠的声音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

2、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悠扬柔婉的情绪特点,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外形和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

体验萨克斯管所特有的音色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以及对“家”的主题的深化。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复习歌曲《故乡的小路》(巩固两声部旋律和表现歌曲情绪)

2、导入:走在故乡的小路上让我想起我的家,家:原本是住所,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家,是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师:今天我们来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温馨的`家》,听一首乐曲,它的名称——《回家》

3、初听:演奏乐器——萨克斯管

4、了解萨克斯管,课件+ppt

5、了解了萨克斯管,我们再回到乐曲《回家》:首先通过五线谱来视唱旋律(用lu哼唱,唱好旋律中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和连音线旋律)分小组或男女生演唱旋律,熟悉旋律,其次可以用唱名谱视唱旋律,从而加强对音准的练习和指导,再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范唱

6、复听:?乐曲有几个主题,各主题不同的情绪

师:第一主题(旋律平稳、舒展,带有少许忧伤,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主题(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的加入使得乐曲显得更加激动,表达作者回家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7、再听:ppt视频(感受萨克斯所带来的音乐效果)

回家问候父母,长辈、亲人,送去祝福,感受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