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此篇文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描写西湖的古诗和送别诗。

一、回顾旧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古诗两首》[板书]

1、课件出示:

A、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B、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作者描写的是(六月)【时间】(西湖)【地点】(疾雨)【事物】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2、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的魅力不仅于此,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奇景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板题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我们先来了解诗人[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2、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聪明的`孩子,谁来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晓,晴好的天气;净慈寺,西湖旁边的一座寺庙;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4、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一个晴好的天气里在西湖边送别自己的好朋友林子方时所作。看来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三、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1、这首古诗诗句很简单,如果你能一遍读正确,我们就送给你掌声。

个别诵读。

2、如果你能流利诵读,读出节奏感,我们会送给你更热烈的掌声。

个别诵读

3、课件出示,划出节奏线齐读。

四、明诗意

1、大家都很了不起,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自己学习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请同学到台前依次板书诗句并讲解意思。

A、毕竟,到底。四时,指四季。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映日,与太阳相映。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与天相接,无边无际,碧绿碧绿,荷花与日相映,谁曾见过这样的鲜红。)

C、找找藏在诗中的小奥妙。倒装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夸张:接天莲叶无穷碧。对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理解了诗意,相信你会读出更深的韵味。

个别诵读——集体诵读——尝试背诵

五、感情诵读,想象奇景

1、这么美的诗句,如果配上音乐,会给你以独特的享受,请闭上眼睛,在你脑海中描绘出这幅美景吧。师配乐诵读。

2、把你脑海中的奇景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六、比较异同,体会诗人感情

1、又到了展示你智慧才华的时刻了,看看谁的思维敏捷吧。

课件出示:

A、《六月二十七日)书包(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六月)【时间】(西湖)【地点】(疾雨)【事物】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六月)【时间】(西湖)【地点】(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事物】的奇丽美景。

B、你能说说两首诗的异同吗?

交流:相同点:都描写的是西湖六月的奇景。

不同点:第一首描写的是风雨天的景色,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前一首描写的景物多,重点描写的是西湖之水,后一首景物少,重点写“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

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觉。

C、诗人送别友人不诉离别之情,为何写景?

交流:借景抒情,这么美的景色,希望友人留下。他们的友谊就像莲叶与荷花,就像莲叶连接着碧空,就像红日映照着荷花,互相映衬,难舍难分。这也是两首诗的不同点之一。

2、就请你把杨万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融入到你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

七、课后作业

1、拿起画笔,把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2、把这首诗变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毕”这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荷花或荷叶吗?(课件出示荷花.荷叶图)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好像缺了个头,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用“/”标出诗的停顿节奏,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并意正音(慈、毕),读出停顿。

3.齐读。

4.诗,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图]:

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的读诗句,要求做到正确、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低要求。通过指读后的评价,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习古诗的信心。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关注学困生。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莲叶、荷花的颜色。()的莲叶()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板书:无穷碧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绿,荷花之红。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4)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5)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特殊时节---“六月”:

(6)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

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7)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 ☆作者心情---体会赞美、喜爱之情。

(8)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9)指导朗读:读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现代人去学习古人的精华诗篇,尤其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同时朗读的指导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与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在揭示出关键词“无穷”“别样”后,我让学生读好后两句,体会不一样的红,特别的绿。接着通过原因的探究,又有两个词语跳了出来,引导学生突出“接天”和“映日”,读出荷花的面积之大。“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在“面积广”“特别绿”“别样红”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品出诗情。这样的朗读,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而达到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识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点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

1.没有上出古诗课的感觉,朗读太少,没有感情。

2.大概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不能确定部分少数同学的听课效率。

3.课上有些同学做小动作、讲话,一定要及时制止。

4.整个课堂掌控欠缺,不够果断和运筹帷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4

【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高官。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四、拓展积累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

在诗中,诗人常常会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或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老师这里也整理了一些送别诗,送给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去细读一下,看看这些诗句是借助哪些事物或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设计:

一位诗人

一首古诗

一幅画面

一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