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质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优质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优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小学优质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铜钟、招呼、凤尾竹、孔雀舞、粗壮、蝴蝶”等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整理各民族的资料、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
(2)通过资源共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感受各个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
(1)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
(2)乐曲《爱我中华》和《月光下的凤尾竹》
(3)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a.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b.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3.检查读词卡
a.指导读词语。
b.开火车游戏。
4.齐读课文
5.同桌轮读
6.交流汇报、评价
(三)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一自然段
a.问题1:你看到了哪些民族的小朋友?
b.问题2:他们走进校园,是怎么做的呢?
c.认识排比句和讲述排比句的读法。
2.三自然段
a.小组讨论
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们上课时的情景和下课后的情景?
b.小组汇报
c.交流、评价
a:问题一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b:问题二
同桌合作,找找描写上课时窗外安静的句子相互读一读。
c:如果你能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你想和他们一起玩什么呢?
3.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情景图)
假如,你就是民族小学的一员,在这样一所美丽、团结的学校读书,你会感觉怎么样呢?(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小学优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教学教法
朗读指导,以读代讲,引导点拨。
四、教学学法
朗读理解,自学、自读、自悟。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等。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师:首先我们来做两道题,老师先填第一句。
卡片出示:(1)填空
车技超的人称为
歌技超的人称为
拳技超的人称为
学生齐说。
(2)你能读好下面这个西方人的名字吗?
出示卡片:埃德森阿兰特斯多纳西门托
师:你能把这个拗口的西方人名念好吗?
生1 生2 生3
……
师:在巴西人民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对于巴西人来说,不知道自己国家总统的名字是可能的,但是不知道贝利的名字是万万不可能的。全世界的人民都给予了他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球王贝利》,了解他是怎样进入足坛的'?
(3)揭题:12、球王贝利
教师板书课题
师:你能读出球王的风采再来一遍吗?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
(2)给难理解的词语打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
出示卡片:
贫民窟 干涸 垃圾 卖劲 祈祷 别墅 真诚
师:请一位小老师带读一下,其他同学跟读。
师:这位小老师的口齿真清楚,但有个别字音纠正一下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说)
师:你们不好意思说是吗?那老师来说。(出示图片,解释。)
师:除了这些词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3.师提问:课文写了贝利什么事?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板书:赠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2)根据板书分清段落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在这些词语里面有一个词和“贫民窟”相对,是哪个?
生:是“别墅”。
师:你知道什么是“别墅”吗?
生:是指非常豪华的房子。
生:是富有人家住的房子......
师:那住别墅的教练为什么要送住贫民窟的小贝利一个足球呢?默读课文,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生:因为贝利很喜欢足球。
生:因为贝利的球感很好。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贝利对足球的痴迷?
生读第一段。
2.读课文第1段: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买不起球,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任何的一片空地上踢。
师:从哪些词语里能看出贝利对足球的痴迷?
生:从六个“踢”,“非常”、“任何”。
师:指导朗读,教师读三个踢,三个在,学生读其他
师:那后来教练为什么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朗读贝利和教练的对话。
师:我们一起来唱《感恩的心》。
4.教师范读最后一小节,突出贝利的伟大,从“第一次”等词语。
师:从“第一次”等词语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贝利的伟大,那他到底有多么了不起呢,下面看看贝利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感悟启迪
1、课件出示贝利的简介,主要是获奖情况,体会他真正的伟大。教师配乐读。
贝利从6、7岁开始踢球,15岁成为职业球员,与队友一起10次获圣保罗州足球联赛冠军,5次巴西全国联赛冠军,2次南美解放者杯赛冠军,2次洲际杯锦标赛冠军。1957年进入巴西国家足球队,在1958、1962、1966、1970年的4次世界杯赛中作为国家队主力参赛,与队友合作,使巴西队获得第6、第7和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让金光闪耀的“雷米特杯”永远留在了巴西。
贝利在20多年足球生涯中共参加过1000多场比赛,射进1300多个球,被称为“球王”。
2、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3、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学生自由说
(2)与学生共勉:
①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②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③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教师小结,板书: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4)学生热情激昂地读这句话。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成长的故事,相信你们会受到更多的启示。
2、推荐两篇文章:
①《十一支康乃馨》
②《小象奴奴》
(六)板书设计:
12、球王贝利
赠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小学优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交、己”等7个字,认识“亠、亻、巾”3个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或成功。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爱因斯坦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相关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激趣,看图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又将和你们一道结识另一位世界名人,他的名字叫“爱因斯坦”。(板书)出示人物画像。你们想了解他吗?
2.请几个同学展示资料,教师相机作补充。
3.师:爱因斯坦在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请翻开书第27面,看插图,你从画面上看到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听吗?(鼓励学生的合理想像)
相机板书课题。
4.请同学把课题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示字卡认读:只(多音字)、板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过渡:在一次劳技课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学了这课后,你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圈出文中生字,把它们和在文中的词一块儿多读几遍。
2.字词教学
(1)小老师带读(有注音),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
(2)集体读(无注音),读认识的字,还不会认的暂时放一放。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生字,边读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根据课堂情况作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讨论学习,朗读课文,感悟交流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重点体会“……都……只有……”,“……直到……才……”等词语)
过渡: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交来的小板凳,满意吗?爱因斯坦听了老师的话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试着读给同桌听一听。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他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
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
3.用------和~~~~分别标出老师的.话和爱因斯坦说的话,自由读一读。再指名读,想读谁的话就读谁的话。
4.分组讨论: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
5.交流:可联系自己的经历谈想法或感受。
6.分角色读一读、合作演一演:师(生)可扮演文中老师,请一生扮演爱因斯坦(鼓励学生当好导演,要把人物的神态和几个动作表演出来),男生(女生)读旁白。评选合作奖。
二、指导书写生字
1.游戏:摘果子(复习已学过的字词)。
2.认识新部首:
亠:点横部
亻:单立人
巾:巾字部
3.讨论:哪个字你记住了,就把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4.交流识字:你记住了哪些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5.师重点指导、范写:作
6.生书空,描、临写生字,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写字姿势。
二、质疑、总结交流
1.你想对爱因斯坦说什么?
2.学完课文,你认为课题应该怎样读更好?( 强调“三只” )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 三只小板凳作业设计
1、 组词。
交( ) 布( ) 左( ) 两( )
文( ) 有( ) 右( ) 雨( )
※2、选择一样意思的句子打“√”。
(1)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丑的板凳了。( )
(2)这是世界上最丑的板凳。 ( )
(3)世界上最丑的板凳就是这只了。 ( )
3、填空。
爱因斯坦想把板凳做得(让人满意),所以做了(三只板凳),他还会做(更多更多的)板凳。
小学优质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1、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2、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3、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三)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四)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五)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1、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3、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4、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5、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六)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小学优质教案 篇6
小学优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优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