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争吵》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此篇文章《争吵》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争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透过理解课文资料,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资料。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边读边想

②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就应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二、导入。

1、透过预习我们明白了争吵是发生在:我和克莱谛之间的股市,这节课我们就一齐走进这场争吵中,体会友情的珍贵。

三、再读课文

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透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练笔:

选取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资料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个性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好处。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个性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述,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述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情绪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就应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就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述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述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样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主角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资料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透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述,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教学反思:

在这个单元中遇到了其中的一篇《争吵》,平心而论我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我们和意大利在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着许多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所以我对这篇文章中的小主人公之间发生的问题,一向都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一向都存在着一些困惑。

《爱的教育》上学的时候我读过,但是之后有事情给耽搁了没有读完,当时读的感受觉得太喜欢那里面描述的情景了,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善良,所有的矛盾都那么容易迎刃而解,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主动地承担职责,遇到好的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会把荣誉让给别人,那里的人都个性的善解人意,无论怎样样的孩子最后都能够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真是个完美的大同世界。

个性是结合我最近自己的一段经历,我觉得在校园中的孩子个性单纯,因为我们都会用真善美去影响孩子们,一旦发现他们如果有些不美的地方就会想尽办法去引导,期望他们都成为一个个完美的人。但是社会上是这样的吗?社会没有黑暗吗?社会里没有坏人吗?我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会被人笑为“书呆子”,所以很多经历都是因为自己太美化了这个社会,但是我担心自己这样完美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们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状况的真正认识,让他们在社会上走弯路,受到伤害。但是从我的内心深处我想用世间最完美的东西来浇灌他们,但是就是这样坏人就能放过他们吗?坏人能因为他们的单纯就对他们网开一面吗?如果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伤害了才反应过来原先在校园里经历的都是迷幻的、都是空想的,我想这也会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我困惑、矛盾。

《争吵》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力要求: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知道了阮恒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二、 布置自学

1、 读读课文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 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3、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请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 学习课文

1、 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①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④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老师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发生争吵――我很后悔――重又和好――父亲教育

2、 学习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内容

②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争吵后双方的表现各是什么样的?你体会到什么?

3、 学习第二部分(五至八自然段)

①读读这部分内容

②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③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小结:这部分内容对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真实具体,非常符合常理,一般人做错事后,也常常是不安、后悔――想承认错误――又怕丢脸,没有勇气。

4、 引导弄清两个问题

①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为我的表现感到悲哀。)

②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是一样的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 学习第三部分(九至十三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内容,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②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6、 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一个人不但要认识到错误,而且要敢于认错,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争吵》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1、紧抓文本,通过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等方式,循序深入,块状推进。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和探究发现的操作平台。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在不背离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将学生生活和文本整合,读写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学一致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会写14个生字;

2、学会给课题提问题,将答案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明白“我”与“克莱谛”争吵的真正原因。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揭题、读题、设疑

1、板书:

争吵,齐读。

2、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

谁与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要求: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

1、字音、字形:

出示:

嫉妒、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服侍缩回、诚心诚意

承认、线缝、缘故、原谅、愤怒、防御、戒尺、既然、高尚

⑴ 指读,请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读。“嫉”读二声,不读四声,与“忌妒”区别。

⑵ “替”的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承”中间是三个短横,不能多写或少写;“缘”的右半部分是写好这个字的难点;“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右上部分;“戒”的部首是“戈”。

2、检查朗读:

朗读比赛,指明学生读,哪里读断或读错的地方,就坐下,然后共同纠正。

四、了解主要内容

1、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2、同桌之间互说。

3、将这些答案结合板书连起来说。

4、同桌互说。

5、小结:

给课题提问,后将答案连起来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五、精读“为什么争吵”

1、读完课文后,大家想跟谁交朋友?

2、默读1~4自然段,用不同符号画出两人在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

3、对比朗读两人不同的表现,想想争吵的主要原因。(结合理解“嫉妒”)

六、结课

七、作业

在《写字.钢笔字》中,抄写相应的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是否有与同学发生争吵?都因为什么?这一课中的两个朋友因什么事而发生争吵呢?(“我”的嫉妒,故意弄脏了克莱谛的书)发生争吵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二、自学探究

1、自由读课文的5~14自然段,想想争吵之后他们各是怎么做?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它们的含义。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做好读书符号。

4、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三、检查汇报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

(“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

2、结合自己与同学间发生的争吵,感受“我”矛盾的心理。

四、转换角度,回归整体

1、假如你是班级的一员,你更愿意跟谁交朋友?为什么?从文中语句找出理由。

2、教师依据学生所说的理由,及时加以梳理,确定导向。

⑴ 安利柯错在哪?

(犯了错没主动认错,还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

⑵ 为什么说克莱谛是个高尚的人?

(我故意弄脏了他的本子,他却主动与我重归于好)

⑶ 克莱谛所说的“我在外边等你”同安利何理解的一样吗?

(联系后面的段落“我”举起尺子,做好防御工作可以看出“我”认为克莱谛是要和“我”算帐,而克莱谛的“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想克莱谛这时在想些什么呢?见了“我”却微笑并温和地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可见安利柯误会了他,克莱谛的意思是要与“我”重归于好。)

3、小结:

我们应从整体上认识人,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这值得我们跟他交朋友;“我”虽然身上有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但又能看到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是非观念清楚等),“我”的进步也是明显的,由嫉妒同学、瞎猜疑、报复同学到心里不安、后悔、知错,最后能接受同学的友爱,与同学重归于好……

五、指导朗读,深化情感

1、指名读“我”的话。

2、教师指导:

“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读出后悔的语气;

“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

3、此时安利柯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指导读安利柯说的话“再也不了!再也不了!”师范读,后指名读,然后齐读。

4、合作分角色朗读。

六、联系实际,明理拓展

1、读懂父亲的话:

⑴ 齐读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

⑵ 找出课文中父亲说的其它的话。

⑶ 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你自己在与同学发生争吵时又有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还没做到?

⑷ 小结:

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2、读写结合:

写写你在平时与同学发生纠纷的一幕,并写一写你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七、作业

1、把父亲的话抄下来,再体会体会。

2、组织读书小组,阅读《爱的教育》,并做好读书记录。

《争吵》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2、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3、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的结果怎样?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学生接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 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第四自然段)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师:争吵之后,我时时会想起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他是怎么教育我的呢?找出文中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出示三句话)

① 在我和克莱谛争吵这件事上,我有没有做到知错认错?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 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知错)a.我觉得多好!(第5自然段前半部分)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不认错)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第5自然段后半部分)

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第6自然段)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想和我重归于好)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读父亲说的第二句话)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 自读913自然段

② 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 指读913自然段

④ 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我以为克莱谛要打我,我准备防御)

⑤ 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讨论:理解父亲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你如果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你错了,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二、升华理解

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教《争吵》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学本课,我除了采用指导朗读,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还重点就两人主动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课文《争吵》刚讲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

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作着准备,杨杰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手捂着耳朵,委屈地说:老师,韩旭用石头打我耳朵了。打破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开她的手,仔细一看,只见她的耳窝边上擦破了一层皮。他为什么打你呢?走,找他问问去?我一手拿着参考资料一手扶着她的后背向教室走去。一路上,杨杰什么也没说。

来到教室门前,我把韩旭叫出来,还未开口,他就直视着杨杰争辩道:你也用石头打我来。我没有!你和丁宇在一起扬土,爆在我身上。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韩旭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吗。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发生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韩旭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用石头打了别人的耳朵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韩旭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杨杰,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打算让孩子们做《基础训练》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韩旭表现的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才与杨杰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杨杰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争吵》教学设计 篇5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感情变化以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研读争吵的经过与重归于好的段落,体会克莱谛友好、宽容、高尚的品德。

3、理解“戒尺、胳膊肘、嫉妒、服侍、高尚”等词,会正确书写“缘、承”等字。

〖教学预设

一、课前迁移,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肯定有很多朋友,肯定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一对好朋友争吵的故事,去体会一下他们争吵之中的感受和争吵过后的启发。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课题质疑,预设学生提问: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

过渡:那就让我们赶快去带着问题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2、课文很长,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很有耐心。读着读着,你觉得哪一自然段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吗?指名学生选择难度段读。

预设:第1、3、5、7、9自然段。

随机正音:嫉妒、胳膊肘、挨、服侍、哼、线缝

随机指导词义:

⑴ 胳膊肘:摸摸自己的胳膊肘,同学们在上课时要注意姿势正确,胳膊肘放好,特别是在写字的时候,胳膊肘动来动去会影响别人哦。

⑵ 戒尺:请学生谈谈什么叫戒尺,教师补充。

3、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对课文中争吵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了。谁来说说?

⑴ 谁和谁争吵?谁来叫叫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克莱谛”、“安利柯”,一起叫叫他们的名字。

⑵ 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由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

⑶ 争吵后怎么样了?学生大致说意思。师在课题“争吵”下画箭头并板书:重归于好

过渡:咱们现在就去克莱谛和安利柯的吵架现场,读读他们为什么吵架?

三、研读“争吵经过”

1、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我”和克莱谛吵架谁对谁不对?

2、学生反馈后出示句子:

⑴ 他只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指名读,读出克莱谛的歉意,主动认错的语气。

⑵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自由读,你读出了“我”的什么心情来?

指名读,教师用评价语指导学生读出“我”嫉妒、生气的语气。

看来,克莱谛得奖,安利柯并不是无所谓的,而是非常──生:嫉妒他

师:所以我想报复他。──引读“过了一会儿……”

⑶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指名读,读好克莱谛生气的语气。

过渡:两个好朋友就这样你生我的气,我生你的气,各不相理,多么可惜呀!不过,我们可别急,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和好),在哪几自然段?我们赶快去读读。

四、研读写“克莱谛”的句子

1、默读9~13自然段。想想谁使得他们和好如初,又成了好朋友。

2、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反馈:是克莱谛主动与“我”和好,表现出了友好、宽容的品德。

3、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

反馈出示句子:

“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

再议,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指名读好克莱谛的友好和宽容。

4、克莱谛在放学路上主动表示友好,那么在他们争吵后,克莱谛在课堂上还有什么表现?

出示: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⑴ “瞟”是用眼睛怎样看?我们也用眼睛瞟瞟自己的同桌。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膘。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膘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⑵ “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⑶ 他这样的眼神,这样的话,他心里想什么呢?

小结板书:宽容 友好

5、联系上文读读,克莱谛的好还表现在哪里?

⑴ 克莱谛是个好人: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

理解服侍:可以说服侍什么人?反馈:旧式丫鬟服侍小姐等;服侍老人,服侍病人。克莱谛服侍生病的母亲,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⑵ 克莱谛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他勤劳、善良、孝顺、懂事、宽容,怪不得父亲说克莱谛是——高尚的。

小结:正是克莱谛这么一个高尚的好人,能够宽容友善地对待同学同学,所以他们才重归于好,但是他们的重归于好,安利柯也表现出他自己的特点,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五、写字指导

1、范写“缘”、“承”。

2、学生各写一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写“我”的段落,体会“我”在吵架前后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3、理解“挨”、“防御”、“缘故”等词。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自己选择一句写:

克莱谛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

父亲那么喜欢克莱谛,是因为________的缘故。

克莱谛眼睛里表示出悲哀,是因为________的缘故。

克莱谛与安利柯重归于好,是因为________的缘故。

2、是呀,克莱谛和安利柯重归于好,克莱谛能主动表示和安利柯友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安利柯就不想和克莱谛和好吗?

二、研读写“安利柯”的句子

1、反复默读第二自然段,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反馈:

吵完架后,安利柯的心里很不安、很后悔,很矛盾。

3、根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交流:

⑴ 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学生交流要点:“不安”,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个别读,齐读,读出我后悔的心理。

⑵ 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指名读、齐读,读出安利柯矛盾、好面子的心情。

⑶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是要与我重归于好,,“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我”的意思与安利柯一样吗?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4、我就这样后悔着,不安着,矛盾着,──出示“终于挨到了放学。”结合上面的内容,说说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5、去读读在放学路上,“我”的表现,你又发现了什么?

⑴ 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理解防御)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⑵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小结:克莱谛与安利柯和好如初,除了克莱谛主动友好外,安利柯的知错认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知错 认错

三、研读写父亲的话

1、课文中的安利柯和克莱谛都让我们很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找出写父亲的说的几句话,读读,你能读懂什么?

反馈出示:

应该知错认错

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出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交流: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指导读好第三句话,“脸一沉”换个词。

小结板书:应该 不应该

3、父亲说的几句意义深刻的话,安利柯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4、那么在放学路上,安利柯应该怎么做,才是做到了像父亲说的。想象写放学路上安利柯主动认错和好的情节。指名读,评议。

出示:

终于挨到了放学。

5、小结: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和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

四、课外拓展

1、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出自哪里吗?课件出示《爱的教育》书封面及简介

作者:亚米契斯 意大利作家,(1846~1908)

内容简介:本课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 一译《心》。这本书1886年一经出版,即在意大利轰动一时,仅出版的头两个月就再版40多次。在它出版后的100多年里,已有100多种文字的译本。这本书是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口吻来写作的。这部风行全球、脍炙人口的著作,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夏丐尊先生执译并序言:“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文,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庭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教鞭的教师。平时为人父为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得流泪。”

2、布置作业

⑴ 阅读《爱的教育》。

⑵ 抄写父亲说的话。

⑶ 写一件和同学发生的事。

【板书设计】

争吵

宽容、友爱 知错 认错

重归于好

应该……不应该……

【听后反思】

整堂课设计没有问题,只是操作还不够理想。

1、一堂课前松后紧,结果生字还落实不了,最后草草收场。

2、读书百遍,歧义字见。读的时间不够,读的没有层次。

3、三年级了最好做到读写结合,特别是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争吵》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故意、墨水、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就应团结友爱、互相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每一天我们都和同学们在一块学习、游戏,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矛盾,你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这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的两个同学是怎样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

(1)“体、缘、愤、戒”的写法。

(2)区分“即”与“既”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将语句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1、课题是“争吵”,使谁与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结果怎样?

2、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师生交流,明确课文资料:

“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而发生争吵,最后“我”和克莱谛

四、作业:

把课文读熟,注意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板书设计:

争吵

我--------------克莱谛

弄脏本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资料: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体会父亲的话。

(一)找到“我”和克莱谛吵架的有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二)当“我”和克莱谛吵架时,“我”的情绪怎样?心理怎样想的?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1、抓住重点语句,自主讨论交流:

(1)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2)于是我想报复他。

2、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三)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的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标出来。(小组交流)

2、第一次是在什么状况下出现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情绪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小组自主交流: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阿,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多好!

(4)我又记起父亲“就应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5)想到那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但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样也说不出来。

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我”不安、后悔、矛盾。

3、第二次是在什么状况下出现的?

(1)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此时他们在想什么?俩人想的一样吗?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交流)

(2)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情绪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3)“最后挨到放学”为什么是“挨”?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父亲明白整个事情时,父亲的表现怎样?从文中标出来读一读。

讨论:

(1)父亲为什么把戒尺折成两段,扔向墙角?

(2)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之间就应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5、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分主角朗读课文,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三、小练笔:

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文中出现的这种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写一写。

板书设计:

争吵

我-----朋友-----克莱谛

宽容友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