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听泉》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听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
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
第二层(第2到第4句)
第三层(第5到第9句)
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
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
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
3、谈读后的体会
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
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美妙白天:泉声响 泉水多 泉水长 泉声美
黑夜:轻柔 清脆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听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导读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导读
4、指导读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导读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听泉》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描写泉声优美语段,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模仿课文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和美妙有趣。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谈话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鼎湖山,下面让我们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或者鼎湖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这节课 ,让我们跟随作者深入鼎湖山中夜宿古寺,感受它更加令人陶醉的地方。
(二)讲授新知:
1、认真读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8—10自然段)
(2)说说鼎湖山之夜作者听到的泉声是怎样的?
2、仔细听
(1)播放课文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欣赏各种泉声
3、用心想
(1)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了什么?
(2)怎样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中的“污垢”?
4、大胆说
阐述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5、快速写
(1)播放关于大海的音乐
(2)展开想象写几句关于大海的描写
(三)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想,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
湖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部分(鼎湖之夜)
2、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结合第七自然段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他们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
《听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情分析】
听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会学的比较投入。文章的文字很美,想象也很丰富学生一定愿意读背。
【教学方法】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最后一段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朗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思考,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让学生聆听一下各种乐器的声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查阅的作者资料和鼎湖山的资料导入课文的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14课鼎湖山听泉,你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多少鼎湖山的情况呢。(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风景区内群峰竞秀,古木参天,以丛林古刹、飞瀑流泉著称。山之绝顶有湖,四时不竭。)
2.今天,我们就在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纠错。
学生读课文时指导他们读准下面的字音。万籁俱寂雄浑磅礴湿漉漉汩汩地古刹琵琶卵石菩提树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
3.交流点拨:
重点指导:
鼎和籁的书写
不绝于耳:在耳边不停地作响。
清纯:指泉水流淌的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厚重:形容古刹钟声和大提琴的声音,音域宽而低沉,与清脆相对。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像色彩鲜明华丽的绸缎。
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曾坐菩提树下顿悟佛理,所以菩提树称为佛树。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2.再次练习读课文一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并想一想每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驱车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自然段:我们白天进山观景听泉。
第三自然段:我们在庆云寺借宿。
第四自然段:我们在寺中听泉,泉声变化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自然段:泉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按地点转换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5)
4.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脉络。
三、作业。继续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从第一段导入。
鼎湖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竞秀,特别是庆云寺附近散步着数千亩自然林,粗细不等的山泉从大大小小的山石表面和夹缝中不停地流淌着,发出淙淙水声,汇成了“铿鸣金石”的`合唱。为了欣赏这一明景,我们从肇庆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了鼎湖山,来到了这里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下面的句子
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1.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2.这个时候来看泉,你感到怎么样?把你的愉快心情读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1.怀着愉快的心情上山吧,上山后你一定看到了清亮的泉水,听到了美妙的泉声,请你认真读课文,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写出来。
2、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分享。
(1)过了寒翠桥,就听到了淙淙的泉声。看到了什么?
进山一看,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能把你看到的情景给大家说说吗?(漫山遍野都流淌着清清的泉水,可以看到褐色的山石,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和苔藓……)学生说后再读课文。
引读:师读“进山一看”生接读“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师读“草丰林茂”生读“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2)愈往上走树愈密,绿荫愈浓,这个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朗读和想象相结合,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个人感受。
(3)夜晚,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
出示下面的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泉水还会流过哪里?你试着用“那像……一样……是……”的句式说几句。
泉水声音还是千变万化的呢,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
为什么千变万化呢?
师说“泉声忽高忽低”引导生接说“这是泉水绕过树根”
师说“泉声忽急忽缓”生接说“这是泉水拍打卵石”
师说“泉声忽清忽浊”生接说“这是泉水穿越草丛”
师说“忽扬忽抑”生接说“这是泉水流连花间”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都是流的意思,如果都换成流淌你觉得好不好?[“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把你对泉水的喜爱读出来。最好能背诵下来。
三、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照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听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品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怎样的映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让我们先到山路上去看泉、听泉吧!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同学们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找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用——画下来,找出描写泉声的词语用……画下来。(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3、交流所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描写泉声的词: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描写泉水的词: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生回答:(我从淙淙一词体会到泉水很响,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水声了)
(我从清纯悦耳一词体会到泉水声很美,很动听。)
(我从“时隐时现”一词体会到泉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游人捉迷藏呢!)
……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课件出示语句)生自由读,指名读。
6、小结:作者一进鼎湖山,这泉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走在山路上一边听泉,一边看泉;一边看泉,一边听泉,心情多么愉快呀!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吧。齐读。
7、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这里的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树参天
这是写什么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8、(课件显示一组图片)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9、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出示句子: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10、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味泉声,全心领悟。
1、看着清亮活泼的泉水,听着清纯悦耳的泉声,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课件播放纯音乐配泉声)
2、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离开了教室,来到了美丽的鼎湖山上?是不是感觉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此时都一一回响在耳边?
3、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聆听、辨识、品味到哪些泉声?
师课件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看录象画面范读。
问:在这些泉声中你喜欢哪种泉声?
(1)指导体会学生交流。
a、我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因为他是那样的轻柔,舒缓。
b、我也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我仿佛看见泉水抚摸着青青的小草,用轻柔的声音跟小草说着什么?
能读出这泉水的轻柔吗?指名读
(2)自主交流体会其它泉声,并指导朗读,读出各种泉声不同的特点。
(3)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4)指名读,师为其配上音乐。
(5)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4、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5、是啊!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音乐起,生齐读。)
6、同学们,这么美的语言,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7、配乐看录象引背
8、课件出示: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9、当我第一次读这几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我第三次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读读看。(交流)
10、课件出示: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生交流、仿写句子。
1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
12、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五节。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还觉得鼎湖山的清泉只是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吗?
课件显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才。用这一句式说话。
13、师小结:是啊,鼎湖山正是有了终年不息、静静流淌的清泉,才有了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鼎湖山,是清泉滋润了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鼎湖山蓬勃的生机。(板书:滋润万木孕育生机)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师激情背诵结束语。
四、拓展延伸
1、当小导游,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2、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的文章。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润万木孕育生机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渲染,上出情境,上出美感。本节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描写泉声与泉水的词语,让学生感悟、体会泉水的多、泉声的响、美。学生通过已有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融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第四段重点段教学时,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营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的熏陶和感染,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听泉》教学设计 篇6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