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此篇文章读《人生》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人生》有感 篇1
在《人生》开篇的地方,路遥引用了柳青老师的一段话使我感受尤为深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飞翔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更需要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主人公高加林艰难曲折的人生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如果缺少了积极进取,奋斗向上的锐气,生命的航向只能让别人随意拨转,高加林最终被人生无情的捉弄了,他失去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每个人的人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活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丢掉自己做人的根本。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命运的变化中,变得从容,保留住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得意时的猖狂,也没有失意后的落寞。
匆匆人生几十载,我们应该去珍惜和感恩,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去感谢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感谢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甚至是商店的老板、餐厅的做饭师傅,感谢所有与你生命有过交集的人,因为是他们陪你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用足迹将你空白的生命历程全部填满,让你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读《人生》有感 篇2
在没有开读之前,我先准备好了纸巾在旁。《走到人生边上》,人之将死,岂不戚戚哀哀,悲悲切切,无语凝咽?
但开头杨绛说“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一个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竟可以如此风趣地谈生死,我不仅哑然失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呢?
曾经也看过杨绛先生的名言警句,但却从未看过她的书,只感觉她是个知性的女人罢。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这个女人太不简单了,太厉害了,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九十六岁出书,中国仅有此人了吧?她人缘极好,不分年龄段,都冲进门去看望她。她是那么的不耻下问,为求一个结果,她“探问了几位七十上下的朋友。”她上知天文地理,说起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简直如数家珍。在心理学、医学、儿童心理方面颇有造诣,英文很厉害,《论语》的句子更是信手拈来。她治学严谨,所有引经据典,她都仔细的在后面注明出处。一个百岁老人不是老态龙钟,却是才思敏捷,诙谐幽默,她是个仙人么?
她描述婴儿的表情是那么生动形象,刻画得是那么逼真“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一个可爱的老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她是那么的宽宏大度。她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心生敬佩。“尽管他们达不到十全十美,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她是那么的能屈能伸“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我们很不必为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丧,不论人世怎么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世间万物之灵。”
她是那么的睿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走到人生边上》中的《她的自述》秀秀说“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
是啊,人这一辈子到底为的啥?这几年我也纠结于此。
一位母亲病重时候,特别操心四个未成年的子女,放不下脾气不好的丈夫,担心儿女将来对丈夫不孝。后来四个子女都端端正正地长大了,她的丈夫这么多年身体也不错,下茶馆打麻将,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着。这位母亲当年如果没有那么多担心,会不会一切都会有些改变呢?她一生为子女为家庭,到头来什么也没落下。她的一生为的什么?
一位父亲,他三岁丧母,中年丧妻,老年虽然有四个子女,却孑然一身。年幼小儿常问:姥爷一个人孤独么?这位父亲一辈子又为的什么?
我有个二伯无儿无女,跟着我们,一生很节俭。我每每回家清理杂物的时候,会把他不穿不用的物品扔到垃圾堆里。二伯总要去找回来。垃圾场很大,但他一定会找回来,哪怕是一个杯子一件少了袖子的衣服。二伯临终时,拿出身边的衣服,掏出里面所有的钱,数过来数过去,也就是一把零钞而已。他去世后,从他房间整理出几筐破旧的衣服。我们姐妹总会给他添置衣服,但再旧的衣服他却从来不舍得扔。二伯的一生又图的什么?
人一辈子到底图什么呢?为子女,子女会离开,为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名,人死后,名声又能留多久?为权,权利也不会伴你一生。
想着想着,我就觉得人生真的没有意义,很无趣。我迷茫、困惑、伤感,我像个溺水的人却找不到一棵救命的稻草。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抑郁了吗?医生确定地说:没有。那我是怎么了?
我太计较生命的结果了。所有的人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死亡。但我们却不能直奔它而去。生命真的是个过程。人要放开了活。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要放开了活。虽然顿悟了点儿,却不曾彻悟。但就这么悟了一点点儿,我就改变了不少。
我把金钱看淡了。遇上喜欢的衣服,我会想:买吧,现在不买,难道等老得穿不成了再买?遇上喜欢吃的东西,我会想:吃吧,现在不吃,难道等到没牙再吃?我会经常回家看父亲,看到他缺啥少啥总会添置些,再也不会想着等我有钱了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以前不论干什么,都会说等我有钱了再。“等”有钱了,自己能等得起么?父亲能等得起么?有人说只不过为自己吃穿找借口罢了,也罢。
我把孩子看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在需要我的'时候我甘做引路人,不需要的时候我就默默退后吧。我有多大能力操多大心。不能出了自己的限。
我把爱人看淡了。爱人不是我的脸,我的脸不需要爱人来长。我也不用给爱人长脸。在这个围城里,我专一,我付出,我享受,我承担。
我把一切看淡了,不会像以前不会拐弯地生气,直气得昏天暗地,不吃不喝,直气得心口生生的疼。我也不失眠了,无论发生什么,舒舒服服睡上一觉才是头等大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坐等成功,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的价值。事实证明: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善于行动的大师。杨绛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很需要校长这个职位带来的工资,但她义务反顾选择了辞职,因为她要创作。
很多人希望能在平坦的人生之路上高唱心中最美的牧歌,像海子去寻找美丽的灰姑娘,像三毛去天堂寻找心爱的荷西。而人生哪里有坦途?“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把一切经历,不论好坏,都当作自身完善的一场修行吧。
读《人生》有感 篇3
恍惚间,山环水绕,清风拂过山林,发出微微的声响,细听,一切又归于宁静至此无声,无息。
回眸远眺矗立远方的古亭,仿佛手中又端了一杯香茗,久久回味。茶香占了灵魂的几成,我竟不知道,只知道双瞳中倒映着的,是自然中的一隅——山水间的人生。
在这片山水下,柳宗元不再步入官途,而是安心的在石潭边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离开了京都,在岳阳楼诉说着剪不断的忧虑。欧阳修做了一辈子太守,他在醉翁亭下的欢乐又是一段无与伦比的佳话。另一边,杜甫的草堂依旧浸润在蒙蒙细雨中,却不曾言语。浔阳江畔,琵琶声早已散尽,可过路人依然能倾听白居易的孤寂微吟。春和景明时,又能在南山下看到那个种豆的身影了,只是不知桃源实属何方,可否再现……
那一页页的追思,一片片的历史,都散发着醉人的光芒;那精炼的文字,练达的文笔,闪耀着时光的沉淀,记述这一代代伟人的选择。
山水之间,蕴含了多少人的情怀,又见证了几个朝代的兴衰!
今天的人类,又是否能回味古人的或喜或悲,再在山水之间忘乎得失,循着古人的足迹望穿历史,追思一个王朝的背影?山水之思或许已埋没在现代人类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可我坚信,只要愿意,那片山水就能亘古不变的矗立着。
在书中,从未变迁。
读《人生》有感 篇4
皎皎的月光中,我掬起一捧倒映着月光的泉水;落落的余晖中,我拥一缕最暖的影子;灼灼的枫叶里,我拾一片脉络清晰的遮挡阳光;萋萋的芳华里,我捧起一本路遥写的《人生》,我仿佛透过高加林看到路遥的人生态度。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因为民办教师被大队长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代替而被迫回到土地,又因为他叔父的原因得到离开土地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到最后被张克南的妈妈揭发控告高加林是走后门参加工作这件事,再被赶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故事中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当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着一次又一次重大选择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在感情与理想面前,他选择了去城里当职的理想,远离了真挚热烈爱着他的巧珍,没有与爱人厮守在土地上。当然,小说中这个让高加林进城机会像是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最后高加林因为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还是回到了他想远离的农村。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高加林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有这样一场空的结局,当初那个让他进城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时,他还会不会选择进城大显身手。我想他大概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早早就看到了那些女子的结局,可他当时太小还看不懂,又或者未曾经历过又怎么会懂得呢?就如同小说中失意的高加林,他本来有文化,觉得当民办教师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但却因为明楼要让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高加林减开了。后来虽然有热烈痴情爱着他的刘巧珍的慰藉,可他心里还是会时常泛起惆怅和苦闷,他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看汽车、火车、飞机等,所以我想高加林大概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即便他早就知道他这么做会失去爱人巧珍、令父母失望,毕竟人生最大魅力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未知却又无限可能的旅途吗?
在感情面前,他在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中,他选择了和黄亚萍在一起,他心里是有巧珍的。我想高加林在这场感情选择中,除了黄亚萍能让自己父亲带他去大城市这样的利益之外,其实还有巧珍跟他之间的文化思想上差距,刘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而高加林是高中毕业,高加林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跟自己谈文学,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而不是跟自己说村庄的井修好了、老母猪生了十二个猪娃等这些乏味的事。
最后,我记得路遥在书中的写过这么一段,“当然,作为年轻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我们当然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生活,更不能用邪门歪道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如小说中的高加林的人生,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十字路口,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确的路其实很难走,但高加林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坦实则曲折的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认为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他在这条路上辜负了巧珍、令父母失望,可却做到了没有辜负自己。
《人生》带给我的最大感动便是,在人生的漫漫长路,有些事情你知道归知道,但哪怕到最后一场空,可你执着的依旧执着。
读《人生》有感 篇5
读《黑白人生》有感浙江省绍兴市少儿艺校六(1)班金潇逸“黑白之间,包含了所有的色彩,黑白能调出人生的所有色彩。”这其间赞美的就是老师。
他们播种着希望,描绘着辉煌,设计着未来!它——老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每深夜,老师都在备课时擦擦那只陈旧的台灯,为的是明天在黑板上写字的“唰唰”声。
老师是清贫的:她们的生活陈旧而且单调,那些没有宝石装扮的衣裳,往往还沾着粉笔灰。
老师的人生是白的。是洁白的粉笔染白了她们的丝发。
老师的人生是黑的,每天都要面对黑板。黑白乃是世上最朴素的颜色,而黑白也是老师人生的构成!
难道她们的人生真这样单调吗?
不,她们还拥有其它的颜色。
红色。红色表示火热的心,她们愿意用火燃尽自己的青春。
蓝色。老师像晴朗的天,像无边的海。蓝天是老师的胸怀,包含了朵朵白云;大海是老师的肚量,包含了粒粒砂砾……
绿色。老师是绿色的叶子,用自己汲取的汁液,输送给花朵,使花朵更加娇艳,更加美丽。
金色。金色是老师的成果。当含泪送走一批批学生后,心底也是无限的激动和欢喜。然而——她们却老了。
回过来说,老师的底色还是黑与白的,是黑板与粉笔的结果;是朴素淳善的象征!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