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此篇文章《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马为什么叫马,马是什么?在看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在某个时候,我爸妈拍了一张照片或者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这种东西。我父母告诉我那是一匹马。从那以后我就知道那是一匹马。每天总是看到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仅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当然。世界五彩缤纷,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兔子,而我们人类是深藏在兔毛里的寄生虫。我们都舒服地躺在兔毛深处,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断爬上兔子的细毛,想探索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学家更缺乏的只是好奇心和聪明的头脑。
哲学家不停地爬行,同时不停地呼唤沉睡的人。他的呼唤只唤醒了少数有头脑的'人,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总是把生命献给哲学,服毒自杀,耶稣也是。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和精神。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米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提出了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我想是的。1000,20xx,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的,我陷入了整个欧洲哲学史。一开始,我失去了很多理解。越来越发现,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知道一些地区和习俗,但我的思想是无限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相互的。苏菲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是谁?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一个梦想的世界,也唤醒了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很疑惑。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她追求哲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在艾伯特的指点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这何尝不是在给我上哲学课啊!可是,也正是因为我对哲学的无知,使我感到书中那些句子是那么艰涩难懂,我真想“逃学”,但我又不禁被那种神秘感所吸引。一篇篇摸索着看下来,我竟越看越入迷。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了我的枕边书。读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也进入了苏菲的世界……
“咦?这不是艾伯特的小木屋吗?”我坐着小船,来到小木屋门前。“吱——”门开了,乔斯坦.贾德先生竟从门里走了出来,“进来坐坐吧。”他对我的到来似乎丝毫不感到惊讶。“尊敬的乔斯坦.贾德先生,您好,《苏菲的世界》写得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在地面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乔斯坦.贾德先生往上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说,“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却截然不同。我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极不寻常的信开始,苏菲每天都会充满好奇地等待着艾伯特写来的'信。‘信里会说些什么?’不仅是苏菲,连读者的心也被牢牢抓住了!”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回想着刚才的画面,轻轻抚摸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我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我想只有这样,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来说才更好理解哲学吧。”艾伯特先生眨了眨眼,显得更加精神,“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我陶醉其中,许多事物的影子从我眼前闪过,我依稀辨认出,雅典的高城,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
渐渐地,我的眼里幻化出一只小白兔,我痴痴地想着,我到底是细毛顶端的生物,还是深入兔子皮毛的生物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阅读《苏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场无与伦比的哲学宴会,亦是参观一座人才济济的名人殿堂。它虽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不能将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应该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再到萨特。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并有兴趣、有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而越当他们慢慢变得成熟稳重的时候,却将对世界的好奇和惊讶抛到了九霄云外。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绞尽脑汁去寻求解释,但那些甘于平凡的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谈论着寻常的事情。“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丰富多彩的世界仿佛虚无缥缈,敢于探索、想要唤醒我们的`人博得的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厌恶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思考这些问题?有多少人为了寻求真理而不顾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讥讽的话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主见的人们逐渐变得迷茫和浮躁。先进的科技只能带给我们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学才能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这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中夺得一席之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就这样,苏菲走进了哲学,走进了智慧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从无到有,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已经存在的万事万物必然有个开端,自然派的哲学家们持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多。我们都曾经好奇万物从何而来,最早的希腊“自然派哲学家”认为有“一种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于是各种思想得以发展: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安纳克西曼德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然而,过去许多千百年的谜题如今都有了科学的解释。人们提出哲学性的问题,哲学家们又提出了答案,在这种不断问答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得以进步,而我们之所以能提出哲学性问题,是因为人有好奇心,人们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生命的疑问。这就像我们人看变魔术一样,由于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便问道:“魔术师如何能将两三条白色的丝巾变成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呢?”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失去好奇心,因为我们见得多了,便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只有哲学家们保持着好奇的态度,希望弄清楚魔术师的把戏,这也是我们对哲学枯燥片面的印象的原因。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我们也将会由此领悟哲学的魅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苏菲的世界》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是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故事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让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考,并在哲学家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西方哲学。苏菲在一次次的书信中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从神话、命运到启蒙,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贾德借一次次信件提出疑问,将苏菲一点点引入其中,跟随着苏菲的脚步,也让我不由自主跟着苏菲一起困惑,一起思考,一起学习......
这本书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作者在书中这样说到:“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仔细想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逐渐消失了。我记得《小王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而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找回曾经拥有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