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1
通过一天的集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在这7节观摩课中,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老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薛老师代表的是吴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么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来自江苏的吴老师教授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印象。对于长方体顶点、面、棱的认识,以往的教授方式往往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来得出,而这节课,吴老师通过多媒体的图形、立体的动画,学生的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论。真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
浙江的学俞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给我印象最深,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课件,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包里装粉笔,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人数,甚至用自己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学生们在俞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时时会有在场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啊?”,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老师有课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2
六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地处辽西的北票更是十年九旱,暑气逼人,而6月26日这天我们却迎来了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扫炎热的暑气,让人精神为之振奋。
正如这场及时的小雨一样,6月26日“辽宁省20xx年辽西北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在北票胜利召开。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在自己的家门口聆听省级专家的讲座以及国家特级教师做的观摩课,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受益匪浅。
辽宁省基础教育培训中心李晓梅主任的讲座让人如沐春风、百听不厌。李主任是一位没有架子的专家,没有架子专家的讲座更是让人感到亲切、实在、平易近人,令人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其中精彩的案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听课的老师一边听,一边记,忘记了实践,忘记了疲劳。夕阳西下,听课的老师们仍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一天的时间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李晓梅主任应听课教师的请求,讲了“如何科学地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李主任强调:专家们在编排教材时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的。那么一线的教师们怎样才能轻车熟路地驾奴教材?怎样才能更准确领悟编者意图,运用教材媒介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方法、技能?怎样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许从理论的角度,每名教师都懂,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理论付诸于实际行动?毕竟由理论到实践还有一定距离。
此时,李晓梅主任关于“如何科学地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讲座对一线的教师来讲无异于一场春夜喜雨。听了李主任的讲座,有些许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敬请雅正。
李主任讲科学地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包括三个“读懂”:
1、要读懂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教材所呈现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过程与方法,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要求教师对所教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有统盘的掌握。教学时要注意所教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不能只掌握一册教材的内容。例如:学习分数,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只须掌握把一个个体看作整体“1”的分数即可。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学生要掌握把多个个体看作整体“1”的分数。这样安排教材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否则,把五年级的知识,提前到三年级教授,就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要读懂教材渗透的学习方式:
例如:教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内容。教材在前两节分别以“长方体的认识”和“展开与折叠”作铺垫,学生已知道长方体共有6个面,对面相等,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个面的关系。那么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再多讲就是包办代替,违背新课改的理念。至于概念性的知识,就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教师讲解就ok了。
3、要读懂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知识的精髓,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方法;化归的方法;分类的方法等。
所谓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是将数量转化为图形。例如解分数应用题时利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还包括将图形抽象为数量关系。例如:从长方体图形中抽象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等。
所谓化归方法是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转换。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将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3
我有幸聆听了国家级骨干教师、玉林市东环小学刘洁群副校长作的教育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刘老师那幽默的话语、灿烂的笑容、淡定的自信、生动的事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刘老师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
一、学会赏识,让学生相信:“我们大家都能行”
一名幸福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学会赏识孩子,赏识孩子自己的心态是快乐的,自然有益健康。赏识教育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蕴含了世界上最快乐、最有效的教育奥秘,教师百分之百相信班里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一)教师学会使用赏识语言创造快乐
在数学课上,有很多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也是细声细气,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怕答错被老师责怪,被同学笑话。现在要求教师用赏识的目光看每一个孩子,用赏识的语言激励每个学生。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让我们经常竖起大拇指。发现调皮的孩子今天坐端正了,数字写好些了,应竖起大拇指说:“有进步,值得表扬”。发现回答问题有创造性,有了新发现,新见解的孩子。应竖起大拇指笑眯眯说:“你真聪明,了不起,将来一定是个数学家。”对主动自学的孩子说:“你们都是好样的,是别人的好榜样。”学生积极投入的样子应及时说:“你们就像是我的孩子,教你们是我最大的快乐”。对做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说:“不懂的来问我,老师很乐意帮助你!”如合作评价:“火眼金睛组声音真轻呀!”“小小数学家组动作真快呀!”“能接纳别人见解的小组,才是最有合作精神的小组”让学生在这些赏识的话语中感受温暖,享受快乐,同时教育学生自己快乐时,要把快乐与别人分享,形成和谐、宽松、开放、充满活力的氛围。
二、教师学会微笑,以幽默机智赢得孩子的信赖
一名幸福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把微笑挂在脸上,尽管有时碰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一笑解千愁,苦中作乐是情绪健康的人最大优点。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朋友,学生学会了教师的幽默风趣,滴水穿石,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让每个人寻找幸福指数,让教室充满欢歌笑语,笑一笑十年少。
三、教师学会感恩、宽容孩子,幸福每一天
幸福是一种能力,只要我们拥有乐观的心态,知足常乐,就能把握幸福。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笑一笑,全天生活有情调。感恩活泼可爱的孩子给你带来快乐。孔子曰:“仁者爱人。”以仁达宽恕的胸怀来承纳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有一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话非常有哲理。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中长大,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教育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到同一个档次,而是要承认差异,了解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展。现在很多数学课堂都太严肃,孩子紧张,没有安全感。创设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插嘴,允许答非所问,允许思想“开小差”。放开心胸,不要自寻烦恼。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不同思考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对思想“开小差”的孩子说:“很多知识是手上玩出来的,操作的时候请主动参与好吗?”对答非所问的孩子说:“马上就成功了,你再仔细想想!”对插嘴学生说:“你的思路很清晰,语言表达很完整,假如记得举手就更好了!”对考试考砸的孩子应鼓励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失败是成功之母!”如给合作默契的小组奖小苹果,给自学不怕困难的评“自学之星”给作业认真的评“认真之星”给爱帮助别人的评“助人为乐奖”经常给他们物资奖励,如一颗糖、一枝笔、一块橡皮,一本练习本等。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是很高的荣誉,他们会喜滋滋一整天。
教师只有灵活运用各种评价、奖励方式,学生心态是开放的,个性是彰显的,他们能自由思考,敢于无拘无束发表个人见解,使教学活动活泼进行,师生欣赏,生生欣赏的美好情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自己计较得少,遇麻烦事少生气,放松心情,让自己生活充满阳光。
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4
《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是一本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书。这里有数学大家解读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力作,也有近5年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例式探讨,还有对美国小学数学课堂的近距离观察与记录,直接或间接回答了我们国内难以解决的教学方式改革问题。《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同时以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为背景反观教师素养,为小学数学教师指出专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说,这是《人民教育》大浪淘沙淘出的经典专业作品,作者多为国内知名教师、教授。它站在思想与课堂实践的交汇处,直面现实,扎根本土;它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数学教育的当下与未来。《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数学教育研究者等不可多得的一本专业参考书。
给我们指出了我们在数学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些问题:数学是什么、我们应当思考的N个数学问题、我们应当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我们应当关注什么。书中用鲜活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数学的思考,其中提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并也在不断思考,讨论的话题。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但收效甚微,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他们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帮助才是有效的?有的学困生,面对某个知识点,无论你怎样教,总是掌握不好,但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发现这个知识点他也掌握了,自己也会感到奇怪,原来这是学生的“成熟”。有些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学生暂时的不成熟引起的,等一等,不要着急,给他成熟的时间,自然他就会了,这也是对生命的等候。对于学困生,如果自己不能改变他的学习状态,使他进步,那我不能伤害他,要给他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侯,让他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对于技能教学,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性的是把总结出来的规则教给学生,认为这样学生不易出错,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读了可否给技能教学来一次革命后,我对文章中提出的"相机诱导"有所感触,文章中说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象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而"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而要形成见识,则要靠数学的功底,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得更远!
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5
5月10日,我参加了郑州市特殊教育基本功比赛郊县学校的听课活动,一天一共听了16节课,其中语文12节,数学4节,感受良多。
作为数学教师,我想谈一谈这4节数学课给我带来的收获与反思。
第一节课是上海版教材第四册的《图形的认识》一课,老师以帮小兔子建房子为情景导入课题,出示由不同形状组成的房子,生动的卡通形象及由多彩的图形组成的房子,较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自然引入讲解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很用心的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内容安排上容量相对较大。本节课同时讲授了四种图形,然而,对培智学生而言,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不好区分,在对长方形没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直接讲解正方形是很容易弄混的。而且就低年级对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来说,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的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了解在生活中的用途即可,正因为图形的特征不做重点,所以,很难跟学生讲解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所以就需要大量的图形认知,逐步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区别。而老师将四种图形放在一节课,除去导入和练习每种图形讲解不过5分钟,以培智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我感觉比较困难。
听完这节课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课堂,通过多次授课,老师们给我最多的建议就是“不要贪多”,把一个知识点讲精、讲透,培智老师要精于“切割”,而数学知识点很巧妙的一点儿就是可大可小,把小知识讲透了,对于培智学生而言谁又能说不是积少成多的进步呢。我想什么时候不再害怕一节课内容太少,而是担心一个点儿都讲不完的时候,我与课堂与学生才能更好的进步。
第二节课是全日制教材第二册的《9加几》,从复习数的分成引入,授课的男教师很细心,在练习中即能体现他对学生辅导的耐心,也能看出他有根据学生程度进行分层指导。培智课堂确实需要这样的精敲细磨,但就微型课而言,用15分钟的时间呈现一节课的内容就需要老师在时间上做整体压缩,这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复习太长,新授时间太短,重点不突出。
第三节课是上海版教材第二册的内容《认数6》,因为是低年级教学,教学设计依然是情景创设,“开小火车,来到了数字王国,同学们都变成了数字”,老师发放数字点卡,拿的是几就变成了几,这一环节设计,很自然的插入点卡的学习,同时复习了数与量的知识点。之后又通过认识6、识记6的样子、寻找生活中的6、根据数字拍手、拿一拿数量是6的物品等多了环节巩固6的认识。最后还请来了黑猫警长要来捉拿身上是6个圆点的老鼠,请学生帮忙进行点题练习。一节课下来,认识一个简单的数字6,老师也是用了十八般武艺。普校肯定不会这么讲,但特校就是需要如此。数字教学我教过而且现在还在教,有时候会感觉教着教着容易走进小胡同,越走越窄,所以这节课可谓是给我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节课是上海版教材第四册的内容《5减1》,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老师把内容上缩致5减1,一个算式讲一节课,一定是抱着对这一个减法算式,精讲、细讲、展开来讲的态度的。而导入部分,老师用回答问题赢取动物园的门票的方法直接进入新授,随后也用动物园贯穿整节课,过渡比较自然。虽然感觉复习的环节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如此简单明了的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来讲的态度,我还是很欣赏的。
大学期间试讲时,老师要求我们点评的时候说一个缺点的同时必须说一个优点,这是对讲课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对评学生的一种激励。其实,优点和缺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发现优点去弘扬,发现缺点去完善。刚上班的时候,不知道听课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听课笔记怎么做,甚至听完一节课,提不出问题在哪里。现在,也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做一种记录的尝试。感受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主观意识比较强的,尝试去体会,或许才会渐渐发现自己想要理解、吸收、完善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6
太阳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校园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新的一天开始了。我担任小学一年纪的数学教学,为了让一年纪小学生形象记住阿拉伯数字,我设计了一套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0象月饼。”叫学生背诵,效果还真不错,几天下来,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自然记住了阿拉伯数字。今天我教数学减法,也设计了课堂教学,想必也能同样取得成功。
走进教室,我在黑板上画了5只栩栩如生的小鸭子,问学生:“这里有5只小鸭子,捉去了2只小鸭子,剩下还有几只小鸭子?”我脸上不露声色,心里在沾沾自喜,自己动了脑筋,又反复练习画小鸭子,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趣味数学教学,学生一定会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小鸭子1只也没有了。”“怎么会没有?”我追问着,这个学生站着一声不响没有回答,看神色他认为自己回答十分正确。另一个学生举手,我让他回答,他说:“我在电视里看相声,一个人问‘树上有9只猴子,捉下了1只猴子,树上还有几只猴子?’另一个人答‘还有8只猴子。’问的人说‘错了,树上1只猴子也没有了。’答的人说‘为什么没有了?’问的人说‘树上捉下1只猴子,其他猴子都跑光了,所以树上1只猴子也没有了。’老师,5只小鸭子,捉去了2只小鸭子,那其他小鸭子也不是都跑光了。”这课堂设计是失败了,没有取得成功。
下课后,我坐在办公室里深思,课堂设计为什么会失败,考虑来考虑去,我终于感悟到,自己的课堂设计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弄巧成拙,小学生自有他自己的思维来回答问题。
小鸭子是动的,你去捉其中一只小鸭子,其他小鸭子自然要跑。如果我把课堂设计的小鸭子,改换成苹果,那今天的趣味数学教学一定会成功,会加深小学生对数学减法的理解。我要牢牢记住今天的教训,今后任何课堂设计,必须符合生活实际,才能到达课堂设计的目的,取得教学的成功。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