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2025/10/14教案

此篇文章《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心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想:

发挥想象,穿越时空,以《焦点访谈》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对此次新装游行作新闻采访、报道,学生讨论、合作,确定采访对象、谈话内容,并演示采访过程,从而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也培养了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兼顾到对安徒生的介绍。)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吗?能说说你看过哪些童话吗?你还熟悉哪些童话人物?

这些可爱的童话人物,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我们感谢这些伟大作家,因为他们,我们的童年是个梦;因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那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童话的世界?

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乘坐时空飞车,回到古代的丹麦,做一次奇妙的采访,见证一位皇帝的新装游行盛典。

二、创设情境:

我们是应邀参加盛典,并将作全程报道,以享二十一世纪的观众。

三、思考报道的内容:(讨论明确)

1、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布料(新装)的特性是什么?

3、官员们对布料如何评价的?

4、小孩看到了什么?

5、解说游行盛典的场面。

进一步思考: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该采访谁?

1、百姓、官员

2、骗子

3、两位官员

4、小孩、百姓

四、分担任务,分组谈论:

1、针对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记者该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

2、揣摩被采访者说话内容、语气、表情等,特别是心理。

五、以《焦点访谈》的形式演示:

1、明确:主持人、前方记者、采访对象

2、过程:学生演示

六、学生评价

重点评价被采访者表演是否符合人物的形象

七、质疑

同学们,在这次节目报道中,不知大家能否发现问题;

明确:三个“不一致”

1、百姓和官员对皇帝的评价不一致;

2、两位官员对布料的描述不一致;

3、小孩与大人的反映不一致。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仍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揭示事实的真相。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2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想象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 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下面哪位忠实的读者想大家推荐一下他的主要作品?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人物分析(想一想 议一议)

我们常说做人首先要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别让谎言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别让虚伪侵蚀我们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 议一议”下面的问题:

1、读完课文之后你觉得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谁又是最可爱?(找出证据来)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最可笑者 皇帝:昏庸无能、 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 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 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说真话有危险,但心里却明白。

虽然骗子是最可恨的,但是在这里骗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把“解剖刀”的角色。通过他们照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们的丑恶灵魂,解剖了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

二、小结

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

诚实正直 光明磊落

诚信

诚以待人 信以立身

三、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结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曲折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离奇夸张的想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学过《丑小鸭》等经典童话作品。理解童话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童话内容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童话神奇的幻想色彩,却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安徒生照片,创设情境。提问:提到安徒生,你想到了什么?

反馈指导:

回忆学过的童话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速读童话,感知主要内容。思考:这篇童话的.情节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要求:在6分钟内读完,边读边用笔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的信息。结合时间和地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做了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结合事件概括情节。

2.出示任务:投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梗概,学生结合概括的情节以及阅读记忆,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调动记忆对文段内容提出质疑。

3.出示任务:作者围绕“新装”展开故事、安排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你会用什么?(提示:这个字既应该能适用于文中大部分人物,又应符合这篇童话思想内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新装”是“欺骗”的象征。(适时板书)

(三)作业布置

思考: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百姓们也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然把戏演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5

一、引言。

同学们,你们爱穿新衣服吗?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本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如果穿得太出格,不掌握分寸,出尽风头,必将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

二、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新装写了哪几件事?(见板书)

2、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

爱新装 做新装 试新装 展新装

显癖好 现手段 露愚心 揭真相

(皇帝) (骗子) (皇帝) (小孩)

三、分析讲解课文:

1、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而得逞?

(A、他们掌握了皇帝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显嗜好;

B、衣服的特性满足了皇帝穷奢极欲的心理,又迎合他自负多疑的个性——现手段。)

2、皇帝有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所以急于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又想起新衣的'特性,“心理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但他又相信自己“无需害怕”。你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万一我看不见这衣料多难堪哪;这个国家我说了算,谁能把我怎么样。)

3、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露愚心)

4、是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话后,老百姓就马上传播开来?

(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出真话;老百姓一看有人说了真话,“法不责众”,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揭真相)

5、当人们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时,皇帝是怎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是真的,他知道他的愚蠢已经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为了把这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四、讨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哪些启发教育?

1、说假话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显示出来)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微胖、富态、语气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阿谀逢迎。

4、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恣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9、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子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六、小结,布置作业 。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大家想一想,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大家续写本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

2、 练习阅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通过阅读剧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4、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虚荣者的愚蠢和虚伪,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不虚荣的人。

5、 表演课本剧,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学习重点:

1、 学会10个生字,能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剧本,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具体学习第一场。

学习过程:

一、 揭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二、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是根据安徒生同名童话作品改编的.一个三幕剧,写人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交流剧本知识:

请大家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你了解哪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 学生交流。

3、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⑵、

⑶、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情况。 说说你了解这个剧本的哪些内容。你所用“这是一个()的皇帝”来概括主角。

四、学习第一场。

1、指名分角色朗读。

2、指名评价:他们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请用几个词概括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五、师小结。

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一个贪慕虚荣不理朝政,愚蠢昏庸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习第二场内容;排演课本剧。

二.学习第二场:

⒈自由朗读第二场,

思考:第二场在什么地方?主要任务是谁?讲的是什么?

⒉交流讨论:

你试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老大臣和官员的性格特点吗?

⒊分叫色朗读第三场。

三.学习第三场。

⒈学法同第二场。

师:谁揭露了谎言?

为什么安徒生要安排一个无知无畏的孩子来揭露谎言?

⒉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一)⒈你最想演哪个角,他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⒉一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就把一过人骗的团团转。虽然这句话在问中只出现了一次,但由这句话所引起的发应却很多,请你找一找,体会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⒊你认为那些大臣和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不认为这样一群人会组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身上的饿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⒋你想对其中哪个人物说些什么呢?

(二)自由分组排练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