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赶海》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赶海》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从而激起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再现情景,激发共鸣
1、在《大海啊,故乡》的歌声中展示大海的动态画面。
2、能说说对大海的印象和你心中的感受吗?看到大海,你最希望做些什么呢?
3、揭示课题:大海退潮后,人们在海滩上捡贝壳、捉螃蟹……这些有趣的事情叫“赶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赶海
(对于学生来说,海是陌生的,在歌曲《大海啊,故乡》的音乐声中,多媒体课件展现了一组大海的风光图,壮观的立体感觉,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了他们与作者爱大海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课伊始,情亦生”的境界,为深入学习搭建了感情的平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
2、作者写了哪些赶海的趣事?
三、想象场景,读中体验
1自己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几句话写出了我对大海的喜爱?
2刚巧,赶上退潮,退潮时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
你能读出海浪的哗哗声吗?
出示:“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
(让学生朗读想象“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飞跑着追赶”的情景。)
3、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第二段,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兴奋吗?
(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美读后进一步深化,脑海中浮现出大海的形象,深切体会到了小作者着急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四、观察场景,读中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在海边哪些事使你觉得有趣味,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小组内交流。
2、(媒体出示捉“螃蟹”和捉“小虾”的句子),你能读得有趣,让大家听得有趣吗?
“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表演朗读)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朗读和展开想象,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感悟到赶海的乐趣。利用京剧中“武将”的舞台形象,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武将”的借代意义,从而更易感悟出捉虾的乐趣。)
五、回归整阅,升华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四段,想象还会有哪些“战利品”?理解“满载而归”。
2、赶海有这么多的收获,大家高兴吗?一起来体会这份喜悦之情吧!
3齐唱歌曲《大海啊,故乡》,音乐声中结束
(自然合理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了“战利品”,通过阅读回归整体,升华情感,从而激起学生对大海的无限热爱。歌曲首尾呼应,深刻地体味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赶海》教学设计 篇2
(精选)《赶海》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赶海》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赶海》教学设计 篇3
一. 课时目标
1. 品读课文,句子读出感情。
2. 寻找赶海的有趣,发现它的有趣之处,读出它的有趣,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爱,并能以此联想到自己童年的有趣故事。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板书:赶海
2. 齐读课题
3. 再次理解课题,指名说一说(退潮时人们去海边捡贝壳,是海鱼等)
4. 我们知道赶海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有趣在哪儿?(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大海但老师告诉你们,只要我们能认真读书,积极想象,我们就能把文字读到心里去,这样我们也能见到大海。同学们相信吗?试一试。
(二)看图引入第二小节精读
1.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这幅插图,仔细看,仔细听,举手告诉老师,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 正如课文的第二小节所写的,这是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有的????有的????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3. 指名读
4. 同学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这时的沙滩可真是——啊!谁再读?(指名读)
5. 看图认真的肯定知道,人们还有的在干什么?请用上“有的????有的????”帮他说全了。(练说)
过渡:“我”也是赶海中的一员啦,我现在在干什么呢?
1. 指名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抓住了!”
2. 我在海水里摸什么呀?(寻找海鱼,摸贝壳????)
3. 我摸到了什么?(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4.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5. 当我抓住海星的那一刻,该是怎样的心情啊?(开心,兴奋,激动????)
6. 请你读,你再读????我们一起读)
过渡:抬起头的我发现了什么?(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指名读)
1.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
板书:看个究竟
2. “看个究竟”是什么意思?(看清楚,看仔细,看彻底????)
3. 指名读
4. “小伙伴究竟在寻找什么呢?”这句话里“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到底)
5. 小伙伴到底在寻找什么呢?让我们也去一看究竟吧!(我走过去,说:“哎,你在寻找什么?也带我一起吧!)小伙伴有没有理我啊?
6. 指名读“小伙伴只努努嘴儿????正东逃西窜哩。”
7. 努努嘴儿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这样子。(指名演演)
8. 小伙伴为什么只努努嘴儿,而不作声呢?(不能被打扰,怕把螃蟹吓走)
9. 小伙伴要抓的这只螃蟹怎么样啊?(是一只不敢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的螃蟹)真是一只什么样的螃蟹啊?同学想到了什么词语?(可爱不服输????)
10. 谁来读读这句话(小伙伴只努努嘴儿????)谁还愿意读?
11. 螃蟹被抓住了吗?谁来读(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了起来????)
12. 想象此时小伙伴是什么表情?谁来演演小伙伴被夹住的样子?
(你读,你读,齐读)
13. 而站在一旁的我会有什么反应?(可能会很开心吧)
14. 指名读(谁愿意读)
过渡:看着小伙伴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狼狈样子,我正开心呢!好像脚底有点痒痒的。怎么回事?
1. 指名读(咦,怎么我的脚底????)
2. 当我发现脚底痒痒的时候,可能认为是什么在捞我呢?(????)所以我当时心里会想什么?
3. 指名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4.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低头一看,发现????(哦, 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5. 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6. 让我们再看看大虾的样子(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7. 我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谁来比划比划“捏”是什么动作)
(1) 当这个神气的武将成了我的俘虏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
(2) 谁来演一演,可以加动作。
(3) 评议再演
8. 总结:这是赶海的情景,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
9. 请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三小节,带着表演加上动作,看谁读的最投入。
10. 指名读
(三)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赶海原来是这么有趣的事儿,你们想不想去?想去得有大人带着,如果家长不愿带你去,你怎么办?我们的小作者又是怎么办的?(闹着要舅舅带他去)
编对话,假设情景
1. 请同学联系自己的实际,编一个对话,同桌互练,一个演我,一个演舅舅。
2. 学生练习
3. 指名演一演
4. 评议再演
5. 同学们演得真好,赶海是这么有趣,我们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四)精读第四小节
过渡:可是太阳偏西了,人们三三两两的离去了,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
1. 离开的人们会带着什么离开呢?(再次总结赶海怎么有趣)大人会带着什么表情离开,孩子们会带着什么表情离开?
2. 我怎样离开的.,我的心情怎样啊?(我一边一边)是你,你要怎样离开?(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3. 赶海是这么的有趣,如果有下一次,你还愿意来吗?你么会忘记吗?
4. 作者当然是不会的,难怪每当唱起《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时,他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呢?
5. 齐读第一小节
6. 作者说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7. 再读
(五)小结:让我们一边听着歌,一边结束本课的学习,希望每当同学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能够想起《赶海》这篇课文,想起赶海的乐趣。(播放音乐)
(六)板书设计
赶海
摸海星 唱歌
闹着去 有趣 抓螃蟹 离开
捏大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2至5自然段。) (复习的几个问题,很有层次。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很清楚。)
二、讲读第2至5自然段。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交流。
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这个“闹”字,抓得好。“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细阅读,感悟三个意思,引导是到位的。)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螃蟹。(板书:抓蟹)
指导朗读。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导: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生答后,点击“咦”和“哦”变红色。)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讲读“我”赶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我”的句子,接着理解描写伙伴的内容,最后小结时又根据作者思路进行叙述。这样的安排是好的。)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这样的设计,能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高潮。)
三、讲读第1自然段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附板书: 25、赶海
赶到海边
趣 抓蟹捉虾
满载而归
(这篇课文,是作者写儿童时代所做的事情,语言也很通俗。课文的内容是浅的。浅文 《赶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螃蟹、摸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
(一)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师:这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看,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啊!(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1、“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赶海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练习用“每当????便????”说话。
二、找趣
师:“赶海”究竟是怎样的有趣?“我”童年时的赶海都有哪些趣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三、读趣
师:大家找出了赶海的有趣的地方,那么,大家能把这些写得有趣的地方读好,读出它的有趣吗?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交流
(1)品读“闹”字,读出“我”想去赶海的迫切心情。
①指导朗读。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②学生上台表演“闹”
(2)品读“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海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①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师:看到这可爱的浪花,心情会怎样?——兴奋!
④全班齐读。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品读“我”抓海星的有趣场景
过渡:刚才大家那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们体会了追赶浪花的乐趣。(板书:追赶浪花)潮退了,可爱的浪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时,沙滩上来了很多人,我和舅舅也来到了海边,在海边,我们又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1)课件展示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能给这句话起个名字吗?(师板书:摸海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并辅以动作演示. )
2、品读小伙伴“摸螃蟹”的有趣场景
(1)课件演示句子:“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2)师:小伙伴们在做什么?(师板书:摸螃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3、品读“我”捏大虾的有趣场景
(1)课件展示句子:“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师:“我”在做什么呢?(师板书:捏大虾)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4)师: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出现京剧中的武将插图)
(5)师: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感受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①生读相关句子。
②练习用“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③指名说,师生共同点评。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师: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 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 但是,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不知不觉,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 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师:这时, 如果你站在海边, 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四)品读第五自然段
1、指导朗读,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2、介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四、谈趣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总结全文,突出有趣。
《赶海》教学设计 篇4
一、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1、师述:同学们,喧闹了一天的大海退潮了,海滩上留下了小巧玲珑的海星,妙趣横生的螃蟹,神气威武的大虾,以及五颜六色的贝壳、海螺,这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海滩上“赶海”,今天我们再一次随着作者到大海边赶海。老师板书课题。
2、赶海必须要抓紧时间,我们就赶紧乘上词串列车前往大海边吧(分行指读,再齐读、拍手读)暑假舅舅去赶海喧闹沙滩抓海星逃窜夹住捉螃蟹长须俘虏捏大虾
3、读着这些有趣的词串,我们就来到了喧闹的大海边。作者主要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情呢?
生: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老师相机板书)
4、老师:“同学们,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些赶海的事情,可真有趣呀(板书:有趣)
4、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小节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再画出关键词语,谈一谈感受。
二、细读品悟:
(一)导学追浪花:
1、学生谈体会:
2、师:回想一下,你追赶过浪花吗?什么感受?
生:特别开心、兴奋。师:孩子们,我们也一起痛快地追赶浪花吧!
(二)导学“摸海星”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有趣?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摸到的海星是什么样的?师:怪不得,作者摸到了海星会惊喜、激动,忍不住自豪的喊了一声“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谁来读一读此时你的心情。(指读)
2、小结:
短短的一句话,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摸海星画面。
(三)导学:
捉螃蟹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有趣?
2、师:同学们看,螃蟹可不好惹,举着两把像剪刀一样的大螯,正想办法四处逃窜呢!被大螯夹住手,多疼呀!你还会不会再捉呢?
3、练习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作者恰当地运用这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痛中有乐,乐中有痛,而这过程的体验,也许正是它的乐趣所在吧。
(四)导学:
捏大虾:
1、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有趣?
师:你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我们来看看,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多媒体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戏剧舞台上的武将穿着像铠甲一样的装束,头上常常插着两根翎毛,而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的样子还真是与武将很相象。指读比喻句。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可即使大虾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这威武的大虾就这样被你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心情怎样?能把这种胜利的喜悦读出来吗?师:可真会读书啊!同学们,喜欢捏大虾的孩子读一读吧!
(五)、体会叹词的妙处:同学们,我们读书,就要琢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隐藏在里面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作者在描述赶海趣事时,就有这么几个特别的句子,我们再来琢磨琢磨,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1.出示句子: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从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的字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口字旁,都是形声字。
师:这几个红色的字都带有口字旁,表示感叹或者应答,这样的词我们称它们为叹词。自己读读这些句子,再把每一句的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叹词却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含义,表达出特别的情意。课文运用了这些叹词,语言生动了许多,让赶海也变得更加有趣了。生齐读。
2.下面我们试着运用这几个叹词。完成下面的片段练习,填上恰当的叹词,让短文更加富有生趣。我也行:哎、哦、咦、嘿(),那边一个小姑娘,正蹑手蹑脚地走向花丛,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姑娘只摆摆手,原来是一只蝴蝶落在花瓣间,只见她轻轻一捏,(),蝴蝶被抓住了!小姑娘慢慢地把手松开,(),蝴蝶呢?抬头一看,(),原来它在小姑娘松开手的瞬间就飞走啦!
评价:你的语言感悟能力真强!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姑娘正在捉蝴蝶的有趣的画面。
3、同学们叹词还有很多,还知道哪些叹词?师:想象赶海中的其他趣事(比如:堆沙堡、捡海螺、拾贝壳……),用上叹词,说几句话。
(六)以读代讲:学习4自然段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还沉浸在快乐之中时,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老师边朗诵,边点课件)
(七)细读第五自然段播放《大海啊,故乡》,课件自动播放。师: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首歌的名字叫《大海啊,故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歌词,谁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作者从小生活在海边,即使在外生活多年还仍然思念着故乡、眷恋着大海。这种写作手法叫做首尾呼应,这样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全文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童年就像一首歌,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后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享受了赶海的乐趣,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说不完的开心事。四、布置作业:请大家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它一定会成为你童年最珍贵的一份收藏。(点课件)
《赶海》教学设计 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2、师述:这首歌好听吗?大海可美了,今天我就要带领大家跟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赶海)(“海”字用蓝色粉笔书写)
齐读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猜透我的心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和生字一定要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字卡,指名认读。
接下来增加难度,大家能接受挑战吗?出示词卡,指名认读。
3、请同学们再快速看看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指名回答)现在知道“赶海”的意思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充分朗读体会赶海的“趣”。)
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课文的其它段落写得也很美,找到了吗?把它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四、创设情境,总结全文。
(放音乐)如果你现在就站在海边,迎着凉凉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少,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课后反思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也,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我们应该是学生朗读指导的“引路人。”
教学《赶海》一课的三自然段时,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三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后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说)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读出自己的感受。
(同桌练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师:努努嘴儿是怎样的动作?做一做。为什么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你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了。谁再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其它的句子呢?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教学中我注重了“情”的落实,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赶海的乐趣,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我在朗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赶海》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入情入境,感受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理解“武将”“战利品”。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赶海的乐趣。
教学难点:激发想像,练习说写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歌曲《大海啊,故乡》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这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看,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呀!(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跟随作者去赶海,享受其中的乐趣。
[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找“趣”
1、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可以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交流
什么很有趣呢?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读读相关的句子,初步感知“趣”]
3、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插图:人们赶海的情景图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既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又利用插图,发挥想像,练习了说话。]
三、精读课文2-4自然段,体验“趣”
过渡:哇,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也去乐一乐吧!
1、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哪儿最有趣就多读读。
2、把你体验到的乐趣读出来或说出来。
△捉螃蟹很有趣
(1)自己捉
①怎么捉的,谁来读一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摸呀摸呀”读得很好,感觉摸了很长时间)
谁也来摸摸螃蟹(指名朗读,可以做做动作)
②你捉到螃蟹了吗?说说你的心情。
谁也能用朗读把捉到螃蟹的快乐表现出来?
你觉得他读好了哪个词让人觉得很惊喜?(突出“嘿”、“抓住了”)
(2)看小伙伴捉
①看小伙伴捉螃蟹也很有趣,谁来读一读?
②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③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情景。
④交流: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捏大虾很有趣
(1)指名读
(2)指导读好“咦”和 “噢”两个语气词
(3)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呢?谁来介绍一下。
这只大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威武、神气,像一员武将)
(4)我们来看看戏台上的武将,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
(5)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像出大虾和武将的模样,那你的朗读一定会更逼真,感受也会更深,不信,大家试一试。(自读后指名读)
[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的习惯]
(6)这大虾呀神气不了多久了,请大家读读下面一句。
(7)大家捏住大虾了吗?有什么感受?
(8)谁再来读读这三句话,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
3、练习说话(出示课文右边插图)
瞧,他们也很开心,什么事让他们这么高兴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
(1)指名读
(2)(满载而归)读正确了,谁也来读一读。(收获真多!)
(3)小组合作讨论“战利品” 的意思
可以查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原指作战时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本文指赶海摸到的螃蟹、鱼虾之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生接读,抒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五、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先指名说说分工,再读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朗读的习惯,学生学生评价伙伴的朗读,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
六、看图写话
1、比比谁赶海的收获大
在前两次分步练习说话的基础上,出示整幅插图,播放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看图写话。
2、交流
七、结束语
大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可时间不早了,我们得跟大海告别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跟大海说吗?(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大海的留恋、热爱之情。)
附板书:
赶 海
追 浪 花
趣 捉 螃 蟹
捏 大 虾
《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大海,学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亲眼目睹过大海的雄姿,有的在电视或书上见到过,但大海给他们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无边的大海”、“辽阔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等等,那赶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学生都很难理解,那怎样让学生理解赶海并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呢?我想应该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文字优美,富有情趣。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播放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歌曲《大海,我的故乡》,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抓住“每当……便……”的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个“闹”字特别有趣,童年时代都喜欢玩、闹,带有一种兴奋的心情。通过师生对“闹”的表演,使感受到赶海的快乐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围绕“趣”字,让学生找找文中“为了表现赶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几件事来写的?”学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比较详细的是哪一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赶海的快乐。有趣的几个情境,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使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中讲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几个语气词的朗读,从而既体会到乐趣,又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并教会学生在平时开展过活动进行习作时也要象课文一样有条理的写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写,写的是赶海之后海边的“平静”,习作写活动时很多学生结尾都是“今天真开心呀”,教会学生写活动之后平静下来做什么了,能给文章一个很自然的结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乐与美,首尾呼应。
学习课文,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乐趣,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写作表达能力,这才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