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5/10/15教案

此篇文章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0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假设法,使学生能掌握“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单位“1”的不断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教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先来看看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只列式不计算:

1.180米增加20%是多少米?

2.图书馆有故事类书籍20xx册,历史类书籍1500册,历史类书籍比故事类书籍少百分之几?

(二) 找出下列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

1.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数本数的37.5%;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多50%;

3.冰箱售价1800元,十一商场搞活动,降了10%。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两类问题是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明确找准单位“1”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设计了这两个部分的旧知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

预设2: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有些学生会觉得价格是不变的,也有学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分析与解答

教师:既然有些同学认为3月的价格不知道,无法求出最后是涨了还是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

学生1:我想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

学生2:我想把它假设为1000元。

教师:非常好,每个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数,假设其为3月的价格,然后来求一求它的`变化幅度。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学生1: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100-96)÷100=0.04=4%。

学生2: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1000-960)÷1000=0.04=4%。

学生3: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有同学把价格假设为1,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数据的假设,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在所有假设的数据中,“1”是最特别的,特别提出来分析,是让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只是单纯的1元,也可以代表“10元”“100元”等,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元);

(元);

教师:那么,开始的时候有同学提出“降了20%,又涨了20%,所以价格没有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设计意图】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和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一致性。对于一开始认为价格不变的学生,重点提出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连续变化的时候单位“1”发生了改变,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一)基本练习

1.一台笔记本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2.一台笔记本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你发现了什么?

(二)变式练习

1.长方形的长增加25%,宽减少20%,面积变大还是变小了?

2.商店对某饮料推出了“第二杯半价”的促销办法,若卖出两杯这种饮料,相当于按原价的百分之几销售?

(三)提高练习

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20%,第二次剪去余下的20%,第三次剪去余下的20%,还剩全长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求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让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百分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数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把单位“1”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这一节课,刘老师和同学们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导学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看看教学目标,并让一个学生读一读

三、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上就亮起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物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迷人和漂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6页,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这迷人的夜景。(学生们看书36页夜景图)

师:夜景迷人吗?(生:迷人)通过欣赏夜景图,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48根灯条,每根71个灯泡

生二: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这条街上有29个同样的广告灯

生三: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

生四: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通过让学生说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完整、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师: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咱们着重来解决这四个问题,把其余的放入问题口袋,再一节课再来研究。

出示四个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2、29个同样的广告灯一天的租金多少元?

3、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4、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四个问题,你会解答吗?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大约10分钟)

师:刘老师看大部分同学做完了,而且发现没做完的同学的'原因是做题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不要紧,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解题思路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提出来,同学们共同帮助你,待会再在班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看看各小组讨论情况)

师:各小组都讨论完了,下面请小组的同学上来汇报。

小组同学就各问题汇报,不对的和不完整的其余各小组及时纠正和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都很棒,特别是第3个问题和第4各问题。第3个问题同学们想的很周到,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舍去还是向前进一,根据生活实际情况解决;第4个问题同学们想到了那么多的解答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解答方法。

四、自主练习

教材37页第3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解决,小组讨论订正,不会的再在班内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叙述解题思路及答案,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10筐,下午卖11筐,还剩多少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一、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