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此篇文章读《论语》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 篇1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 篇2
最近闲来无事,拿出了高中时候买的一本《论语》翻看,突然发现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论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也让孔子成为万世师表。全书渗透着孔子的思想,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都在围绕着“仁”这一字进行阐述。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恕”道是我理解的对“仁”的经典阐述之一。
啊啊和《论语》的初次接触,和很多人一样,是在初中的课本中,读着当时觉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的自己因为年幼,体会不到论语中的奥妙,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其死记硬背,放入脑中。一直到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于丹论语心得》,翻开后看到于丹的精辟解释,让我对《论语》重燃兴趣。自己买了一本《论语》,参考着《于丹论语心得》,读了起来。若论《论语》中哪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疑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贡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啊啊子贡问孔子,人一生的修养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这句话阐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们当今常说的“换位思考”、“同理心”。
啊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这些理所应当让我们越发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这时不妨放下这一切,细心体会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还会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还会心存不甘?
啊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着中华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边,经常会有医生站在患者角度与我们沟通。在一次会诊中,患者严重感染,我们建议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级抗生素,在我们制定方案时,医生却在查询药品的价格,因为患者家庭条件一般,住院费已经让家里不堪重负,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当我们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辅助时,医生欣然的答应了,自己加强外科辅助治疗以解决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患者康复后满怀感激的送来锦旗,张贴感谢信,有的甚至和医生成为了朋友。这样的例子在医院屡见不鲜。
啊啊在我的工作中有医患彼此理解的温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门诊患者,一早赶到医院,近3个小时就诊过程,和医生接触的时间却不到一刻钟,于是便心存不满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而作为医生,早晨七点半到医院,交班,查房,上门诊。为避免误诊,大多数患者都要做详细高效的检查,查问患者情况要客观准确,患者描述病情要简明扼要,否则会耽误后续患者的正常诊疗。中午十二点医生疲惫不堪的结束了一上午快节奏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医生“态度不好”,“说话不耐烦”,“不负责”;医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扰了正常的诊疗秩序。
啊啊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尝试换位思考,是否会让我们的医生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们就能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啊啊人们总希望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这一个个完美的要求却无形中违背了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客观现实,生活有遗憾,朋友有缺点,工作有压力。当我们面对这一个个不完美时,翻开《论语》,倾听孔子给子贡说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生活和他人不再那么苛刻,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怀抱同理心,那么我们便可以陪伴这位老人,与他的思想和智慧在华夏文脉的传承中继续走下去。到那时你会发现生活充满阳光,整个世界都变得宽广,因为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换位思考,释放自己,善待他人。
读《论语》有感 篇3
这学期以来,学校轰轰烈烈地举办了读《论语》的大型读书活动。每周星期二早读课上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读《论语》的琅琅书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受益匪浅,从中领悟到了许多学习、做人上的道理……
在学习方面,有许多名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既能认真学习又能按时温习,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而不能满足,教导别人要不知疲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此同时,我联想到自己以前的学习态度:学习了新知识却不知温习,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我为以前的行为深感惭愧。我们应该向孔老夫子所说的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这样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在做人方面,也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要诚实守信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我们要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向古代的“君子”看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让我们明白了:要注重忠实诚信,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联系到生活实际,我不禁联想到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欺诈行为: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涌现,以次充好,欺骗顾客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行为实在可耻。同时我们也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名句,时刻告诫自己:要向榜样学习、看齐,从他们身上汲取进步的力量。
《论语》这部著作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每读一遍都会让你有不同的体会,令你百读不厌。
读《论语》有感 篇4
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这个道理。何为父母?即生育、抚养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何为长辈?即呵护,疼爱你的人,你的成长是长辈见证的。这么看来,尊敬他们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实。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有多少人没能去做到的?
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青年因家长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丝毫不留情。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之中,有多少问题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行为,定是平时所积累的不满就此宣泄。而不满又从何而来?就是不尊重开始的,你的不尊重,导致了你的不满,心中有个念头:总想着他们凭什么说我,对我这么不尊重。然则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实,尊重是相对性的,应该尊重父母为先。他们也曾有过尊重他们的父母,也想让你明白,也许他们出发点错了,但他们总比你理性许多,说归说,但有个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当的行为。尊重你的父母,他们定会尊重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尊重为前提。不要以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不觉的什么了,相反他们还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让我迷失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之中。
读《论语》有感 篇5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将帅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艺有从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礼仪有庙学之才,不是仁;陈子文不屑与崔抒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苛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怎能要求一个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让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错,指出时应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应该违抗他们,纵使父母是错的,这就有点过了。虽然是做到了对父母的尊敬,但亲人这样相处难免疏远不亲近。对父母的愚孝也给很多的子女带来了痛苦。《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愚孝,只能双双赴死;陆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唐婉)的终身遗憾。如果父母的错会给我们带来终身的痛苦,我们还要遵守吗?如果明知是错还要去做,明显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对父母应该尊敬,但应该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个度上,而不应该唯父母命是从。如果唯父母命是从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认为从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重信义,爱音乐,主张人以修身为本。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不得不说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错,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有多少位高权重,富可敌国的人因为一时贪欲而瞬间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礼治国就太重视礼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这实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君子,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呢?人毕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会有欲望和贪念,所以用只用礼来约束众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君王不像一个君王,按照礼来说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最多说他两句就是了。他绝不会主张别的更适合的人取而代之,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岂不是照样遭殃。孔子肯定不支持人民起来反抗的,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动接受。当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学习礼呢?不是照样礼崩乐坏?所以不能不说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极,有些过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约束,那就是法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