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5/10/16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