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10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10。
2. 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掌握10的组成。
一、故事导入
教师出示电脑给学生讲故事: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出去郊游。“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看见“0”最小,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于是它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啦!”“0”听了,非常难过。这时,数字娃娃1站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块儿,比你还要大呢!”“9”听了非常吃惊。
导入:数字娃娃1说的'话是不是对呢?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10”)数字1和0站在一块,这个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课题:10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10
1.出示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还有什么呢?
2.在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见过10?
这些10 都是一样的吗?
请小朋友把两个手拿出来,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啊?(还有10个脚指头)
3.10与所学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1)请小朋友把直尺拿出来,谁能最快找到10在直尺上的位置?
出示直尺图(在数的顺序中,也是这样,10在9的后面)
(2)那么到底9和10,谁大谁小呢?
三。出示图,9○10
出示手势(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刚才,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吗?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呢?
(二)10的组成和分解。
1. 摆红花卡片
请每位同学拿出10张红花的卡片,把卡片分成两组。
看谁能摆得更多。请摆得最多的同学上讲台摆。
“如果这样乱摆的话,很容易遗漏一个,所以,我们在摆红花的时候,可以按照顺序来摆。”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2. 巩固组成:
(1) 小老师领读;
(2) 去掉部分数,(开火车)
四、课中休息
五、写数字10
我们已经学过1和0的写法,那么10怎么写呢?请看老师示范:(电脑边演示边讲)
10占两个字格,顺序是先写1,再写0,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10的认识》。
(1) 请同学们把右手拿出来,跟着屏幕一起写。
(2) 打开书P55,在书上描写10。
六、巩固发展
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园玩,好吗?
去之前,我们要排好队,10个人一队,每人一张卡片,按照卡片上面的大小顺序排好。你们会了吗?请10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如果这样排的话,队伍太长了,那么请能组成10的两个好朋友站在一起,手牵手,看谁最快。
好,现在可以出发了。
我们先来到了聪明屋。聪明屋里正在举行“小博士”的评比,我们要不要参加啊?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题目呢?
在○里填上>,<或=。
10○9 4○10 0○10 8○10
2+3○10 4+3○6 1+5○3+6 4+3○5+2
刚才哪些同学答得最快阿?你们被评为“小博士”。
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个地道,需要有口令才能进去。
老师先给你们示范:
下面请同桌同学互相对,看看谁能穿过地道。(练习10的组成)
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发一张10元钱的游戏券,你们会怎么玩呢?(附表格)
七、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我们学到了什么?
(认识了10,知道了10在9的后面,9在10的前面,还学了10的组成;10的用处,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学到)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ldqu;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rdqu;又走到0面前说:&ldqu;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ldqu;10&rdqu;,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ldqu;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rdqu;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ldqu;10的组成&rdqu;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ldqu;10的组成&rdqu;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ldqu;10的组成&rdqu;,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ldqu;10的组成&rdqu;,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8-11页信息窗2 第1、2个红点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认识1—5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这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校园生活中的“老鹰捉小鸡”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6—10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也能正确数出某个小朋友排第几,但对于10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序数意义的体会不够深入。对数意义的拓展学生理解困难。写数仍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6—10写规范,同样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6—10各数的意义,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会写6—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及交流活动,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6—10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6—10各数。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准备:
教师:吊环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幼儿园的时候,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是怎样玩的?今天,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这个游戏,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由老鹰捉小鸡的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小鸡”要按顺序一个牵着一个,为序数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教学6—10各数的意义
1、数一数,有多少个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仔细看图,你还发现了哪些这样的数学信息?(对于自觉运用数字进行表达的学生予以表扬。)
小女孩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谁来告诉她?你是怎样知道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一眼看出的、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等)
谁能试着提出类似的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按顺序板贴:跑步的同学、树、吊环、向日葵和足球图。
2、6个同学我们可以画6个点子,用数字6表示;7棵树我们该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
3、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6—10的物体有许多,谁能用上6—1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在交流数数方法的时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量是6—10的物体,并试着说一句话,不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活动三:体会序数的意义
1、看,玩老鹰捉小鸡的同学多开心呀!从前面数,扎辫子的女孩排第几?从后面数呢?
2、谁能当小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呢?
3、小结:1、2、3 ……10还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设计意图:关于序数,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此,解决了 “扎辫子同学排第几”的问题后,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愿当小老师这一特点,让他们提出问题检查同学的认识情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活动四:对数意义的拓展
1、观察跑步的同学,排第一的是几号?这里的“5”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2、汇报与补充。
3、小结:这里的5既不是表示5个,也不是表示排第5,而是此运动员的代号。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体会数还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由于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安排了小组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碰撞、提升中逐渐清晰认识。]
活动五:6—10各数的书写
1、刚才老师写的数字漂亮吗?你想不想写写看?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6—10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讲解,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2、8学生容易写反,注意指导。
3、学生练习。
4、师生评价同学书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准确、流畅书写6—10各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之一,而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把8的笔顺写反这一情况,着重指导8的书写,以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六:自主练习
1、第1题: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各有多少?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连一连。
指导学生用直尺连线。
你是怎样想的?
2、第2题:师生先边伸手指边说:“一个手指,添上一个是2个,再添一个是3个……。”然后指导学生把7—10的点子图画上,并练习写数。
活动七: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想一想自己所在列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本节课安排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列的位置,应用所学的序数问题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好玩、好学。]
板书设计:
6—10各数的认识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使学生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3使学生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数,通过学习,大家已经能正确地数出1—9,而且琮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你们想认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数10。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与认数
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主题图,看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
师:大家一起来数数。有几个小朋友,几个老师,一共有几个人。一共有几只鸽子?
出示计数器。
(二)10以内数的顺序
1、认识数序
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因为9再添上1就是10,10比0一9的数都大。
你能从左向右读读,发现了数越来越大,再从右向左读读看,发现数越来越小。
2、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3、基数、序数
师:我们也来玩玩“排队”的游戏。有兴趣吗?老师这里有10张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
学生活动
师:听老师的口令,第一第一请举手,第八第八摇摇头、第二第二学猫叫、第五第五跳一跳、10个同学请蹲下、第10第10站起来。
(三)比较大小
1、出示点子图,数一数、比一比。
能用大于号、小于号或等于号比大小吗?生汇报师板书
(四)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
2、指导学生观察10的结构,10是由一个“1”和一个“0”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两个数不能离得太远,合起来读10。
3、老师示范,讲解
(五)学习10的组成
10
9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9
三、巩固练习
连一连。
1 5
2 9
5 3
6 8
7 4
四、教师总结全课:谈收获
师:这堂课,老师感到很高兴,不知大家觉得怎样?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1个10”,“两个10是20”。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
教学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认读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本节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或更大数认识的基础,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作准备。教学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已学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捆、摆小棒等,理解11~20这些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学生分析:
1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会数20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了20以内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如游戏、猜一猜、找一找、赛一赛等,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一个生动丰富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理解实践的过程。在设计时,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认识过程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更好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同学们看画面,看到了什么?
生:放学了,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
师:对,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队伍真整齐。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我们既要遵守交通规则,又要注意安全。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有些物体的个数超过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兴趣,从而也唤醒了他们已有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有一天,猪妈妈让小猪数小棒,小猪一看这么多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呀?小猪为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它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11根,我是一根一根数出来的。
师:你能帮小猪想一个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1根小棒吗?(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摆小棒。)
生:把11根分成8根和3根。
生:把11根分成9根和2根。
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小猪想出来这么多的办法!哪一种办法最好呢?
生:我认为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这种办法最好。
师:对,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师: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数出10根小棒,10个1是多少?捆成1捆就是1个10,1个10是多少?(师板书:10个1是10,1个10是10。生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1年级小学生喜欢童话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让他们动手操作摆小棒,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认知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从而抽象出计数单位是“十”的概念,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2.数的组成。
师:11根是1捆零1根。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1?
生:1个10和1个1合起来是11。
师:十一写作11,读作:十一。(课件出示:小猪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真棒!”)
师:对,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谁愿意到展台来摆出15,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5?(板书:15十五。)
生:先摆1捆,再摆5根,就是15根。
师:摆 20,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你为什么把这10根也摆成1捆呢?(学生回答。)
师:不管是几十,够10根就捆成1捆,那么30根捆成几捆?
生:3捆。
师:我们用简便方法,再来摆20这个数,说一说20里面有几个10。(板书:20二十。)
(生用小棒摆11~20各数,同桌互相说一说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师: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两捆就是2个10,是20。
3.数的顺序。
师:今天学的数在你的文具盒里能找到吗?看着自己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再从11读到20。
师:12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12比14大还是小,16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数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1.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翻书翻得快。
师:把数学书翻到第9、15、17、20页。
师: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3.猜数游戏。
师:一个数比13大,比15小,这个数是多少?17前边的一个数是多少?14和17中间的两个数是多少?
4.做课后练习第5题。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练习设计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猜一猜、赛一赛、连一连等富有情趣的练习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