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目送》有感

2025/10/16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目送》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目送》有感 篇1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的脚步终于近了,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寒暑假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寒暑假才回家的我来说,每次都期望很大。

独自坐在窗前,望向远方,寒假已过一半,在少有的闲暇时光,饮一杯茶,重温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带着我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情重读这本书,第一次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文章,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让我体会到这是一本爱之书,更是一本生命之书。

小学、初中、高中习惯了父母为我安排好一切,替我做选择,自认为没有青春叛逆期的我自己做了一个从小到大觉得最大的一个决定――高考的志愿。其实也算不上自己做的决定,因为从开始父母就希望我从事金融行业,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想要去哪里,没有所谓的梦想,感到人生的路没有方向。准确的说,是因为报考的时候他们没有让我成为什么,而是问我我想成为什么。或许以前是因为不知道父母的这份独特的爱吧!我喜欢冒险,喜欢特别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职业,因为觉得人生很短暂,应该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西安,选择了当时在我心中不讨厌的建筑学。大学,或许真的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至少现在的我这样浅显的认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在书中的话,我一直都很喜欢,同时也深有感触。每次离开家去学校,父亲都要目送我的离开,父亲望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或许和我望着他的身影在车站站台渐行渐远是一样的心情吧!就像李健的《车站》歌中的歌词一样,“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开始了等待,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画面,以为告别还会再见……”

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我的住校生活,第一次自己做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太多的第一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吧。远离的父母每日的叮咛嘱咐,是不习惯的,原以为我逃离了父母,却不知自己的心早已和父母在一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父母,依赖和他们的美好却又短暂的时光。这一生这么长,有那么的短暂。多年后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庭,慢慢变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现在我只希望父母不要变老,小时候,你们把我养大,现在长大了希望我可以用我余下的时光被你们慢慢变老。每次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因为父母工作把我放在姥姥家照看,小时候的有些记忆其实有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尽管记忆的碎片不多,但足以让我放大回忆起姥姥姥爷爱我的每一个瞬间。

世界那么大,可是我还是想家!

读《目送》有感 篇2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兒子如何随着年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她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无奈以及阔达。

这篇文章写了其中三个情节:作者送她的孩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铃声响后,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却不断回头看我;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与他在机场送别,眼看他消失在了海关窗口,却盼不到他的回头一瞥;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正是作者教课的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车。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活在当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这一刻。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抽几分钟仔细想想,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以为自己懂得那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又总会觉得这样不足那样不满。也许,这就是人生

或许就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 篇3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目送》里的一句话。

这学期,我读了《目送》这本书,作者是龙应台。书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迈、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对亲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这篇文章。该文是在父亲逝世不久后写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父亲的坚强、好学、仁爱处人、忠诚处事的品质。文章最后一句“文字,彻底被你删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敬爱,而父亲人已逝去,就像删掉的文字一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蕴含哲理,令人不禁流连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细细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记得他如何退回人们藏在礼盒底的红包,又如何将自己口袋里最后一叠微薄的钱给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还记得在六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一名A同学忘记带画纸,只好找班上的同学借。很多同学都只带了一张画纸,其中有位B同学刚好带了很多画纸,于是A同学就去找B同学借,但B同学却把嘴一撅,摇了摇头,冷漠地拒绝了。A同学非常着急,怎么办?借不到画纸就不能在下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们都埋头在纸上沙沙地画着,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无措地焦急中。这时,另一名同学从身后传给他一张画纸,轻声说:“我今天刚好多带了一张画纸,你先用吧。”A同学万分感激,连连道谢。在同学的帮助下,A同学顺利地完成了美术课的作业。这件事让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连借一张画纸这样的举手这劳都不愿意帮助,那又怎么可能在紧要关头帮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文章中父亲仁爱处人的品质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我们要怀有仁爱之心,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要体现在紧要关头,而更多地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

读《目送》有感 篇4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6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

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唯一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

读《目送》有感 篇5

早的一段时间,就开始接触了龙应台老师写的文章。近期,在学校里又读到了她的一本书——《目送》,感触颇深。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了,所谓缘分,不过是就是今生今世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这一端,看着他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拐角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正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是书中最精辟,最让人怦然心动的一段话,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再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抹去的一段话。目送,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凉。生命中有太多的离情别绪。若目送的那人是我,在他即将在拐弯处消失的时候,我会追上去,也许会跟随上去,直到背影消失在地平线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是被目送的那个人,这样,我会转过身,微微笑,挥挥手,再离开。让离别成为美好的回忆,不再忧伤,不再惆怅。

现在的我们,已经过了懵懂的年龄,仿佛明白的事情很多,但经历太少,羽翼未丰,独飞,还需要岁月的沉淀。于是,“不懂得,还小”成为我们这个年龄所可以运用的最好的,最舒适的借口。但是,我们迟早要脱离父母的呵护,独经风雨,独自翱翔,这是成长的必经之痛。

人生向来孤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旅途中,如有同伴固然是好,若是没有,也不必叹气,不要强求。因为与人相处,若思想不通,世界观不同,价值观迥异,也甚是辛苦。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更是悲哀。父母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强大的支柱,但是,支票也终有兑换不了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只能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惊涛骇浪,所以学会长大,且行且珍惜。

学会长大,首先要学会坚强,学会善良。至于如何去做,内心会指引着你。学会长大,不管世事变迁,心情要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美妙,才能去领略世界,开拓视野。学会长大,要持着一颗友善之心,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善待自己和父母,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目送》有感 篇6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读《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复读着这段话,觉得它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这本书充满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遗憾和动情的表述拨动着读者的心,也提醒着我们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小的时候妈妈对于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样无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里都可以笑着解决,一切都是元气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这是她给我的最好的东西,成为一个容易快乐愿意去谅解的人。有的时候妈妈也很严厉,用过的东西不放回原处、做事没有条理、行为举止不得体、不懂礼貌等等等等,都会被她皱眉头,但是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紧锁的眉头教会了我很多重要的东西。

当我要去上学的时候胆子还太小,根本不敢一个人待在一群陌生吵闹的小孩里,那时候妈妈就是我抱住不愿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学校,陪我在小学生的教室里连坐了好几天。后来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给我送伞来。后来,你看着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初中、高中。再后来,你看着我提着行李一个人坐火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看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强,你很欣慰。

6岁的时候跟小朋友们出去玩,后来就把自己走丢了,当妈妈花了大半天时间找到我的时候,我记住的是一个散了头发、哭花了脸、鞋子拎在手上、满脸都是发疯般焦急的妈妈。去年《亲爱的》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带妈妈去看一遍。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一年中只有一两次机会能见到妈妈,我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显觉察时间在妈妈身上留下的印记。你开始有了明显的皱纹和讨厌的白头发,我看你越来越老去,却无能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给你做,让你感受我对你的依赖,仍然像小时候那么多。

今天送妈妈去火车站,看着妈妈一步三回头地进站,她还没走出我的视线我就开始想念她。人潮汹涌的北京站,觉得自己特别的孤单…以前你也是这么看着我离开家的吧,妈妈。

想起小时候每次写《我的妈妈》,开篇总是一成不变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个妈妈,她很爱我".

无论你是什么人,懦弱自恋疯狂失意;无论你做着什么工作,白领蓝领灰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相信自己,热情的用心的真诚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跟随心的脚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妈妈,我也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