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2025/10/17心得

此篇文章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们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个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辨认出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鄙夷的……呼兰河人遵循着一种“屏息低头,毫不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死相,说话就放肆”(鲁迅语)的生活规则。偏偏小团圆媳妇正是这种极度卑琐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泼,走到哪儿永远都挂满了笑容,打破了呼兰人所遵循的生活陋习。因为她“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因为她“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们认为是“团圆媳妇不像一个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的这些行为,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这个人性扭曲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她的本性始终被压抑着,她希望尽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愿像其他人那样屈服,过着卑琐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闷。她的苦闷、沉默被认为是一种病,她的婆婆按照习俗请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开水缸之中,用开水烫。这个“奇闻盛举”招来了很多的看客。这些人还七手八脚帮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

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首先,在这个畸形的环境之中,她的善良、活泼的本性使她成为一个越轨者。如果她不想向这个环境屈服,那么她必然遭到扼杀。其次,这个环境产生了杀害小团圆媳妇的凶手——呼兰河的人们。呼兰河的人们,他们也是可怜人。他们是无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尽管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愚昧的善良比单纯的恶毒更可怕,恶毒令人憎恨,愚昧的善良则不同,它其实是恶毒的一个分支,只是挂上了“善良”的头街,因为愚昧无知,所以总是被人们谅解。正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变相地“杀人”。他们的畸形变态心理无以发泄,而小团圆媳妇的离经叛道正好成为他们排泄无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长被阻碍,人的心灵残缺不全,心理扭曲,于是成就了小团圆媳妇式的悲剧。从本质上来讲,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作品总的笔调是沉郁哀婉的,如同一曲末世的挽歌,低低地吟唱着无尽的凄凉与落寞。一段已经逝去的遥远的记忆,但在萧红心里却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痕迹。过去与现在,已然达成了某种契合,并折射出人之命运的脆弱和不堪。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在胡兰河畔那些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不禁思考“平凡”的真正意味,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但一生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际遇。有的人一生或许跌宕起伏、轰轰烈烈,而还有一些人或许就如呼兰河畔的那些人一样,日复一日的劳作,一生便是如此。

无论怎样的一生,生命的长河却从未止息。在生命的平凡、悲剧色彩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对待平凡、对待生活呢?这是萧红自己问的问题,也是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萧红的笔下记录下了一群或者说是一层好似被遗忘的人群。

有人说,“不读张爱玲不能懂得文字的复杂之美,但是不读萧红,不会深刻理解文字的简单之美。”的确,萧红的文字平易、朴素,就好像一个女人再慢慢地说着她们巷子里的琐碎事儿,可是当你读完后,总觉得那简单的文字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真正的文学作品,伤感而不悲凉,每每读完在你的心上留下一些东西。有的给人内心宁静,也有的能带你注意那些平常从未关注过的人或事。与平凡中看出不同生命的内在的共同的东西,引发人的思考。并将之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或许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使命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

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