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数学《加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出示情景图)
(1)提出加法问题。复习整数加法的要求: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数位上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2)提出减法问题。复习整数减法的要求: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数位上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2.揭示新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新内容讲授
1.认识小数(正确的读小数)。
2.认识小数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
3.课堂探索
(1)教学例1,出示情景图。
a.读已知条件,它提了什么问题?
b.写出算式,想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先学生说,再课件展示):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前一位是个位)c.带单位写答语。
(2)教学例2,出示情景图。
a.读已知条件,它提了什么问题?
b.写出算式,想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先学生说,再课件展示):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从最低位算起,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进行计算。 c.带单位写答语。
(3)师生小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的相似:
a.小数点要对齐,也是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b.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c.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或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4)试一试
a.做试一试两道题:
b.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c.展示学生做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怎么做的`。
d.老师订正,课件展示。
(5)议一议: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的相似:
小数点要对齐,也是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或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4.课堂练习(找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算)
(1)学生独自计算。
(2)师生共同订正。
5.完成数学医院判断题
6.游戏:准备:同桌两个人,每人在自己本子上写一个比10小的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
规则:(1)写大数的同学算两数的差,写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并各自把得数记在练习本上。
(2)玩2次后,再将自己的2次得数相加,总数大的一方获胜。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请注意:小数点.要对齐,加减符号要注意,计算要从低位起,满10进1别大意,借1作10别忘记,小数末尾可添0,得数末尾0舍弃。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 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交流意识。
3、 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情境图,磁扣。
教学过程:
(一) 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加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好了,同学们说的都不够准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叫做加法。
2、 出示情境图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演员,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就是4个气球。)
教师:让多名学生反复说,说意思完整的同学,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3、 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① 摆一摆
教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过程借助磁扣到前面来演一演吗?(黑板上磁扣演示如下图磁扣面贴彩图)
○○○●
② 画一画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的表演气球图,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合并)。
教师:你能不能画一幅图把它表示清楚,让别人看明白?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
教师:这幅图能很好地表示出合并的意思。
(二) 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教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用加法。(语气加重,重复几遍)。算式是:3+1=4
板书:3+1=4
教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读一读:3+1=4)。
教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红气球,3个磁扣)。
教师:1表示什么意思?(1个蓝气球,1个磁扣)。
教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
教师:你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3+1=4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 巩固练习
1、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课本24页做一做)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多名学生反复说,说意思完整的同学,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2+2=4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清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合并的意思。
(四) 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了?
(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 法
○○○● ○○○●
3 + 1 = 4 读作:3加1等于4
教学反思: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篇3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第4时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归类并讲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人手一份数字卡片答题卡小青蛙操作材料及答题纸每组一份数字卡及答题卡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6的加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一、邀请小青蛙:复习6的.组成
春天到了,田里的庄稼请小青蛙帮忙捉害虫,小青蛙要听到密码它才来。小青蛙的密码是这样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小青蛙叫了几声,然后叫出和小青蛙的叫声加起来是6的青蛙叫。
那么小青蛙就来了,你们愿意邀请它们吗?
那让我们快点对密码吧。
“小朋友,请听好,我叫3声呱,你叫几声呱?”
“小青蛙,请听好,你叫3声呱,我叫3声呱。”
二、找找小青蛙:根据画面,启发幼儿边分类边列式
1数数一共几只小青蛙。
2请幼儿分别按小青蛙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征,列出加法算式,看谁列的快。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教师出示算式。
4启发幼儿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算式和内容,教师出示算式。
5“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6,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5道算式就是6的加法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将幼儿列出的算式汇总,启发幼儿观察,并找出互换规律。)
6教师小结:像1+5=6、5+1=6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5=6马上就想到5+1=6,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4=6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3+3=6又会想到什么?…
三、小组闯关:幼儿尝试按图意讲述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1小青蛙要在池塘闯关成功才能顺利到达,我们大家帮帮它吧!
2小组力量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答题,每组都答对了,就闯过了一关,你们有信心吗?
3依次出示图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按图意讲述应用题,并用数字卡摆加法算式以
及相关朋友题。
四、游戏:捉害虫。进一步巩固幼儿对6的加法的学习
1、小青蛙这么能干,我们也来帮它们一起捉害虫吧。
2、小青蛙一下子吃进了6条虫子,它跳一跳,发现6条虫有两种种类,一种红一种绿,它请我们帮它记录下来,并列算式算算。当然还要列出朋友题。
3、幼儿操作
五、结束:小朋友真能干,小青蛙都呱呱呱的表扬我们呢。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篇5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就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重视对口算思路的分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2、例题呈现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坐船出游鸟岛的情境,提出了“两个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和“还能上几人?”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寻找条件,列出算式,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中学习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即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
3、新教材练习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二、对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基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具备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口算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实际上是多道口算题的组合,最初学生计算速度会比较慢,而且要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头脑中,再与后面的数相加减,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适当的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不强求速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学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解决呢?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38+30= 26+40= 52-10= 37-20=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6+3=
8+56=
37-8=
44-6=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年春游你们想去那里玩?我们一起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准备去哪里?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画面,图中提供了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什么叫“限乘68人”?(不能超过68人)】
2、有4个班,可以怎样坐船?(学生提出建议,可以两班合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进入第二个环节,在例1的教学中要突出2个要点,一个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口算思路。第二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这么多种方案都合适吗?学生会提出总数不能超过68人,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方案是否合适呢?(计算出结果)
2、独立思考:请你试着口算23+31和32+39的结果,(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全班汇报:
23+31:
(1)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十位,再加上个位【★】
① 23+30=53
② 31+20=51
53+1=54
51+3=54
(2)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再加上十位
①23+1=24
② 31+3=34 24+30=54
34+20=54
(3)相同数位相加
① 3+1=4
②20+30=50
20+30=50
3+1=4
50+4=54
50+4=54 32+39:(口算过程和前面相似,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算法,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2+40=72 72-1=71【★】
【算法学生能说出几种就是几种,不追求多与全。】
3、比较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加法等。
不同点:后一道题,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其他几种方案,看看还有哪些方案不合适。(学生根据“限乘68人”以及计算出的得数加以判断。)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或者你觉得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渗透择优思想,有★的算法要充分肯定】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通过算式验证,我们的最佳乘船方案通过。可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并没有听咱们的。他们让二(1)(2)班同乘一条船,板书:23+31=54,指名直接说得数。
2、出示例2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限乘68人,二(1)(2)班只坐了54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提出:
(1)二(3)班还能上多少人?
(2)二3班还剩多少人?
3、解决第(1)个问题。
(1)组织学生列式,板书:68-54=
(2)同桌互说算法。
(3)汇报交流,强调对位。
4、解决第(2)个问题。
(1)你会列式吗?板书:32-14
(2)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独算,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师板书口算结果32–14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竖式
(2)拆分法,即把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如:32-10=22 22-4=18
(3)拆分凑整。如:32-12=20 20-2=18 。
5、小结:
(1)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在以后的计算中,可以用你喜欢的算法进行口算。
6、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口算方法
(1)今天学的什么?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形式多样
1、游戏:和小动物交朋友。猜猜小动物后面是几?(猜猜得数的十位上是几?)
23+35= 8 25+38= 3 33+52= 5 67+18= 5 54-15= 9 54-38= 6 52-24= 8 39-26= 3 2、找错误
34+23=66(看错数位)
45+33=75(忘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
26+57=83(正确)
68+14=72(个位满十,没有进一)
3、57+36=93 57-36=21
从图中你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吗?说一说(培养学生看图理解的能力)
4、小小商店,分小组,分角色进行实践,让学生体会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数学的价值。
(五)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创设情境上星期老师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各年级的借书情况,制成了一张表,看: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年级一本数: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边问边板书:加法) 学生提问题 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一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说明你们都很爱动脑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索计算方法:
师:要求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会说口算的`方法,以及用拨算珠的方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通过拨算珠的方法,强调要在对应的数位上拨算珠,也就是数位要对齐。)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一起回忆竖式计算。
师: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师: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 十 个
1 4 3
+ 1 2 6
2 6 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2、要想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 1 2 6 )
+ 1 4 3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