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父爱的深沉。
4、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沉厚重的父爱,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我们领悟到了温柔而圣洁的母爱,当这两种不同的的爱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能否奏响一曲精彩的爱之交响曲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探究竟。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预设:为什么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
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
c.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d.将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二、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自主学习。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思考: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爸爸为什么说“糟糕透了?把你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交流反馈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过渡:童年时的小巴迪,满怀喜悦地拿着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给父母看时,母亲有怎样的反应?说了什么?
引导: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
(预设回答:兴奋,激动。鼓励我,是爱我的一种表现)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是当时的小巴迪,你会怎样想?(体会自豪、兴奋之情)
导读:母亲真的认为这首诗十全十美?无可挑剔了吗?找找书中的关键句
(理由出处:“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小结: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母亲鼓励的是他写诗这种行为。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过渡:在母亲的赞扬后,巴迪自信满满地把他写的诗给父亲看,他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生接)
引导: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设回答:父亲要求严格,希望我写出更好的诗歌
理由出处:“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听了父亲的评价后,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生接)
小结: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他希望小巴迪能时刻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渡: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流露出父亲、母亲对小巴迪的爱,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对话,再次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继续读课文,做批注,圈画不懂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小巴迪创作出生平第一首诗,也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但这两者都是出自对小巴迪的爱。
二、品读课文,平衡两种爱
过渡:我们知道母亲的赞扬不是对诗,而是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诗的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激励和鼓舞。父亲的评价是针对这首诗的本身,是一种理性的评价。是啊,少年时的巴迪是无法来体会父亲这番话的真正用心的,长大后的巴迪读懂了父亲的心了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15—17段,从哪些地方你们感受到了巴迪读懂父亲的心了,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写写你的感想。(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1)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是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a、假如当初父亲和母亲一样,总是鼓励我,现在的我会怎样?
b、假如母亲和父亲一样,总是严格地要求我,总是一副严厉的表情,如今的我又会怎样?
c、对这两种评价,你有什么看法?你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4)出示: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两股风刮倒
过渡:巴迪深深地感谢母亲的鼓励,父亲的严厉批评,终于成长为一个著名作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能感激那种类似母性的温柔的、鼓励的爱,却不能理解类似巴迪父亲的实事求是的、严厉的爱,导致一些人生活的小船偏离航向。
联系生活实际,能读懂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吗?
(5)再次朗读,加深理解
很庆幸巴德·舒尔伯格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母亲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和毅力,而父亲则帮助他不断弥补写作的缺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读读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2、(1)即兴对话,加深体验。
请大家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作者都有哪些文学创作成就。
(《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时间的列车伴着我的成长一路前行,当年稚嫩的我已经成熟长大了!当我拿着国际大奖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说一说,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师当作者,生当父亲或母亲,即兴对话)。
师:(长大的我走进家门)母亲,这是我写的《在滨水区》,刚获得国际大奖,您看——
师:(成熟的我走进家门)母亲,这是我写的《码头风云》,刚获得国际大奖,您看——
师:(依然心情忐忑的我走进家门)父亲,这是我写的《醒着的梦》,我觉得有点深度,刚获得国际大奖,您看——
师:(小有成就的我走近父亲)父亲,这是我写的《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这里有我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刚获得国际大奖,您看——
三、小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来自母亲的赞扬,是一种鼓励的爱;另一种是来自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厉的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举例说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这就是成功者巴德奉献给我们的不朽的成功秘诀!希望同学们也能谨慎把握自己生活中的小船,一直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推荐阅读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相信大家读了会对爱有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批评(沉重)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引号。(在这里为什么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我们预习过课文了,“精彩极了”是母亲说的,“糟糕透了”是父亲说的,题目引用了他们的话,所以加引号。)
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了,面对儿子的一首诗,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有如此相反的评价呢?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讨论。)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屏幕出示):
巴迪腼腆得意扬扬迫不及待自豪誊写敬仰奇妙
判断湿润糟糕一如既往出版歧途警告谨慎
注意:哪一个词语比较难读?大家齐读两遍。“腼腆、誊写、歧途”
请同学们齐读词语。
(2)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生问生答)
三、研读课文:
1、主要内容
师:通过预习,谁来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我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称赞说“精彩极了”,爸爸却批评说“糟糕透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我获得了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指导,成长为一名作家。长大后,我明白了他们的评价都是源于对我的爱。)
2、解读1-14段
师:事情的起因是源于作者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屏幕出示):同样的一首诗,爸爸妈妈读后都有什么反应呢?我听了他们的评价后,又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们读1-14自然段,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用笔画出来,并在这些词句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3、汇报:
(一)、我们先来看妈妈的反应:
师:谁起来说一说母亲读过“我”的诗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屏幕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
1.师:这是母亲的反应,大家看一看,这段话里有哪些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
2.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妈妈激动、开心、惊讶、在鼓励作者
3.从哪些词语能看出妈妈高兴、开心?
(我从“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再次拥抱了我”这些对妈妈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妈妈此时的心情很高兴。)
4.谁能带着妈妈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妈妈的话?(孙静茹)
5.听了妈妈的赞美,我是什么表现?
“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这是对我的描写,“腼腆”是什么意思?——“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6.大家想一想: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大力称赞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写的诗真的有那么精彩吗?
(“源于爱,是在鼓励我继续努力”)
正是出于对我的爱和鼓励,妈妈对我的诗大加赞赏,这让我大受鼓舞,在得意扬扬的同时,我更迫不及待的想要什么?
7.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师: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可是父亲的反应是什么呢?
(二)、父亲的反应
1、谁起来说一说表现父亲反应的句子?
⑴“父亲一进吃饭大厅,就被餐桌上的诗吸引住了。”
⑵“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父亲喜欢这首诗吗?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得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批评、严厉)
(3)师:遭爱到父亲的批评以后,此时此刻的我又有什么反应?
①“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这一句话是什么描写?从这几个动词你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作者的心情:伤心、失落、难过)
师: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此时巴迪的心情很伤心、失落、难过。
(4)师: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引导:父亲批评的话是在母亲高度赞赏了我,我得意洋洋之后说,目的是让我不骄傲,继续努力。
(三)分角色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在四人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1-14自然段。
(四)讲解15-17段。
师:后来,小巴迪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作品(幻灯出示:作者简介。)大家想一想?小巴迪为什么能走上写作之路,并且成了大作家?
请同学们读15-17自然段,在小组内合作探讨一下,找出原因用笔画出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理解。
预设: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2、“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
师:从这里我看出作者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个慈祥的母亲一直鼓励他,有个严厉的父亲一直帮他修改。
所以作者感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同学们齐读“都……提高。”
师:“歧途”是什么意思?——比喻错误的道路。
师:那么请大家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作者没有误入歧途的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齐读。
师:谁知道生活中的小船指的是什么?
师:在作者的眼里,爱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这是母亲慈祥的、鼓励式的爱;另一种是“糟糕透了”,这是父亲严厉的、批评式的爱。(板书:爱)
3、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母亲赞扬鼓励式的爱会怎样?如果只有父亲严厉的批评式的爱会怎样?
4、谁能跟我们讲一讲你的父母给你的爱属于哪一种?老师给你的爱属于哪一种?
(五)作业:小练笔
师:生活中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种形式的爱,试着写一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讲巴迪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朗读能力,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在教学中从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最终理解不同的评价都是爱,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爱在拐弯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是怎样评价小巴迪的诗的`?小巴迪的反应怎样?
二、了解父亲对巴迪的评价,体会小巴迪的情感变化。
1.自由读3—14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父亲是怎样评价小巴迪的诗的?小巴迪的反应怎样?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3.理解父亲的评价,体会巴迪情感变化。
师:在母亲的赞扬后,巴迪最想把他写的诗给父亲看,他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生接)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是什么心情呢?课件出示: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从巴迪的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巴迪伤心、难过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小巴迪对父母不同的评价的感受。)
4。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评价的?辩一辩这两种评价好不好。
三、合作探究“后来的认识”,理解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1.默读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请把他的体会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2.学生自读,找出巴迪的体会试着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句意,解决疑问。
4.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体会理解不同的评价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对父母爱的感激。)
5。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两种评价的语气和对这两种评价的感恩。)
四、拓展阅读《爱在拐弯处》
(让学生明白爱的形式有很多种:慈祥的、严厉的、含蓄的等)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1.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这些不同形式的爱了吗?在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受生活中的不同形式的爱。)
2.师:父母长辈们给我们不同形式的爱,我们该如何回报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回报爱。)
六、小练笔: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作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 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1)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3)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4)课文主要讲什么?
↘ 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1)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2)语段二: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3)语段三:“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4)语段四: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 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 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 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 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附另一个版本
第一课时
↘ 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 初步交流,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2.讨论:(1)课文主要讲什么?(2)读后有什么感受?(3)你能解决从课题中知道的哪些内容?(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 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1)学生默读、画注。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 ”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2)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3)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4)大组交流朗读。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老师要相机指点: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 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 积累词句,体会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 分层探究,读中感悟
1.十二岁的感受: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此部分以读代讲)
2.成年后的认识: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2)全班讨论,适时指导。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 总结课文,表达感受
1.质疑:学习课文中还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2.总结:(1)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2)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
3.联系实际,体会情感: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 内化情感,课后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两种爱的用心良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19课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师:板书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生齐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从课题读懂了什么?
生:“糟糕”和“精彩”是反义词。“极”和“透”是近义词,是达到顶点的意思。
师:能用“精彩”和“糟糕”各说一句话吗?指名说说。
师: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了题目为什么要打引号,是引用父母评价说的话。
生:“精彩极了”是妈妈对巴迪的诗的评价,“糟糕透了”是爸爸对 巴迪的诗的评价。
师:课题是引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做题目,所以用“和”字连起来。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很认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看屏幕,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问題: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画出来,与大家讨论。
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生字】:糟糕 兴奋 誊写 歧途 启迪 搂住 公司 位置 自豪 奇妙 腼腆﹙miǎn tiǎn ﹚
检查预习情况:哪些生字需要大家提个醒?指名说说:师强调:“兴”的多音字:xīng xìng;“誊”和“誉”;“毫”和“豪”是形近字注意区别;“腼腆”的读音(miǎn tiǎn)等。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同学们生字都学得很好,我们看看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1.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师:生再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巴迪在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 “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长大后巴迪才明白这都是 出自于对他的爱。
师:说得不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的顺序。
师:说得真好,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文中有出现“七八岁、几年后、这些年来”这些词。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快速浏览全文
师:明确学习要求,从文中找答案。
【出示】:精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默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么样?
2.父亲的评价又是怎样的?“我”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3.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表现父母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师:(巡视指导)没读完的可以继续读。
生读:【出示】:母亲的评价是:“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母亲十分爱巴迪。她看到巴迪会写诗了,很高兴又非常惊喜。
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注意抓住哪个词来读?(兴奋、嚷,还应该注意标点符号进行朗读)。指读。谁再来试试?(评价:还不够或有点像妈妈)。师范读,读出兴奋、赞扬的语气。(女生读)。
这时候巴迪得到了母亲的表扬心里充满了自豪,他如何表现的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生答:【出示】:“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读出得意的语气)指名读,第三句语气逐渐加强,读出那种急切的语气来。师评价(很投入)。理解词语:得意扬扬、迫不及待。从“得意扬扬”这个词可以看出他感到很满足,有点骄傲。之后,他又是这么做呢?
生读句子:【出示】:“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 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地走近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师:受到妈妈表扬的巴迪,希望爸爸能快点回来,也能得到爸爸的表扬。他等啊等!快到八点了,父亲终于回来了,他心里矛盾极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害怕听到父亲的评价。万万料想不到,父亲的评价居然是:
生:【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指导朗读这句话。)这个巴迪来了当头一棒,满怀的信心顿时成了泡影,而且父母也因为这首诗争吵起来了。我再也受不了了,父亲一点也不留情面,巴迪做出什么反应呢?
生:巴迪再也受不了了。
师:是啊!谁再来读读这一段话,指读(你读。)
【出示】:生读: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师:读完这句话有收获吗?
生:这句话中的动词用的很准确。我从这里体会到巴迪还不知道父亲很爱他,他心里十分难过,觉得父亲在责怪他。
师:是爸爸不爱他吗?
生:不是爸爸不爱巴迪,是因为巴迪已经得到妈妈的表扬了,如果爸爸再表扬他会很骄傲,父亲是不想让他太骄傲,所以批评了他。(板书:批评)还从文中【出示】“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如果爸爸不爱他,他可以随便看了一下就可以。(多让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目的是为了?
生:目的是为了鼓励巴迪。
师:从文中哪个句子体现呢?
【出示】:生读:“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板书:鼓励)
生:他需要鼓励。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非常爱他,母亲希望给他力量,让他坚持写作。
师:(理解很深刻)巴迪满怀信心希望父亲也能得到爸爸的表扬,可是结果与巴迪的期望恰恰相反,而且父母亲为了这首诗争吵起来,这时巴迪理解吗?
生:不理解!
师:巴迪毕竟年纪还小。这段对话描写得很好,谁来当一回爸爸、妈妈?谁来当巴迪?老师当旁白。一起来朗读这段对话。从“这是什么?……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师:同学们想一想巴迪的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生:如果爸爸妈妈的评价都很糟糕,他就会泄气。也许他从此就不再写作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可以联系实际说说。)
生:巴迪是个非常幸福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十分爱她。
生:爸爸妈妈虽然对他评价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但都是对巴 迪的'爱。
师:评价尽管不一样,但都是对巴迪的爱。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可 以想一想,可以有感情的读读,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和同学说一说。
生精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想你们一定有收获了。现在和老师一起感受文中父母对他不同的评价都是对他的爱。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生a: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的嚷着……这句话是写母亲的神态、语言。从“眼睛亮亮地,兴奋的嚷着”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描写了人物的什么?
生:语言、动作、神态。
师:真好!以后描写人物学会从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当他听到爸爸对他说“糟糕透了”妈妈对他说“精彩极了”都是出于对他的爱。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本节课的内容。老师读开头语,同学们接着读。
师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指名读:我写了第一首诗……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师:听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整个下午我都怀着……
指名读:我用漂亮的花体字……父亲的位置上。
师:等啊等啊,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啊!心里特别紧张——
指名读: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几个小时。
师:爸爸看完了诗,他对诗的评价是
生读: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这时候我的眼睛——
生:湿润了……抬不起来。
师:父母为了我的诗争吵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
齐读。我再也受不了了……争吵着。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要学会正确对待不同的爱。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文中爱的不同的方式。
作业布置:
1.抄写文中生字,词语。
2.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