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例1、第113页例2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将复习中的第1题图画在小黑板上,第2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2.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出示上面的复习题后,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请3名学生在黑板上每人做一题.
核对第2题时,教师可以说明:这道题是求五年级学生中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占五年级全体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提问:
“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应该以谁作单位‘1’?”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题跟分数应用题类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请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有什么不同?”
“解答这道题应该以谁作单位‘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20÷160=0.75=75%
教师: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相比,题目的条件完全相同,只是问题不同.因为这道题的问题是求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要把结果化成百分数.
2.出示练习题:“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树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提问:
“这道题怎样列式?”
让学生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看清求的是什么,弄清以谁作单位“1”?把数量关系弄清楚了,才能确定怎样列式.
3.教学例2.
教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农业生产中,要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然后根据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能确保基本苗的数量,又可以避免浪费种子.通常把“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发芽率”(口述后再板书发芽率的概念).求发芽率是百分数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应用.
口述并板书发芽率计算公式:
发芽率=×100%
教师指着公式中的百分号说明:在这个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呢?因为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公式只写成,不加“×100%”,一般来讲,这只是分数形式,除得的商是小数,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的后面加上“×100%”,相当于乘1,这样就可以使除得的结果化成大小不变的百分数了.所以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中必须加上“×100%”.我们在这以后还要学习像出粉率、合格率、出勤率等等,这些也要用百分数表示,所以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必须加上“×100%”.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 第二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 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 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 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结合具体事物或者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周长。
2、能够计算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与其它多边图形的周长。
3、结合情境,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建立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玩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快要举行了,蚂蚁王国正在紧锣密鼓的选拔爬行运动员,快乐和幸福两只小蚂蚁作为优胜者做最后的比赛,胜利的一个将代表蚂蚁王国参赛。它们两个分别沿着两片树叶的边线,看谁先爬完一圈谁胜利。让我们来看一看,幸福先爬完,幸福队胜利了。
生:不公平,幸福的树叶小,它爬一周的距离就短,所以它虽然先爬完,也不一定它爬得就快。
师:对,那么幸福和快乐沿树叶边线爬一周就是树叶的周长,那么到底哪个长呢?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认识物体的周长。
二、 摸一摸,描一描,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
卡片:银杏叶 枫叶
教师介绍银杏叶和枫叶的价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和审美意识。
鼓励学生动手摸一摸树叶的边线,两位同学合作将树叶沿边缘描在黑板上,介绍树叶的周长。
三、运用生活素材,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1)出示素材:各种图片、硬币、课本、汽车等
学生自由选择物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介绍物品的周长。如果学生选择的是实物,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介绍的只是其中某个面的周长,而不是整个物体的周长。
(2)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物体的着手,用摸一摸、描一描或者量一量等方法给大家介绍物体的周长,可以独立活动,也可以小组协作。
4、通过比较,初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将学生介绍过的图形的周长与实物相比较,如:比较车的图片和玩具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周长一般是针对平面图形或者立体图形的某个面而言的。
五、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图形,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六、拓展练习。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大小。
七、解决情境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今天认识了周长,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的棒,那么咱们再来看一看蚂蚁王国的爬行比赛。哎呀,蚂蚁王国因为刚才同学们的一句话,现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看来还得咱们同学们出马解决才行。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生:给他们找两片周长一样的叶子。
师:你们怎么确定两片周长的叶子一样呢?我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呢?
生:先用绳子沿边线量,然后用尺子量出长度。
生:我只用绳子就行了,先拿一段绳子量出一片的周长,作上记号,再拿这根绳子量另外一片树叶,找到一个和它一样的树叶就行了。
生:我用软尺量。
师:同学们的办法太好了,蚂蚁王国的小蚂蚁终于在同学们的建议下进行了一次公平的比赛。你们听它们在表扬你们呢!(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们出的好点子,你们真的太棒了。)
八、小结。
咱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都有周长,我们去量一量常见物体的周长,看哪个同学的方法最好,量的最准确。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把表格填写完整。
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表示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教材43页“练一练”第1-3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用联系的、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充分感知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中,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链就非常清晰。
2、细化操作,把发现、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画一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由他们自己得出定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关键: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和线段,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1、电脑动态显示直线,电脑显示在直线上选两点,并呈现
2、生回答。
3、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它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有限长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认识射线
1、在我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得到这样的一条线,它叫什么?(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射线,因此没有直接给出。)(板书射线)(电脑动态演示)
2、师:把线段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就又得到一条什么?
生:射线
3、师: 那么,射线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电脑出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师:射线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是直的生: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它的长度也是无限长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6、 画一画
师:先画一个点,在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
生画后师:说一说是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往随便哪个方向画
师:从一点出发能画几条射线?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7、课件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8、师: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呢?
生:太阳射出的光
生:电筒射出的光
生:X光
……
9、师:观察比较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直线到线段再到射线,由已知到未知,形象鲜明,感受充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归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认识角。
1、继续看“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课件”
2、问: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到课件前边指边回答。(学生能够指出来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看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角)
5、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角
观察老师画的角:怎样的图形是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概念)
6、 师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记法)(板书:顶点、边)
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与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介绍角的符号,给角标号 1 、2
8、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角吗?
9、你自己能画吗?
10、判断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角的定义,并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角,更深刻的认识角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判断,操作细腻、到位。)
11、角的大小
(1)、师出示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 角1、角 2 角3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3)、屏幕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议: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呢?
生说后电脑演示叠得比较的过程
指明生说一说如何比较
生说后电脑演示比较
12、 议一议: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围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设计了直观感知角的大小,用眼睛判断角的大小,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几个层次,层层深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楚地显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重叠法比较的方法)
四、综合实践练习(见课件)
数角时:从联系的观点从点到射线到一个角再到更多的角,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几个概念间的联系,巩固角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疑惑吗?
3、 学生如果有,解疑。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各个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效果颇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揭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发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直观,学生理解。
2、 巧妙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揭示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的联系时,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在教学角的大小时,不光揭示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揭示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没关,形成对比,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更加清晰、明了。
3、 为学生自主得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等手段,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自己概括出概念的规范定义。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