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然后以一连串美好的影象-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尤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学情分析】
大多学生读了很多课外书,懂得很多知识,但是怎么运用,还有点困难。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让学生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理解
1.齐读课题。
2.“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给它加上引号?
3.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者把书比做“长生果”,与莎士比亚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了解“阅读提示”的内容
1.默读“阅读提示”。
2.交流: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把你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体会。
3.“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有什么帮助?
下面我们就结合提示中的问题来自学课文,理解感悟。
三、围绕提示问题,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四、全班交流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1.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板书:构思别出心裁内容与众不同情感真实细腻借鉴模仿创造)
3.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建议:不仅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的句子,体会她是怎样读书的,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4.有感情地朗读打动自己的部分。
五、学习和借鉴读写方法
1.作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2.作者在写作文方面有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3.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写作文的经验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帮助?
六、总结全文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 → 废寝忘食 → 囫囵吞枣 → 如醉如痴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2、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 ⑷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⑶“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⑷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六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我的采蜜集”,了解有关《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歇后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
2、在“读读背背”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搜集、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找准论据、阐明观点的能力。
4、学生在“我的小笔头”中学会自由表达,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
活动策略:
通过看一看、写一写、做一做、背一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强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为学生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交流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设课堂口语交际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活动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我的采蜜集
1、走进三国:作品简介。出示相关课件
2、话说三国:谈人物故事。
3、我来读一读:品读歇后语。学生熟读这些歇后语。
4、试着写一写:补充歇后语。
5、学着用一用:让学生收集歇后语,分类整理,并尝试运用。
6、抄写在采蜜集上。
读读背背
1、出示相关课件读一读古诗。
2、看一看作者简介。
3、念一念写作背景。
4、自读自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5、背一背,熟读成诵。
口语交际
1、出示相关课件口语交际内容:你怎么看待过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
2、搜集资料,找一找有关春节燃放鞭炮的资料,如习俗的由来、鞭炮造成的'浪费、危害事例等。
3、论证观点:燃放鞭炮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1)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支持的观点。
(2)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4、讨论辩论,完善观点。
(1)根据所持观点的异同自由结组。
(2)进行讨论或辩论,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5、全班交流。要求:
(1)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要注意交流中的礼貌。
我的小笔头
1、出示相关课件明确习作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一篇习作。
2、教师引导。
(1)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感触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可将文章题目变换成《我好想……》《我希望……》。
(3)要深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度的文章,切忌草草“描绘”,而没感触、没真情。
(4)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写成后希望把文章拿给谁看。切忌空发感想,无病呻吟。
3、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4、自己修改。
5、全班交流。
6、交流评改的心得。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刘飞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 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 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 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5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
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 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熟读课文。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