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压强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压强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习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习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习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1、压强计算公式
2、习题练习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习题检学部分
课堂小结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
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
,求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平方米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17.总结:(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讲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回答问题
阅读、体验、思考。
聆听、分析、画
图、总结。
聆听、总结、记笔记。
实验、观察、思考。
聆听、记笔记。
阅读、实验、总结。
聆听、记录、阅读。
解答,分析。
分析解答。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并回答。
总结、思考。
复习相关知识。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学习从实例中总结知识。
学习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压力概念。
了解压力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教学要求。
学习利用实例归纳物理知识。学习用压强公式解题。
学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板
书
设
计
第九章第1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压强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篇2
情景引入,趣味感知“快去救人,有人掉冰窟里了”
这是去年冬天发生在泰安市东郊某冰冻河面上人们勇救落水儿童的场面:只见见义勇为者在冰面上平放一长木板,然后走上木板去接近落水儿童并把他拉了上来。作为知情者,我们即佩服救人者见义勇为的豪迈,同时也惊叹救人者出奇制胜的智慧。试问一下:为什么大人站在长木板上就不会踩破冰面呢?
潜能开发,自主探索压力
A
B
CA图:压路机对地面的作用力垂直压向地面将地面压平B图: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垂直于跳板使跳板向下弯曲C图:图钉对墙壁的作用力垂直压向墙壁将墙壁压出小孔
观察上面三幅图可知,压力是指__,它的作用效果是__,它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吗?__
压力的作用效果:
做一做:两个手指用力夹住削尖一端的铅笔一回儿后,观察两个手指肌肉的凹陷程度。讨论后回答: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1 如图所示:把两块或一块砖分别按图A、B、C三种放法放在装有沙子的容器中,看一看哪种情况压力的作用效果大(沙子的凹陷程度明显)?
试回答:(1)图A和图C说明: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图A和图B说明: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为了表示压力与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把它称为压强,用P表示。单位帕斯卡,符号Pa。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猜一下:一粒西瓜子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__,一块砖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__,一个中学生站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__。
试回答:大人们站在木板上为什么就不容易踩破冰面呢?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分析一下:以下情景中,需要增大压强的是__,需要减小压强的是__。1、切菜刀切菜2、背书包3、打孔器打孔4、用针缝衣服
5、盖房时先筑起比墙厚的地基6、缝衣服时用顶针7、用扁担挑东西
想一想:以上事例中,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动动脑: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你还能想出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固体压强的呢?素质提升,分层训练
如图所示,斧头的刃越锋利,越容易劈开木头,这是因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减小了__从而增大了__的缘故。
如图所示,将实验用的“小桌”放入沙盘中,观察陷入沙中的深度,比较图a与图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有关。
如图所示,采用减少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例是()
2
A、切刀要磨的锋利B、书包用宽的背带
C、拖拉机用履带与地面接触D、铁轨铺在路枕上
4、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站在水平砂地上,它的质量为400千克,每只脚掌的面积为0.02平方米,问:
(1)骆驼对砂地的压力为多大?(2)骆驼对砂地的压强为多大?拓展视野,主动阅读魔术师睡钉床不受伤的道理
我们听到或看到过魔术师躺在布满铁钉的床上而毫发无损的现象,这是什么道理呢?让我们来揭开睡钉床的谜底吧。当魔术师睡在钉床上时,他的背与所有钉子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可能与你睡在一般床上时身体与床的接触面积差不多。这就是他不会受到伤害的原因。
魔术师躺在一颗钉子上,肯定要受伤,钉子多了,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就减小了。不过,他在向钉床躺下及从钉床上起身时,应当非常小心!你可千万不要模仿。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魔术是有科学道理支撑的,并非特异功能。
3
压强教学设计 篇3
新人教版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教具准备:
木条、图钉、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意思是把刀磨得锋利了,砍起柴来就会轻松快捷省时,它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
板书压强
二、压力
1.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下列情况下的压力示意图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压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理解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幻灯片展示:
1、压力: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在被压物体(即受力物体)的表面上。 (2)方向: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
并指向被压物体
(3)大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只有在特殊时,压力F =物体的重力G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1.播放视频:针压与手压皮肤
2.引导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1)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2)可能与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含视频实验
实验方法(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木条、图钉、铅笔、气球实验步骤:
(1)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2)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课桌上的器材探究)。
4.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四、压强
根据探究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时,通过比较压力的大小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相同时,通过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且被压物体形变程度极其微小)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该2
如何比较呢?例如:一块底面积为2 m、重500 N的木板和一块底面积为5 m重1000 N的钢板都放在水平地面上,哪一块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大呢
22F木=G木=500N,S木=2m F钢=G钢=1000N,S钢=5m
[生]用压力除以受力面积求出1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圧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生]每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看来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能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在物理学上我们就把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做压强
幻灯片展示:
1.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做压强。即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引导学生理解:受力面积S指的.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4.单位: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2”,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即1 N/m2。
5.灯片展示:例题某同学质量为45kg,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50 cm2。(1)当他站在水平地面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2)当他正常步行时,脚对地面的压强变大还是变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五、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生活中有些事例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如刀切菜、斧劈柴等;而有些事例中又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如滑雪、背书包、铺铁轨等。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2
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
进而得出:1.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例:细线可以切割皮蛋、刀口磨得很锋利。 (2)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例:打桩机的锤很重。 (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例:铁轨铺在枕木上、载重汽车轮多而宽、石雕像有宽大的底座、坦克有履带、螺丝放垫圈、宽带的书包、人坐沙发与坐硬凳
(2)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例如:书包中的书太多时,对肩的压强很大,这时可取出几本书,减小书包对肩的压力从而改变压强。
(3)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六、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圆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板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篇4
压强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压强教学设计 篇5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3.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压强教学设计 篇6
《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实验器材】
多媒体、铅笔、气球、压强桌、海绵、金属块、饮料瓶2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躺钉床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出第一节压强的课题。
(教学说明:通过社会生活中新奇的现实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推进新课】
一、压力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压力,并画出示意图:
问题:1观察所画压力有什么共同点?
2、压力与重力相同吗? 3什么情况下,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压力是垂直作用于受压表面的力。
(教学教学说明:教材没有给出压力的定义,此处对压力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让学生区分压力和重力,二是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
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用两个手指用力向中间压一支铅笔感受力具有改变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请学生观察教材滑雪的图片,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同学提出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也就是为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压力____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受力面积_________
有关;
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方案,验证我们的猜想。分组探究探究一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回顾与数据分析:结论
1、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教学说明: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强,探究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完全放给学生。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帮助学生设计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方案,但不能代替学生,完全包办。)
三、压强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面积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方便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采用比值法,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
什么是压强?请同学们类比曾经学习的速度定义。结论: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P=F/S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符号:Pa小数据:
一张报纸对折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教学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 m -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学生思考并解答
师:强调受力面积的问题。
(教学说明:通过计算物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记忆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公式。理解公式中各个符合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压力不同于重力,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
师:通过公式P=F/S大家知道压强的计算,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学生讨论并分析
结论:增大压强的方法:
(1)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教学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进一步感受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同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物理知识揭示社会中的伪科学,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课堂小结】
一、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二、压强:(物理学上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公式:
3、压强单位: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1 Pa = 1 N / m2
三、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相同,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压强自小到大的顺序是
。
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4.思考:现在如果让你表演躺钉板的杂技,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安然无恙?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