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学习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昆明举办“张桂梅思政大讲堂”首场报告会。9月1日下午14:30,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组织全校师生集中观看“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一讲《信仰的力量》,主讲人张桂梅老师讲述了创办女子高中的坎坷经历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张桂梅和女高的老师们带领学生读党史、诵经典、讲述革命英雄故事传说,让学生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触摸信仰的温度,懂得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张桂梅老师把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报告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予波同志作了发言,他说,《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将作为全省上下办好、教好、学好思政课的最生动材料。去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通过邀请先进模范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上讲台,以先进事例感染学生,以透彻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打造全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课,使大讲堂成为一个导向、一个标杆、一种激励。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校外进行家访,校内开展“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张桂梅和老师们边研究边探索,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渐渐升腾,老师、学生的心渐渐和党支部、和张桂梅凝聚在了一起。
8月1日,张桂梅要去学生陈明思家家访。当天她的身体很不舒服,走两步就要歇一歇。可当她看见远远来迎接她的陈明思,紧蹙的眉头马上舒展开来,微笑着拥抱着学生,轻声询问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
20xx年到20xx年间,陈明思的奶奶和弟弟相继去世,承受不住家中变故的父母经常吵架,有时还会打架,导致陈明思无心上学。张桂梅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到陈明思家家访,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如今陈明思的父母不吵架了,父亲还去打工挣钱了。
“很多道理以前都听过,但由张校长说出来让我更信服。”陈明思说,“在我情绪不好的那段时间里,我不想和任何人讲话,校长就让我和她一起住,每天不管多疲惫,只要校长发现我情绪不对,她都会和我谈心,给我讲革命先烈的故事,慈祥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我深深的爱,慢慢地我开始和校长讲心事了,现在校长已经成为我的知心长辈。”
陈明思告诉记者,现在她在“演绎红色经典课间操”中扮演江姐,演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她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跳《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一听到歌声响起,就特别振奋,她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浑身充满了劲,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她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考上向往的上海财经大学。
多年来,张桂梅把家访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坚持走进家庭、携手育人,深入到每个贫困学生家里,前后共走了10余万公里。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女高的学生都在心里暗暗许下向革命先辈学习,努力拼搏实现自己梦想的心愿。
“学校每周都开展的‘五个一’活动,一日一次重温入党誓词和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故事片等活动,让我们耳濡目染,提升了自身修养,我们的心和张老师连在了一起,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来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
当年因不堪学校严苛管理而离开的陈建华老师,不仅又回到了女子高中继续任教,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离开学校后,一直都听到张桂梅老师的故事,张老师把自己融入时代、将信仰融入生命,让我深受感动,我也想做像她一样有信仰的人。”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一心执着为学生。“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张桂梅老师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女孩辍学在贫困山区较为普遍,为了让更多女孩能返回学校读书,家访成为张桂梅老师生活的常态,走访1500多户家庭,为的是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她把那些姑娘一个一个往回“捞”,哪怕是她自己掏钱,也一定让她们读书。
理想信念永不变。40多年来,她探索教育扶贫,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张桂梅老师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她就是这么一个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朴实纯粹为事业。常有人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桂梅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孩子的“妈妈”,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她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县的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中。
张桂梅老师尽显巾帼英雄本色。她那坚韧执着、无私忘我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同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从张桂梅老师身上汲取到了很多力量,今后,我一定将张桂梅老师的精神落实到工作的每一处,脚踏实地工作,用专业的水平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学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她,是一名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一位心系群众的教育扶贫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她就是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原本拥有幸福家庭的她突遭命运的打击,在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后,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此时,她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抉择,她没有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学校任教,而是毅然只身前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条件艰苦的华坪县投身教育扶贫。虽然疾病缠身,被病痛折磨的苦痛难言,她也没有停下教书育人的脚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她忍着病痛一次次站在热爱的讲台上。
一枚党徽,她始终都把党徽佩戴在身上,昂首挺胸的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
一面旗帜,她埋头苦干、洒播大爱,是党员干部心中一面先锋模范的旗帜,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旗帜在飘扬。
一个榜样,她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各行各业奋斗者争相看齐的榜样,哪里挫折有哪里就有榜样的力量。
情系学生,小喇叭声音更响亮。平日里,华坪女子高中校园内随处可见张桂梅老师手持小喇叭督促学生跑步、早读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学生心里都很踏实。她始终把学生当做亲人,当遇到学生生病,她带着他们彻夜奔波到医院,一直守护在学生身旁。她心里始终记挂着群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迹践行着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
三尺讲台折射温暖,华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身为校长的张桂梅遇到各类棘手的问题,筹集建校资金困难、教师队伍人员流失,以及疾病的痛苦折磨,但是对教育扶贫的坚持和对讲台的热爱支撑着她一步一步走下去,张桂梅同志的顽强拼搏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中,面对急难险重等困难时,部分人会出现躲避推脱、敷衍塞责的情况,这不利于任务的完成,我们要学习张桂梅同志精神,不仅要会“做事”,还要能“扛事”,面对“硬骨头”,不绕弯、不敷衍,用理论完善决断力,用实践强化行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无私奉献,一盏明灯照亮前方。张桂梅老师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她无私奉献,为校园建设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她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告诫学生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栽培,她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教学以外的任务而牺牲个人的时间,或由于一些特殊情况被学生家长误解,此时,我们更要沉下心来做实事,不抱怨、不消极,学习张桂梅同志“舍小我、顾大家”的精神,用优秀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做事不计回报,功成不必在我,把家长们的认可当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时刻谨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在时代的新征程中脚踏实地、奋勇向前,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5
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用自己真情挚爱,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大爱无私、大爱无声。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续写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张桂梅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张桂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仰。其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真可谓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
党总支王从爱书记要求,全校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学习她注重学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学习她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学习她淡泊名利、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开拓精神;学习她坚定信念、执着坚定、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在当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把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作为重要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学、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要把张桂梅同志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开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系于民。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6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