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忆江南水调歌头西江月虞美人)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
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四、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五、探询凄苦原因。
3、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二首·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藕”,注意“暮”“沉”等易错字的写法。
2.在诵读中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味,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情趣美。
3.通过李清照生活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李清照早期与晚期不同词风有所了解,从而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词如品人。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 对联引入
由李清照故居的一幅对联引出李清照以及《如梦令》。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 初读阶段。
1.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预习情况。
(如预习不够,直接引导读书,熟悉所学内容;如多数学生已熟读,可安排学生默写。)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检查自读情况,了解是否读通畅,读流利。
4.通过质疑了解学生自读后对词的理解状况。
三、理解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此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了解了词的大体意思;对于词的意境了解有多深;能否体会出词人的心情等。
(教师可以随机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后板书出来。)
2.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通过“常记”“沉醉”“兴尽”“误入”“藕花深处”“惊起”等词语的解读,在朗读中体会。
3.引入李清照生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李清照诗词的不同风格。
①了解李清照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加深对《如梦令》的理解。
②了解李清照中年时期的生活转折,进一步感受李清照的诗品与人品。
(引导回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③了解李清照晚年生活境遇。感受其孤独凄凉的心境与凄婉的词风。印证“风采有后主遗风”。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再次回读《如梦令》,丰富理解,加深认识。
对联的.引入,直接由文及人。让学生在学作品之前对词人有一个大略的印象。
通过学生的默写,了解生字掌握情况,增加生字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对诗词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确定后续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此部分为教学的重点所在,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助加深对词的理解。
由单纯的“读词”自然转入“读人”。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单纯地就词学词,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与诗词的了解学习串连起来,由词及人,由人及词,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如梦令》的把握,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一种重要的诗歌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联系以往知识,加深理解。体会李清照作为文弱女子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浩然正气。
此时的读,应该是融入对词作、词人的更多认识后的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升华。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词从记叙昨天的印象开始,天气恶劣,“雨疏风骤”,心情也不佳,难免借酒消愁,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于是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心中的苦闷为深沉的“浓睡”所淹没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
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关心花事又怕听道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又想知道事实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海棠依旧”。海棠花还是那样。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这只是事不关己者的麻木不仁罢了,随便轻瞥一眼,怎么能够察觉海棠花遭受风雨袭击后的变化呢?是啊, “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作者对侍女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概叹。
(你知道吗,你怎么能够知道呢?恐怕经过风雨的摧折以后,海棠花只剩下了茂盛的绿叶,花儿都被吹落了吧。)
7、“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委婉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常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可谓语浅意深。接下来女主人公用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是哪四个字?“绿肥红瘦”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用借代和拟人),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教师小结:风霜雨雪,昼夜阴晴,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作者给它注入了特殊的社会色彩;草枝木叶,花儿开落,因季节和气候而变化的自然景物,作者却赋予它淡淡的悲剧意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同学们从作品内容的表层来看,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描写的都是日常的自然景象,但凭着作者敏感的知觉和审美能力,却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进而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封建时代的女子,固然可以美丽如花,但因其品质的娇弱,在残酷的社会环境面前,终究难免凋零的悲剧。一场风雨摧折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8、《武陵春》李清照教学设计
大家都知道,老师上课都会根据自己的教案讲解内容,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武陵春》教案设计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