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此篇文章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 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以前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和明白,这样就能够做老师了。但是此刻的'学生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个性是此刻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此刻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坚信中国人能够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正因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爱热闹,喜爱一群朋友聚在一齐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爱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期望得到别人明白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应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后感 篇2
听着风的声音独自徘徊在幽静的小路上,手里拿着本《论语》,边走边看,随着孔老先生,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课堂,多么希望我的面前出现孔子,出现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
也许,我的愿望被愿望女神实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白胡子留到胸口的年过花甲的来正披着长衫头戴高帽坐在草地上诵读,宽宽的`额头充满智慧,炯炯的眼神那样尖锐,我有点不相信了,上前问道:‘‘您是孔丘先生吗?’’孔丘先生满脸微笑回答道:‘‘敞人乃孔丘也!’’他悠悠的扇着羽毛扇,我听他那么一说,嘴巴变成了O型,他摸摸胡子,又有点诧异:‘‘小姑娘,又什么事吗?’’‘‘我能和你聊聊吗?孔老先生。”我恭恭敬敬的问。孔老先生放下书,拍了拍长衫,“我们去湖边走走,我好散散心。”
我们并排走到湖边,我望孔老先生,久久凝望他。“您的论语为什么能感动他人?”“是生活,身活的影响啊。”
孔子和我在一处驻足了,前面一棵柳树。孔子摸摸柳树,说“你能从这棵树上找到什么亮点吗。”我望望树,这棵树一无所有,没有粗壮的树干,我摇了摇头,“看他马上就要死了还那么顽强。”我忽然想想,生命原来那么强大。孔子说:“写作也是这样,领悟了美,发现了美,就能写出真递。”天以暗下,一切归于宁静,其实美就在身边,就在心里,只是人们把它抛弃了。
论语读后感 篇3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以德治民,而《论语》是孔子的语录集结,在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用中华传统美德来感召自己,有利于我们少年朋友的`健康成长。
当我翻开“少年诵读经典系列”——《论语》这本书的时候,整本书的第一章节《学而时习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治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的对,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按时温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这也使我想起,我三年级时学英语的经历。那时,我的英语学得并不是很好,单词记不熟,许多老师讲的英文,我也听不懂。在一次单元测验中,我只得了91分,原因是其中单词拼写部分,我有几个单词不会拼。于是,为了让自己能牢记单词,我反复查阅英汉词典;在笔记本上抄满密密麻麻的英文;空闲时,便把单词卡拿出来复习。一个学期过去了,期末考试时,我竟破天荒地地考了满分!看着自己的英语试卷,我高兴地笑了。
从此,我便牢记这孔子的这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读后感 篇4
如果是让我现在说论语,我能说的不多,但再来翻看论语的内容,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论语是无时不在的。
这是我读到第三句时,突然想着要写读后感的,好在以后可以翻看提升对它的理解吧。
现在的我,我是说此时此刻的我,对儒家道家还所知不多。相对来说,“子曰”的句子知道的更多些,道家我只是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见笑,却是肤浅。
在我听到的看到的之中,我整理的信息是:儒家相对于人性,道家相对于更大的世界,有人说两者不同,其实现世研究所得,儒家是道家的一部分。貌似在现在,西方或者东方更承认道家学说,儒家好像只有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是非常提倡的,在我读书这么多年,好像是不曾记得有哪篇课文是摘自道德经的`(现在的教育课本不详)。这更加增加了我对道家的兴趣。
在看论语的时候,中间跑去看了陶渊明的一首诗——《停云》。是在《论语今读》里提及的,于是特地去搜了下,大概的做了自己的理解。这里要说的是,我对论语做的整理和解释都是根据字典注释和个人思想而写的,并非抄袭或引用。一来我希望增加印象,二来我觉得照本宣读太枯燥,如果以后要去读更多的古文,那么从现在开始要积累古文的了解,好在以后可以使用。因此,翻译和注释的可能不太正确,或者是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和字句在内,如果有地方误导了他人,见谅见谅。
论语读后感 篇5
首先,她的书中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也正是现代人严重缺失的东西,如果写论语心得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那倒是很奇怪了。而并不能因为于丹是女人而认为她是完全靠感人来吸引眼球的,这是本质差别,况且于丹也不能算是“美女作家”。我认为,书中有两个缺点,一是她把孔子放在了圣人的'位置确实有待商榷,毕竟孔子他自己肯定不是完人,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二是她的语言,很感性,比如“温暖”“圣人”这类的词出现的比较多,因此看得出来她对孔子的敬爱有加。
其次,对于论语的现代化解读,特别是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读,有利于大众对论语及儒家思想的重拾。用一个时髦的意思来说,儒家文化特别是论语中所阐述的这些道理,正是目前如火如荼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教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并不是只有学院派的教授和博导们才有资格谈论的东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它已经不单单是几个学者或是几部著作组成的文学而已。论语也不单单是一本仅用来顶礼膜拜的著作,它的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的那些个道理才是其精髓所在,难道说它被有些所谓的儒学学者研究着,就不能被小学生们从教科书上学到、背诵么?就不能从没多少文化的老太嘴里说出来么?于丹的书和她的讲座,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论语,虽然属于流行的快餐文化,却让人们能够停下忙乱的脚步去审视心灵,这不是现代人最稀缺最急需的么?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侍坐章”应当是指《先进》篇的'最后一段吧?这是《论语》中比较长的一个段落,但感悟却只有一句话——现如今,去哪里再找到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里摘录这段话,让大家仔细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