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
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父亲”的爱
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目标: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小生命,要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意识和初步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难点:
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
心愿,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能说出几种小鸟的名字?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鸟的文章…….(齐读课题)
3、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到下面的“树叶”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读一读。
4、齐读带拼音的字。
5、学习“蒙、喃、味、浓、腾、猎、黎”7个生字
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腾”是后鼻音(提示:“腾”
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 “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6、齐读生字及它们的组词(幻灯片显示)(1-6共8分钟)
7、学习“并,夜,喜,重,味,轻,刻,群”8个生字
学习的内容:读音、偏旁、结构、换偏旁、加偏旁、注意写法、组词…
(12分钟)
8、指导写字(我会写)
(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
(3)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4)其他字,重点说“夜、味、轻”
“夜”右边是“夕”加撇,“味”强调“未”与“末”,“轻”强调“车”变为偏旁时的笔画顺序。(共15分钟)
9、课件显示飞快闪过的没标音的生字及组词,检查学生刚才的生字学习情况并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开火车读)
10、摘枫叶(我会读)(9-5共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解说,引导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欢快的鸟语
声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同时将学生带进课文,提出疑问:“我”和父亲走进树林里,他们做了些什么?父亲和鸟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带着疑问读1-4段(齐读)
3、文章一开头就说父亲是……(学生回答),教师复述故事,同时范读第三段。
4、“雾蒙蒙”——在雾蒙蒙的天气里也能看得清
你看到过雾蒙蒙的天气吗?在雾蒙蒙的天气里看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树林边”——不用走进树林用眼睛望,用鼻子闻就能知道有不少的鸟。
结论:父亲对鸟非常的熟悉。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请学生喃喃地说一说父亲的话。(全班将1-4段读一次)(1-4共10分钟)
5、父亲望了望,闻了闻,就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了,可是我却…….父亲真是神
了, “我”就站在父亲的身边,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听见一只鸟叫。可见,父亲平时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很喜欢鸟。他是怎样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请同学们齐读下面的段落(一直读到“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然后告诉老师,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
6、父亲说话很轻,为什么?(父亲爱护小鸟,怕惊动它们)(请学生轻轻地读一
下父亲的话)
7、可是这时“我就提出了疑问:鸟也有气味?”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
一起来读读父亲的回答。
8、动手的理解“焐”,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我手很冷,你的脸让我焐一下好吗?用自己的手焐一下脸吧。)热腾腾的真舒服,指导用“热腾腾”这种ABB形式的'词来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是热腾腾的呀?(热的饭
菜,刚烧开的水,刚出炉的包子??)那时热腾腾的气味,你一闻就能感觉到了吧,同样的,小鸟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父亲就闻到了小鸟的味道了,原来如此!
9、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小组读作者旁白,一小组读父亲的话,一小组
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5-6共10分钟)
10、父亲对小鸟实在太了解了,同学们再往下看,找一找,还有那些方面体现父
亲对小鸟非常了解的。(学生回答)
11、“我”和父亲在聊天的时候,小鸟还是藏在树林里,可是当父亲说“听,鸟
要唱歌了”,小鸟就开始唱起歌来,父亲对小鸟真了解。父亲还知道“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而“我”为什么说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的呢?(学生回答)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好像在跟我们分享它们喜悦的心情。此时的小鸟是快乐的,树林是快乐的,父亲更是快乐的,他为小鸟的快乐而快乐。
12、指导学生用“快活”说句子。
13、父亲知道鸟儿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鸟儿最危险的时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父
亲是一个如此爱鸟的人,你们能体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吗? 抄多音字:中zhōng中心zhòng
14、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小鸟产生了喜爱之情。“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他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同学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你们能做到吗?
1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部分。(教师读旁白,两组学生读父亲的话,两组学生读小作者的话)(10-15共15分钟)
16、分角色朗读全文。两组读旁白,其他两组的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小作者的话。
17、作业:(16-17共5分钟)
1、抄写二十九课生字
2、组词
3、预习语文园地七
4、家听二十九课生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⑴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⑵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⑶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⑷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⑴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⑵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⑶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⑷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⑸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⑴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⑵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搜集有关鲸、白鲸的图片、文字资料,选取几段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鲸、白鲸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录像入手,引导自读自悟。
(1)出示课件,看白鲸洄游录像,引导学生交流所见所感。
(2)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五、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 白鲸 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
口技专家
嬉耍游玩
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
极爱干净分
(抓特点表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