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竹影》教案

2025/10/18教案

此篇文章《竹影》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竹影》教案 篇1

教师寄语:保留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4、启发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与体验。

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

《竹影》一文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

2、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撇开( ) 蘸水( ) 惬意( ) 朱砂( )

横幅( ) 水门汀( ) 口头禅( ) 参差不齐( )

3、解释下列词语:

(1)幽暗:幽暗:昏暗。

(2)惬意: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3)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4)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5)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

理解探究:

1、、通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人物活动:

中国画特点:

西洋画特点:

3、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竹影是这篇课文的切入点,由此引出了对文章中心--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的探讨.当然,竹影也是童真,童趣的体现.

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5、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所谓符号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合作释疑:

6、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竹影是全文的线索,写太阳落山是为下文作铺垫。

7、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孩子富有爱心。

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

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8、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拓展迁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童趣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竹影》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 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 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竹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3、掌握本文的主要人物活动,体会本文突出的童真、童趣。

4、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教学重点:

1、文中“爸爸”的领路人作用

2、本文主要人物活动

教学难点:本文人物活动的分析以及童真、童趣的体现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进入今天的新课之前,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打一事物)谜底(影子)。在这个世上不仅人类有影子,动物、植物以至于宇宙万物都有影子。我们曾学过“猴子捞月”的故事,讲的是月亮的影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讲的是《竹影》。(1分钟)

二、 常识了解

文学指: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四大文学样式。

艺术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竹影》是一篇散文,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在于取材广泛,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主题思想集中而又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形散神聚”。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散文的又一特点。一篇优美的散文使人陶醉,这就是美的享受。下面让我们进入丰子恺的《竹影》这篇优美散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童真、童趣。(1分钟)

三、 字词过关(3分钟)

注音:Piě zhàn yōu qiè

撇 蘸 幽暗 惬意

chán cēn cī xiāo

口头禅 参差不齐 萧萧

tīng jiè pái huái

水门汀 芥子园 徘 徊

词语解释:

惬意: 满意、称心、舒服。

弥漫: 遍布。

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包罗: 包括(指大范围)

口头禅: 指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四、知人论事(1分钟)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展示两张丰子恺的漫画)

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五、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朗读(10分钟)课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钟)

(我们在月光下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二)请同学们填写下表(5分钟)(找学生回答)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地点 我家屋后的院子里

人物 “我”、弟弟、华明、爸爸

人物活动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谈艺术

(时间、地点在第一自然段。)

(人物活动先由同学自己寻找,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补充。提示同学:人物活动可以从看和做两方面来寻找。文章中的人物看了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展示ppt。直接展示出人物活动。也可大致讲一下。)

(三)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找学生回答)(2分钟)

明确:

1、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 人物活动。

(而且景物描写所占的篇幅较少。)

(四)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3分钟)

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在听过爸爸讲述中国画的知识后对吴昌硕的墨竹的体验。前文已经介绍过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墨竹属于美术,是一种艺术,因此作者的感触应当是艺术的体验。)

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谈艺术的人物活动以及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而这些人物活动正体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模仿力。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五)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中以及后来爸爸的表现,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三分钟的时间讨论。前后左右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答案只是参考)(5分钟)

(文中的“爸爸”是一个好爸爸,他随意、平和,尊重孩子的天性。爸爸对孩子描竹影的游戏是支持和鼓励的,爸爸善于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善于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爸爸 ”是以艺术领路人的身份出现,他适时地利用孩子的游戏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爸爸的作用))

(六)孩子们与父亲一同探讨中国画,哪句话最能体现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区别?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3分钟)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映,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符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 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由此可见出: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欣赏)(2分钟)

(七)课文写几个小伙伴看天看月看竹影,充满童趣.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 并说说好在哪里?

用“————— 句好,好在 ———————————— ”这一句式评点。

(温馨提示:可从某个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品评。说得越多越好。)

(八)作业: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竹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真完成预习,、词典解决课文中字词,并记下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课前古诗推荐

(课前演讲)

二、导语引入

展示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车㈡脚踏车,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象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三、作家小档案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看谁说得棒):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品味语言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

(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中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八、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九、走进童年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3、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竹影》教案 篇5

一、前言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

体验童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竹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绍作家。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七、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八、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