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杨氏之子说课稿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杨氏之子说课稿(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1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2、孔指以示儿曰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1、答得快,应声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七、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鲁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2

《杨氏之子》是鲁教版第九册第九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的九岁男孩机智巧妙应答他人的故事,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困难。所以,遵循课标要求和学情所需,本课教学设计以情趣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读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以悟为根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巧妙导入,解题激趣。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用齐读古代名言来导入,让学生先对文言有一个直观印象,再引到文言文,就运用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理念。理解“氏、之”的意思,再扩词理顺课题意思,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理解文言的方法,而鼓励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更是通过学以致用,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活跃课堂氛围。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一个重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所以让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领悟朗读文言文的技巧。为避免枯燥,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尤其是用古筝曲做背景音乐,可以烘托出浓厚的古典氛围,帮助学生入境入境地朗读。朗读过程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取长补短。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如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学生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梳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这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品读语言,熟读成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先引领学生找到全文的文眼“甚聪惠”,再围绕这一点展开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体会,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在思考、倾听、品读中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再趁热打铁背诵课文,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五、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强化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先将孔君平的姓换成李、何、罗、黄等,让学生动脑为杨氏子应答。再出示罗斯福妙答朋友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还让学生编写爱护草坪的精妙标语。通过这些迁移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语言训练。

六、课后作业,延伸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相结合,所以我让学生练笔,想象杨氏之子说的话会使孔君平有什么反应?设想一下当时孔君平的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精妙的语言。这份作业抓住教学契机,不仅降低的写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扩大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提倡“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所以我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丰富阅读积累的同时,进一步练习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课件)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参考课后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四、说教法和学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而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趣味导读”、“初读寻疑”、“再读释疑”“细读解析”“美读品味”“熟读成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学生则通过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目的,这样,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头很重要,好的开头,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使得“课未始,兴已浓”!这一环节,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这样我很自然地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后,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即: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她)是那个姓氏之子或之(女)?”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杨氏之子”的意思。趁热打铁,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接着: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曰”的正确停顿,我采取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的方法,并配以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容易将“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效果。

待到学生达到初读要求之后方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思为非常”,孩子们根据课文注释轻易就能说出“甚”,我即时小结: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随即举例,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以说成——?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成——?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就会从孩子们嘴里脱口而出,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甚”,在理解的基础上,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在此处引导复习《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曼”,此法既回顾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在这里,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知道“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儿出?”这个小孩又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来“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的别有用意,是在用杨氏子的姓氏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第四句和第五句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因此,我抛出问题:全文5句,你觉得哪句最精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反复品读文中这两句话:首先,我采取了引导学生比较读的方法。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让学生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

接着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我抛出问题: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就这样我随机总结: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趁势,我采用不同的语气与学生对白:“此/是君家果”语毕,生则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示:说课时注意用不同语气读好这两句)

当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时我顺势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此时学生就会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在这里,我还做了这样一个设计,来拓展孩子们的思路: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学生就会说: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此刻,孩子们反应之快,应也不逊于杨氏之子吧!

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并指导背诵,有了前面的理解,学生背诵全文已无难度了!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学完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有利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我推荐学生利用本课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去阅读《世说新语》,让学生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最后说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三、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文言文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讲课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孩子们说了很多我预设之外的文言文诗句,这样我很自然的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理解“杨氏之子”。我是这样做的: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是?”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个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起初,我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再针对问题来重点指导。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设计,提出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必要教师先泛读、随之领读,再让孩子们练读。我马上调整了我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出“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为非常”,孩子们轻易说出“甚”,我举例子,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是说?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孩子们理解的很好,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们在此处复习了《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曼”,既回顾了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们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杨氏子开玩笑,小家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机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两人对话的弦外之音。同时,又着重体会了“未闻”和“夫子”两个词语的使用,反应出杨氏子不但机智,还很礼貌,真不简单啊!我设计了两组读,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当时正好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场,顺势提问,比如你们的苗校长,可以称为——苗夫子,张校长可以成为---张夫子。何老师呢?张老师呢?学生马上反应说“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此处,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拓展孩子们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孩子们反应很快,不逊于杨氏之子啊!这是我补拍的片段,不过再现了课堂真实的场景。

(四)指导背诵。(机动)

(五)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4、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激励兴趣;初读寻疑——自主学习;再读释疑——探究合作;细读解析——合理创新;美读品味——领悟鉴赏;熟读成诵——增加积累;课外拓展延伸,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精神。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拓展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杨氏之子》PPT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二、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三、自学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四、检查自学生字、词语情况。

五、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逐句理解,感情朗读。

1、逐句理解(出示课件)。

2、感情朗读。

二、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三、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家的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提示:比如,别人请你帮忙,你的确没有时间去帮忙,你是怎么回答的?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一(出示课件)

2、拓展阅读二(出示课件)

五、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