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此篇文章目送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 篇2
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来是父亲来电,“你带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意义,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时泪已满了面。
龙应台说,此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走路的步子开始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呀呀学语的`小儿有了自己的主张,从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轮回,在时间面前,我们在原地等
待目送,还是在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龙应台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目送读后感 篇3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
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
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这本书中母亲送儿子上飞机时,内心的一段感受。这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令人欣慰的感觉。忧伤的是,儿子在登机前,做母亲的多么希望儿子能回头看望一眼,而留给的却是一个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长大了,不再总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让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让儿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就是《目送》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当我们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儿子到幼儿园读书时,在校门外,儿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头注视着我们离去时的背影,但当儿子长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目送读后感 篇5
人要学会独处,要学会与自我对话,了解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与世界为友,才能在知道这个世界上人性丑陋的一面后,仍然心怀美好与感恩。感恩我们得到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感谢它让你成长,始终有爱的能力,始终相信被爱的可能。蔡康永说,累的时候快撑不下去的时候,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经到了多年之后,那个时候尘埃落定,一切都有了答案,回想当下,你会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经历,一个必经的过程而已,你终会走到,那个鲜花盛开的彼岸,只是要你值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与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 篇6
读完整本书有种悲悯感,有些路,只能我们自己走。
对书印象最深的是描写父母亲老去后的模样以及生活状态。书中父亲第一次老去是在儿女制止他开车后,她们说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车,打车也打不了八万块钱(车祸修车的钱),可人老了就越发胆怯了,可怜的父亲为了省点钱,出门都很少,害怕给儿女添麻烦。想想我们的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他们,能靠双腿走的就决不会多花费钱。很多老人身体不舒服却硬撑着,不想让儿女有更多的负担,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也想待你像你们小时候待我们一般。
人一生中记得最多的是年轻时候的样子,仿佛自己永远不会老。父母老了,可他们依旧是爱美的。但现在的市场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轻人的,老年人的娱乐场所少而且没有跟上时代。现在中国的老年化加快,以后会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呢?日本的老龄化很严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车展的是老人,开车的还是老人。现在的日本模样会不会是中国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着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长,送走离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春。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