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柱、底”等9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x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船”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拓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有关曹冲的故事,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把课文读通顺,体会课文三个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先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在复述课文大意的过程中认识14个会认的生字,再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体会三个句子的表达效果,谈感受,走近人物。我根据课后的思考题让学生对比读两组句子,体会词语“到底”和“才”字的表达效果。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大部分别学生有所体会但不能用准确的句子表达出来,个别学生有体会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用比较清楚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还有个别学生可能还不能体会出这两组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

我认为这一堂课上的比较满意。比较突出的地方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老师的授课思路较清晰。但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堂课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要得到实际的.锻炼。所以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和讨论都要精心设计,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不同程度的启发。调动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要体会到学习的一点快乐和满足感。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断反思和总结是及其必要的。在反思中改进,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即便现在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很欠缺,但是也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敷衍学生、也不敷衍自己。让我想起一句以前大学试讲七年级思品课的一节内容题目“态度决定未来,习惯造就成功”。老师上课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忙也要认真备课,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每一节课堂上锻炼学生、成就自己。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二、学习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1)指名说 (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左边稍宽。“杆”,左边木字旁高于右边“干”,“干”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右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习课文

1、我们继续读课文,再读课题。

(1)课文中有——“曹冲”(出示),他姓“曹”,名“冲”。读

(2)曹冲的父亲是谁?(出示),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读

(3)故事里还有谁?(出示)——官员,大象。读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曹冲、曹操、官员、大象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曹操得到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的办法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2、 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第三段)

(2)这段文字哪一句,写出了官员的想法?(变红: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划线: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 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3、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呢?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出示第四段)

(1)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读(变红: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出示: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男生读①女生读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问小朋友上几年级,“哦~你才上二年级”,老师想强调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小朋友会说吗?(你想强调什么?)

(4)我们再来读读①,和这些成年官员相比,曹冲确实太小了,只有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5)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6)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7)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②,女生读③,男生读④。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8)谁来读第一个步骤(出示:变红),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回答圈出“赶”、“画”)赶什么?画什么?出示卡片:赶象上船,再问船舷在哪,小朋友们指一指,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9)第③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圈出“赶”、“装”)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卡片: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10)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11)出示卡片读句子,卡片代表哪一句?谁能按先后顺序排序

(12)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13)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4)过程非常连贯清楚,(出示:图片),看这幅图,哪一步?哪句话?①②③④

(15)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按照顺序贴在黑板上。

(16)看图,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8)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遇到难题,我们也要像小曹冲一样,思维多转几个弯,我们一起拍手读儿歌,夸夸小曹冲。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4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课后反思:

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来说,教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平等、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我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

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自己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由曹冲称象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怎样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2.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过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3.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杆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 伤害象 (指导朗读)

4.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课堂作业: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5.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课中练习:

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书写生字。

(1)读我会认的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

(4)老师讲解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并在填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书空。

(6)学生书写,老师巡视,单个指导。

四、作业;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官员 杆秤称象 称不出 伤害象

赶、沉、画、赶、装、沉、称

曹冲 动脑筋、想办法

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让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我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