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说明

《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8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情,号召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现实幸福生活、学习机会的珍惜,

(3)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提高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描写眼睛的写作技能。

(5)感情读文。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文理解新词,学习生字。

(2)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

(3)模仿课文2、3、4、5四个自然段写写眼睛,培养写作技能。

(4)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山区贫困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情,号召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现实幸福生活、学习机会的珍惜。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和教育。

2、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提高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听写:跋涉、蜿蜒(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

2、教师: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许多心理活动。请同学相互看对方的眼睛,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对方的眼睛呢?

3、打开课本,看插图,注视这双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呢?(明亮、专注、水汪汪、渴望、忧郁……)这双大眼睛让你想到了什么?

二 学习新课

1、的确,这是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浏览课文,找出作者联想的自然段(2——5),作上记号。

2、细读2-3自然段,听清读书要求: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找到重点词作记号,并把感受记在旁边。

3、交流感悟:你画了哪些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条件艰苦,渴求知识,为什么忧郁?(担心失去)怎样读?谁来试一下?

教师板书:明亮、专注、渴望、忧郁

4、作者看照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作者了解图片的背景。“金钥匙”:了解事情的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联想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这张照片的故事背景,课文第几自然段介绍的?

5、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跋涉、蜿蜒”复述出来。

①小姑娘怎样上学的?指名读句子“每天……”“蜿蜒……”

②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③结合背景,发挥想象,把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④怎样读出省略号呢?

6、瞧!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正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她诉说着千千万万濒临失学的儿童渴望读书的心声——我们要读书。你看,这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学生想象,如:救救我们,我们不想失学)

7、面对这样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你忍心拒绝吗?指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大眼睛”能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教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希望工程的资料)

8、看!这是谁?教师出示苏明娟的近照,她依旧是那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它还忧郁吗?不,它不再忧郁,而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教师接着介绍苏明娟现在的情况)

9、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并讨论:课题中的大眼睛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三 延伸

1、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苏明娟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了起来。可是,还有更多的像童年的苏明娟一样的孩子————渴望读书,但读不起书。面对这些困难的伙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总结: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时,可曾想过那些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的困苦;当我们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中仍能自立自强的伙伴们,他们是多么的令人爱怜。给予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明亮

专注 呼唤援助

渴望 激励孩子

忧郁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齐读课题

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预设学生回答: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教师: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提醒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并且注意不会读的字查课后生字表)

2、小组内识记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摊”字和“罚”字,让学生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及其笔画顺序。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课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原因一:“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小树 原因二:盛夏时,我发现小树遭到了破坏 )

(板书:原因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板书:调查)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并完成填空。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调查方法?

小作者用了步量法、统计、考察环境、画图、拍照的方法。

(板书: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4、画图;5、拍照。)

还可以有:问卷;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列数据)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板书:分析)

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图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板书:结论)

1.概括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课后思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调查报告。

小作者为什么要做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槐树死亡的问题?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课后想一想。

板书设计: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1、“我”特别喜欢

2、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调查

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

3.考察;4、画图;5、拍照。

分析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结论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内容分析: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还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课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分配学习任务

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

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

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

2.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三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五、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一)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了天山的水、树、花等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二)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要求:抓住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走进深处——野花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4

诗人用一句话改变了老人的现状,可见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有魅力的句子。

一、

(板书:魅力)这个词语大家还记得吧?对,魅力。那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漂亮,很时尚,很有吸引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都觉得哪些事情很有吸引力呢?(冬天下雪的时候,飘飘洒洒的)对,这是大自然的魅力(爸爸给你买了一本书,很吸引你)这是书的魅力,(你觉得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很有吸引力,看了一遍还想看)对,这是艺术的魅力。其实啊,有时候语言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语言的魅力》(板书)

二、

大家都读过课文了吧,那现在谁愿意再读给大家听,展示你朗读的魅力呢?好,请你,其实,这三位同学这种积极勇敢的态度也是一种魅力。其余同学在听的时候也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好,谁来交流一下那诗人写了一句什么话,使情况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你能在文章中划出来吗?好,你说说看,你认为呢?大家都同意是这一句吗?好,我记下来那老人原来写的是什么呢?对,我也记下来(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路上的行人看了老人这句话,有什么表现呢?(大家都无动于衷。)好,这个词用的好。(板书:无动于衷),那你从哪里能够看出人们是无动于衷的呢?(人们淡淡一笑,便走开了。一上午,老人一分钱也没有收到。)好极了,你看,我们通过读书弄懂了一个词语的`意思,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大家还愿意再读书吗?好,我们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谁来说说?(哦,你觉得第一句太直接了。第一句没有感情。你认为第二句就像诗一样。)怎么就觉得像诗呢?(哦,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那么,你都有哪些联想呢?(春天很美,可是老人看不到。春天五颜六色的,可是老人看不到。)

三、

是啊,春天,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下?你听他那甜甜的声音,美美的表情,真的是陶醉了。谁还愿意读?嗯,简直把我也陶醉了。我们也试着读一下,陶醉一下。好,谁能美美地读,把大家也给陶醉在春光中。哦,都想读呀,行,那就一起读吧。我这还有一段音乐,谁觉得自己是朗读水平最高的,来给大家配乐朗读。好,请你来。我们在听的时候也可以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读)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在悠悠地飘着。你看到小草钻出了小脑袋。你还听到了河水哗哗地流着。)是呀,这蓝天白云,这绿树红花,这醉人时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真叫(板书:良辰美景)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吧(放录像,突然黑屏)

四、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一片漆黑)是呀,在我们眼中的良辰美景,有一位老人却什么也看不到,我们眼前万紫千红的春天,老人却是一片漆黑。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瞧,这位同学读书多细心,马上就找到了这段话。但是要注意这个词语,读衣衫褴褛。(板书)(课件)你看,就是这位老人,他衣衫褴褛,你看他——。谁来补充一下呢?(你看他穿着一件又破又旧的棉袄,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你看他衣服皱皱巴巴的,有几处还露出了里面的棉花,胳膊上还有一个大大的补丁。)

是呀,就是这样一位可怜的老人,可是他却一分钱也没有收到,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老人的话。(嗯,我听出了一种无奈,叹息。还有一种深深的悲伤。)不过,老人一天都这么悲伤吗?哦,没有,后来收到了很多钱,就笑了。那你能不能笑着读读老人收到钱后的话呢?听出来了,是收到了钱,但好像不多。谁能把钱读得更多一些。哦,这回多起来了,又多了一些,这回真是多极了!

五、

你看同样的一位老人,同样的巴黎大街,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呢?哦,是因为诗人那句有魅力的话。假如你就是经过老人身边的一位行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又能联想到什么?(课件)(春天来了,桃红柳绿,莺飞燕舞,我可以看见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可是老人一生都看不到这良辰美景,这多么令人心酸呀!)说得多好呀,你身上带钱了吗?你会给老人吗?为什么?你很同情他。是呀,正是诗人的一句话,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同情心,让更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诗人用一句话,帮助了老人,但他仅仅帮助了老人吗?(是的,因为他使盲老人收到了很多的钱。你认为不是,他还帮助了行人),为什么这么说,哦,你觉得行人读了这句话,才唤醒了他们的爱心。是呀。哦,你还想说,你还觉得,诗人帮助了全世界。因为这篇文章被人们读了,读的人也会被打动,也会有爱心,这样,世界就充满了爱。说的多好呀,让世界充满爱。打动人心,震撼人心,启迪人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六、

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这种能打动你或是震撼你或启发你的话呢?哦,也有,谁来说说看。你觉得感动中国的颁奖词都很有魅力,那能给大家说一句么,对,这是给千手观音中邰丽华的一句话: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舞蹈。你还有,你看到公园草地上写着: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对,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委婉的提醒,这也是语言的魅力。

七、

那么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也可以试着给咱们学校的水龙头、绿化带、班级墙壁等写一些有魅力的语言。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了解人物的内心。

3、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洗不喜欢听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呢?

生:喜欢。

师:那么,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给大家讲一讲听听,好不好?

学生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师:大家谈得可真好,可见大家在刻下用了不少功夫。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有关长征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

大屏幕出示有关课件,学生欣赏。

师:这是红军长征的真实场面,那么,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的故事,我们来学习第13课。

板书课题:13倔强的小红军。学生齐读课题。

师:课题里面有一个多音字,那个呢?它有哪些读音?倔强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课题,你知道科文写了小红军的什么性格呀?

生:倔强。

师:(过渡)那么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检查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认读。(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课文。)

(3)通过朗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陈赓、小红军。

过渡:是呀,陈赓要帮助小红军,那么,陈赓自己处在什么状况下呢?继续学习课文。

三细细感悟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陈赓当时在什么状况下行军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又冷、又累、又饿,行军十分艰难)

3、那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吗?指名学生感情。老师及时指正。

4、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荒凉的大草原,仿佛看得了陈赓疲倦的身影。那么,此时的小红军又处在什么状况下呢?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从对小红军的这段外貌描写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读完后同座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体会(黄黄的小脸,说明小红军非常饥饿。两只脚穿这破草鞋,冻得又情又红,说明他非常冷。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自然条件的恶劣。)

4、学生自由练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5、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过渡:由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陈赓十分疲惫,需要帮助,小红军由冷又饿,也非常需要帮助。可是它们之间却发生令人想不到的一幕。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1、学生默读3到10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画出描写小红军倔强的句子,用~~划出描写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句子。思考:陈赓与小红军之间有几次对话?(四次)

2、读完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小红军的倔强?具体谈谈你是怎末体会出来的?

3、出示第一次对话的幻灯。学习第一次对话的内容。

(1)指名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2)指名学生谈谈你是通过那些词句体会出小红军倔强的?(引导学生抓住“满不在乎、摆出、微微一笑、体力强“等次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体力强。

(3)指名学生读出小红军的倔强。

4、第二次对话的幻灯片。学习第二次对话的内容。

(1)这一次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小红军倔强的呢?找学生谈从哪些地方,怎样地方体会出小红军倔强的?(引导学生抓住“同马比赛、把腰一挺、做姿势”等词谈体会。)板书:比赛。

(2)那么谁能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呢?指名感情朗读。

5、出示第三次对话的幻灯片。学习第三次对话的内容。

(1)这次小红军又是怎样拒绝陈赓的`呢?指名就第三次对话的内容谈小红军的倔强。板书:等同伴。

(2)找学生用朗读表达出小红军的倔强。

6、出示第四次对话的幻灯片。学习第四次对话的内容出示。

(1)引导学生就第四次对话谈一谈又是怎样体会出小红军的倔强的。(抓住“一拉、轻轻拍”等词谈)

(2)指名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7、从四次对话中除了体会出小红军的倔强,你还体会出什么?(陈赓关心小红军)

8、大家谈得非常棒,不知道读得怎么样?那些同学能把四次对法有感情的全部读出来呢?

(1)三人小组分角色自由练读四次对话。

(2)找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9、读到这儿,你觉得小红军是怎样的人呢?(倔强、董事)是呀,小红军是个么懂事、多么倔强的孩子啊。可是他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6

一、题目入手,引发思索

1、读题。

2、质疑:什么是“药方”?课文围绕寻找药方的线索来展开,那么,“生命的药方”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想想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互相交流,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1、学习第1段:德诺患上艾滋病以后,他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艾滋病人的遭遇,联系课文内容,设想一下德诺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遭受的打击。读书,体会德诺悲伤、孤独、绝望的心境。

2、联系下文,想一想德诺患病后这种难过的心境还在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来?让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交流讨论。⑴德诺冷得发颤,他梦见自己找不到回来的路。证明心中非常绝望。

⑵德诺妈妈告诉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母亲最了解德诺。

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德诺,你会有什么感受?最渴望的是什么?

4、引导学生读文感受艾迪帮助德诺的几件事情,并分析理解:这些事情对德诺有什么意义?带领学生从课后2题的第2个句子入手,辐射到全文理解这一难点。理解艾迪给了德诺哪些“快乐”、哪些“友情”,为什么使德诺感到“满足”。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交流读书后的感受。

四、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2、讨论:德诺为什么抱着艾迪给他的球鞋离去?(可让学生谈谈如何对待艾滋病人的话题)

3、配乐朗读这一段。

4、谈谈你对友情的看法。试着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