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复习教学设计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复习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复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减法表的整理过程,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学生每人准备十几减几的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逐个回答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要求学生读算式说得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式。

教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这是所有的进位加法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在一起。现在我们手中都有新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不能也向这样整理一下减法算式?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怎样把算式整理在一起,并说出你是按照什么进行整理的'。

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算,出示加法表让学生观察,为学生整理减法算式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

探究与体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归纳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之中。

集体反馈汇报,向大家介绍本组整理的减法表。

让学生亲身经历减法表的归纳和整理过程。

实践与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并汇报交流

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交流

最后集体汇报

完成25页上边两道例题

用9、8、17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自己选择三个数,再写出一组算式。

选择条件提出问题:

教师先出示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自选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在小组内交流

完成练一练。

1、看图意提问题解答

2、口算训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复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

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我会读。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集体读)

2、按顺序连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区分字母不同的发音方法。

二、第二题:我会写。

1、出示:b---df---tn---mu---ü

先集体认读,再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顺口区别。

2、对比抄写,边抄写边小声念字母。

3、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个同学的胸前,这些同学依次走上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所拼出的音节。

第二课时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lǎ?bɑ、mùtī、yīfu、pù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词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复习教学设计 篇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复习教学设计 篇4

学情分析:

电学实验在中考的实验题中每年必考,值得老师和学生非常重视。而电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几个实验,如“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测小灯泡的电阻”测小灯泡功率”等之所以成为中考热点,是因为在题中几乎集中了初中电学的所有重点知识。尤其是“测小灯泡功率”实验,集中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故障,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电源的合理选择、表格的设计等,综合性非常强。

分析近几年中考,高频考点通常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或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或电压)的关系、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问题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具体如下: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比较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电阻)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电磁感应)

探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综合以上,本节课有针对性的复习“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等几个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针对性地复习电学实验专题,让学生了解电学实验题在中考实验大题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学实验复习,加强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故障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及表格的设计等实验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1、“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实验解题方法及技巧掌握

2、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实验解题方法及技巧掌握

教学难点:

电学实验独立分析及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考情分析,分析06-XX年中考中电学实验题的考试情况及趋向。

第二阶段:中考热身,利用两道典型的中考中出现的电学实验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情景中,并规范的引导学生怎样审题、解题。

第三阶段:分析实践,对中考热点分析,并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题目训练,并详细地讲解,让学生掌握电学实验解题技巧,学会独立分析、预测,有大局观地学习。

第四阶段:强调注意细节,敢于直观缺点,挑战难点,发挥优点,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

第五阶段:课堂练习、课外作业。

复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复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接下来,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写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以及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用比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先分小组量一量人体有关部分的长度,再按要求写出部分长度的比,再求出比值。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比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较好体现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练习与实践”第3题结合直观的图片,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一些比,再估计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通过计算加以验算。这里的估计即可以依据每一个比中前项和后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依据相应长方形图片的形状,因而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内在联系;“练习与实践”第4题是解比例的练习。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5题提供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进行比较的百分数,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些用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改写成用比表示,并交流从这组数据中所获得的其他信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百分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写出一个房间中两种地砖面积的比,再让学生联系这个房间算出这两种地砖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通过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9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6题,其中“练习与实践”第2题作为课前活动,“练习与实践”第1题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板书在黑板上,男生24人、女生27人。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比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的意思,一般表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9,男生和女生人数是除法关系;“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由比24:27化简而来,回忆比的基本性质;体会“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9:17”答案由来的多种途径。

⑵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交流头长和身高的比,让多名学生将自己头长和身高的比和比值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取近似值,整理答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值一般很接近的,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⑶整理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并矫正;根据写成的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沟通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一致性;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和比例的关系。

⑷整理解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在解比例中运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说说对表中百分数的理解,交流我国东西部各自的特点;掌握把两个数量的百分数关系改写成比的一般方法,用对应的分数表示前项和后项,再化简。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说说得到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比的思考过程,因为每块地砖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成块数来写出面积的比;交流问题2的解决过程,体会比的应用。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