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锯是怎么发明的?

2、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提示,指名读。

3、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齐读),这又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词:朗志万哄骗

鱼鳞漫出来

伊琳娜哎呀

a、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b、开火车读。

(“朗、哄”后鼻音,“琳、鳞、漫、骗”前鼻音)

c、去拼音齐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伊琳娜生气的原因。

(一)轻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伊琳娜情绪变化的句子。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说说伊琳娜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师板书:生气高兴)

写伊琳娜生气的句子: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写伊琳娜高兴的句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二)学习课文第1——6段,弄清伊琳娜生气的原因。

1、课件出示句子:伊琳娜越来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指名读句子。

3、这样的问题(点击课件)是指怎样的问题?(学习第1段)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

4、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伊琳娜为什么越想越生气?(学习课文2-5段)

a、生自由读课文2-5段,思考以上问题。

b、交流。(随机点击课件,在“哄骗”下加小红点)

c、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第5段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满出来了。”

(随机点击课件,在“水漫出来了”后加小红点)指导读出惊奇的语气来。

5、再次读伊琳娜生气的句子。(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体会伊琳娜认为朗志万在哄骗她。)

6、师:可是后来伊林娜为什么又高兴地笑了,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四、师生合作,写好生字。

1、师示范写“哄”(生认真看),并小结:“我发现要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偏旁要

得高,写得小,还看注意节左窄右宽。”

2、生临写“哄、喝、提、题”,然后交流写心得:我发现了什么?

“提、题”中都有“是”字,但“题”是半包围结构,“是”的“小脚丫”伸得长。

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

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

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2

课情分析:

《动手做做看》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告诉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准备:

金鱼卡片、图片、实验器材(鱼缸、金鱼、石头)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疑导入,启智慧之门。

1、揭题: 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动脑筋想。

生:还要动手做做看。

对!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做做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谁?

(2)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3、解决问一:伊琳娜和朗志万(出示生字卡片,随即学生字)

随机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

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检查生字情况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抓住伊琳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通过动手做实验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你知道哪些科学家?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叫朗志万。教学“朗、志”,给“朗、志”组词,出示图片用“朗志万 法国 科学家”说一句话。

3、出示伊琳娜图片,再来认识一个女孩 “伊琳娜”。教学“伊”,给“伊”组词。

教学“琳娜”,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左中右结构)。指出“琳”读前鼻音。

4、在他们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学完课文13课 《动手做做看》 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对话。

②标出课文的小节。

2、检查反馈

学生分节读课文。

ⅰ)朗志万向伊琳娜提了哪个问题呢?请一生来读第一节。出示这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请别的小朋友也来提提这个问题。

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奇怪的问题。

ⅱ)面对这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们有哪些不同反应?

请一生读2、3节,请一生读4、5节,请一生读6、7节。

ⅲ)点评学生朗读

三、探究学文

1、对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有什么反应呢?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2、伊琳娜怎么想?她又是怎么做?

学生交流。妈妈怎么说?指导读好妈妈的话。

出示伊琳娜怎么做的句子。抽生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动手做做看。怎么做呢?

第一步:杯子里装满水;第二步,把金鱼放进去。

请学生上台做实验。要一边说,一边做。大家仔细看,水有没有漫出来呢?

4、看到这个结果,伊琳娜非常----(惊讶),让,我们用惊讶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哎呀,和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指导朗读

5、拓展说话,出示句子:伊琳娜非常生气,她想:( )。

第二天,她就去找朗志万,谁能来读一读伊琳娜的话。齐读伊琳娜的话。

6、你觉得朗志万是不是在哄骗小孩呢?出示朗志万的话,读一读。同桌分角色读6、7节。

7、拓展说话,出示句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她对朗志万说:( )。

8、小结:现在,你们明白朗志万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吗?(预设:他就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平时要动手做做看。不轻信、不盲从科学家。)

伊琳娜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儿。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习伊琳娜,遇到事情都要动手做一做。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抽生读 开火车读 齐读

2、给哄、骗组词

五、写字

1、哄、骗:分析字形、结构特点。

2、师板写“骗”。

3、学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朗读深化。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三、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收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四、写字

反思:上好这堂课,简单理理自己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感觉今天同学们学习状态比较好,因为后天学校安排同学们去春游,心中不免担心,可能会有个别同学分心,会坐不住。看来,我的担心是多虑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比较好,不仅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讲,还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

二、感觉今天上课比较顺。从谈话揭题,到随文识字,到探究学文,直至完成写字教学,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三、在本课中,识字教学比较扎实。能联系学生旧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识字。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安排了几次比较有效的说话练习。

四、在教学中还是有些遗憾。如在引导学生读、说朗志万提的问题时,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奇怪”在哪里?要是能落实“奇怪”,可能效果会更好。

探究关注点:课堂教学高效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教具准备】

生子卡片、课件、调色盘、画笔、金鱼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插图)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

设计理念

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文中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琳”“漫”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朗”“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勇于动手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作为一篇叙事性教材,识字量不大。所以理解课文内容成为本课时重点,体会伊琳娜情感的变化,感受趣味,受到启发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水、杯子,金鱼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出课题。

1、课前趣味实验。

2、导入揭题:只要我们动手做做看,看似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第13课《动手做做看》。

3、交流讨论:你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吗?你自己动手做过哪些事呢?

(设计意图:课前实验既能紧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和本课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引起孩子对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2、复习过渡:这个故事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是──郎志万(板书)。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

3、指导写字:写好“朗”“志”两个生字。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第一课时识字掌握情况,在和故事人物再次熟悉的情境中,巧妙地再现生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三、深入课文,探究阅读。

1、过渡: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本是什么呢?孩子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2、情境体验,走进伊琳娜。

问题一:疑惑。为什么疑惑?

重点理解: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他们”指的是谁?当伊琳娜疑惑的时候,她向谁请教?

出示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对照课题加深理解。

问题二:生气。为什么生气?

朗读感悟: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读出惊讶的'语气)

过渡: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气。

指导朗读:“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问题三:高兴。为什么高兴?

揭示原因:让我们来听听科学家的解释,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明白道理: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3、现场实验,验证说法。(这一环节,可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顺序)

4、拓展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设计意图:针对叙事性教材的特点,采取了采用图文结合、情境体验、深入浅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朗读让他们获得各自独特的阅读体验。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意识。)

四、总结全文,朗读明理。

1、故事当中的三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2、合作朗读全文。(老师引读,学生接读对话)

3、拍手读儿歌:《双手和大脑》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是对文章的一次整体回归,在朗读中和评价中使学生明白道理,受到启发。升华故事的教育价值)

五、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1、知识拓展:科学家的故事。

2、课外实践: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1、你们平常在家都自己动手做过什么吗?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动手的课文。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七个小朋友分别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朗志万提的什么问题?

3、这些同学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请全班同学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遍,好不好?(全班齐读课文。)

4、谁来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5、小朋友听后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6、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不相信他的话,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是谁呢?(伊琳娜)

请女同学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并请一生读妈妈的话。板书“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线画出来。

三、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1、那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百说不如一做,让我们做做实验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2、(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水溢出来了!

4、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5、请同学们再读第五段。体会惊讶的语气。

四、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1、伊琳娜和我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生气,觉得自己受了骗)

2、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3、同桌互相交流,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4、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分角色朗读。)

5、说说写写: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五、拓展实践,深入探究

1、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那其他人说的话是否都是对的呢?

生自由发表对论断的看法。

2、伊琳娜长大后会是个怎样的人呢?回家查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