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三峡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峡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和景色特色
2.过程与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处理运用信息和自主阅读
学生动手交流合作学习,以及个性化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国山河,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和游踪顺序
2.把握好三峡各峡的景色特点
(三).教学难点:描写三峡时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自己在互联网上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电脑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并提问: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三峡〉
2.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关于三峡的文言文,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3.在电脑上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和《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引语: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诗的美妙,领阅了景的秀丽,今天让我们和xxx一起走进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三峡,领阅那雄伟和秀丽,感受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带,桌面上显示与课文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三峡各峡的山水特点和景物特色
〈学生发言后老师强调〉
3.桌面显示文章游踪线路图
三.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1. 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峡,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这两段的主要内容,看三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
2. 在7—8自然段中,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以下,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桌面显示板书〉
3. 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是运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例句来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作用〉
4. 桌面显示
5. 游客们在游完三峡后,心情怎样,找出关键词语
四.拓展创新,动手阅读
1.作者在写三峡自然景物是也描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例如黄陵庙,八阵图等,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有关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2.可以把自己查阅到的知识复制到BBS上,相互交流,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学生活动,试当导游
1.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介绍三座峡
2.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故事传说,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并设计好相关的语言发言
3.学生可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对三峡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对三位导游从举止,语言,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4.教师及时总结和评价
六.小结全文,交流心得
1.学生回答自己在本节课中收获
2.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峡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也为祖国的山河壮丽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六)教学反思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第一单元,是一篇游记文章,游记文章需要学生掌握游踪、景物的特点和感情。我设计的这节课是一堂网络教学课,以互联网为大前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己动手,随时在网上寻找答案,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老师的统一安排,学习的知识,自己还可以为自己补充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环节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不要理会其他与课文无关的东西和网站,在网络上自由学,但还是要以课文为指导,在网络中遨游,但要以课本为灯塔。
三峡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⑵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⑶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3、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xiāngyǎn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曦月 急湍
xiàozhàng
长啸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磅礴嶙峋峻峭突兀
巍峨峥嵘连绵逶迤
千山万壑峰回路转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深山幽谷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淙淙涓涓汩汩
奔腾咆哮澄清(澈)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万丈狂澜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⑴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⑶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⑷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⑸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平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平静)
如果把中午的三峡比作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下午的三峡就是一位——羞涩文静的少女,如果说中午三峡的特点是热烈,那么下午三峡的特点就是——平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在这美丽浪漫的秋天,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三峡,你最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你能读读吗?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现在正是秋季,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秋天银杏叶和枫叶的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模仿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自拟。)
三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教学设计 篇5
课型:阅读课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变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课文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变化特点。
教具准备:图片 录像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介绍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三峡地理位置和三峡风光的资料。通过交流是学生理解“三峡”的名称,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和长江三峡工程。
(2)播放录像,展示三峡风光,把学生带到美丽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欣赏。
你觉得三峡的风光怎样?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引导学生抓住两岸险崖陡立,滩多流急的特点来描述。
(3)、板书课题,明确这是一片略读课文, 同学们要尝试着自己去读懂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初读课文。
3、莫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那些特点?
二、研读疏导,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的,再多读几遍。学生莫读课问候,在喜欢的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知道读懂以下几个句子。出示幻灯片(1)、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刘区;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2)于是, 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种,两岸峭壁得到英,一起用项精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清还的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3)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的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是长江象是扎着眼睛,沉沉欲睡。
通过品读、对比,使学生明确一天中。中午、下午、夜晚不同时间里,三峡江面的不同特点。
4、有感情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练读辅导,读中深化。
1、浏览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
2、有感情的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
3、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展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
(4)请一名学生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5)请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一道有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三峡的风光和三峡工程。
板书设计: 4、三峡之秋
早晨 中午 黄昏 晚上
明丽 热烈 青色而透明 宁静而神秘。
教后记:
教学本课,我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每一段的重点词句,集体交流体会他们的美。学生把全文都画下来了。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我就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 再度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美丽。尤其是描写中午三峡景物的那一段, 由于我给学生标出了停顿、重音,学生在朗读时,语调时而激昂、热烈,时而舒缓、低沉,语速也能做到时缓时急。朗读效果较好。
三峡教学设计 篇6
三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