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策略】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方便适用。采用“故事连连看”的形式将课文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课件分为六个流程:故事激趣导入→自学提示及反馈→重难点探究→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创新事例拓展→读写迁移拓展。这个课件设计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适用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课件知识含量丰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 《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习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4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引导读课文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出示课本的插图。师:这三幅画,从数量上看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习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