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10/20教案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油画棒画创作媒介的特点、创作手法,能够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工具和技法创作出一幅表达自己心声的油画棒画。

2、学会画简单的油画棒画。

教学重点:

了解油画棒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

1、笔:铅笔——宜选取软性铅笔如2B、4B等铅笔用于所画对象的轮廓勾形;蜡笔——有十二色、二十四色、四十八色等,初学者选用二十四色为宜。

2、纸:宜选取普通素描速写纸,易着色,不易将纸涂坏。

3、其他工具:橡皮、刮刀、削笔刀、画板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去做工,大脑去思考。

用手不用脑,学习学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展示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有灵气、招人喜爱的小宝宝、小动物呢?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分析的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观察对象,从而发现他们的特点(如长鼻子象、大耳朵兔、长颈鹿)。但应切忌教条式地给学生太多框框限制,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及画中所表现出的意趣,宜鼓励他们正确观察后大胆下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

2、了解油画棒画的基本勾形,类似于速写。标准的执笔方法可使蜡笔不易折断。正确的涂色方法易使所画对象色彩饱满、自然、生动。

3、掌握油画棒画的作画步骤:①我们画各种物体形象,先要把各部分归纳成不同的基本形,在进行组合描绘。步骤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外后里,先上后下。可以先用铅笔打稿,再涂色,也可直接用蜡笔(或油画棒)去画。

画人物形象时,多从正面去表现,可把头部画成正面,四肢和躯干等画成侧面。

画动物形象时,头部可以画成正面或侧面,四肢、躯干等画成侧面。

画风景建筑时,从正面、侧面都可以描绘。画交通工具时,要多从侧面去描绘。

观察分析比较对象(抓住特点);②确定画在纸上的位置及大小(大小适宜,位置偏中);③勾形(从整体至局部,从有特点的部位到其他部位);④涂色(注意色彩的过渡、重叠,不能涂到轮廓线外);⑤勾线(用深色笔加强外轮廓,调整画面)。为了使画面上一些浅色或者重叠的物体形象更突出,就需要用颜色把各部分的轮廓勾画出来。勾线前,要先平涂好各部分的颜色,再用深色蜡笔(或油画棒)勾线,这样画面既干净又美观。如果采用彩色水笔勾线,要先用深色彩笔勾画出各部分的轮廓线,然后平涂蜡笔(或油画棒)色。反之,会因为蜡笔色的蜡性,而不好勾线。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班有很多爱听故事的同学,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吗?你呢?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就投大家所好讲个故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或幻灯内容导入)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2、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4、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⑴ 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⑵ 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⑶ 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⑴ 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⑵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⑶ 朗读:

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⑴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① 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②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③ 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⑵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① “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② 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

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③ 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⑶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① 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② 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

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反馈预习

1、读全文:

指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文)。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

⑴先自己读。

⑵再讨论。

⑶汇报:

①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依据】

倒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节课内容。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让学生通过文字游戏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进一步利用同桌关系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到数学王国,理解倒数的概念。利用倒数的概念学会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内容的时候,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尽量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3、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倒数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概念,能正确的找一个数的倒数,知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会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是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先引导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具备的条件,会找一个数的倒数。(真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紧接着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引入小数和带分数,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从而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找小数和带分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培养学生学会在小组内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寻数学知识的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 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人小”,大家可以说“小人”,好不好,有情趣没有?

生:(大声喊道)好!

师:学科

生:科学

师:人人为我,

生:我为人人。

师:上海自来水,

生:水来自海上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字颠倒游戏好玩不?

生:好玩。

师:那我们再来玩一种文字游戏,大家听好了,老师说“秦少坤是朱倩倩同学的同桌”,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还可以说“朱倩倩是秦少坤同学的同桌。”

师:老师能不能理解为“秦少坤和朱倩倩同学互为同桌呢?

生:开始有些迟疑,然后回答到“可以”。

板书“互为”

2、 数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这样的美妙,其实在数学王国也存在着这样的美,我们不妨来试试。老师比如说“3/4,大家就来说4/3.

师:6/7

生:7/6

师:8/9

生:9/8

师:像这样6/7和7/6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师问:那么什么是倒数呢?谁知道?

生:没人回答。

师:既然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倒数?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几道练习题。

二、 探究新知:

(一) 倒数的概念:

1、出示下列习题。

4/5×5/4= 6/7×7/6= 1/8×8= 2/3×3/2= 5×1/5= 2/9×9/2=

(1) 指名学生回答。

(2) 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 小组内进行交流。

(4) 各组汇报交流的情况。

(5) 师总结归纳:

② 这些算式的乘积都是1. 这些算式中分子和分母都打颠倒了。

2、 学生齐读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具备的条件。

(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刚才认识了倒数的概念,如何去找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就可以了。

师:好,老师现在给大家出几道练习题,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生:欢呼雀跃(表现出极其热情的表情)。

师:4/5的倒数是( ),5/6的倒数是( ),

0.2的倒数是( ),1 1/2的倒数是( )。

生:相互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汇报交流的结果。 学生汇报:

生A:4/5的倒数是5/4, 5/6的倒数是6/5。

生B:0.2的倒数是1/0.2, 1 1/2的倒数是2. 板书: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C:我和上面的同学答案一样。

师:老师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同学B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答案又是多少呢?小数和带分数如何去找它们的倒数呢?

生:叽叽喳喳,没人敢回答。

师:既然大家都不会,老师来告诉大家:小数在找倒数的时候,首先要将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即可。带分数在找倒数的时候,要将带分数先化成假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大家会了吗?

生:(齐声回答)会了。

生:再次将刚才做错的题目纠正过来。

师:同学们,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有人问老师数字0和数字1的倒数是多少?老师有点不知道,大家能帮老师这个忙吗?帮老师找到这个答案,好不好?

生:好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交流结果。

(二) 特殊数字的倒数:

生1: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数字0没有倒数,因为0×0=0,根

据倒数的概念判断,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所以我

们认为0没有倒数。

生2:我们小组大家都认为数字1的倒数的1,因为1×1=1,

根据倒数的概念进行判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

以1的倒数是1.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太棒了,大家说的一点都没错,

看来大家对倒数的概念已经理解了,老师很欣慰。

板书: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 巩固练习:

1、 3/5的倒数是( ), 0.5的倒数是( )。

2、判断:

①、 1没有倒数。( )。

②、0的倒数是0( )。

③、0.4的倒数的2/5( )。

四、 拓展练习:

列式计算:

1、4/7乘以它的倒数是多少?

2、1/6乘以2/3的倒数,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本节课即将结束,大家在本节课中学到了那些知识?请你用:“我最高兴的是??,令我最思索的是??,令我最想说的是??,令我最满意的是??”中的一句或者多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一下。

生1:令我最高兴是本节课我认识了新的一种数-----倒数。 生2:令我最满意的是本节课我不但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倒数,而且我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

五、 作业: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有效反思】:

本节课教学自己感觉成功之处是:

1.学生对倒数的概念理解了,知道倒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会找一个数的倒数。

2.学生课堂上参与率高,在小组内能和大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

1.学生对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全班有。

1/3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需要课后及时进行辅导。

2.本节课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这是本节课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简述

摘要:xx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了教学目标的组成。详述了两种教学目标意义和作用,剖析了这两种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为良好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长远目标新近目标

1教学目标的组成

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通过所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数学教学目标。根据现代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数学教育的宗旨。通常教学目标由若干目的组成,其中包括三大块: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一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会证明平行四边形、徒有其表、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相关结论。②能运用性质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发展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篇6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热闹的菜地》设计之“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的蔬菜,激发学生运用新词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丰收的喜悦,体会劳动的愉快。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会认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朗读,更换“热闹”一词,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

2.生字图片、食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1.课件出示蔬菜:看看是些什么?菜地里可热闹了,赶快去看看吧!

2.出示课件,板书并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识字添趣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读正确。

2.自主识字。

(1)勾画生字,拼读三遍后读给同桌听,相互纠正。

(2)指名教读后抢读:披、藏、番、莲藕、泥、辣椒、嘴、越。

(3)补充音节练习。(边鼻音、平翘舌)

(4)去掉音节读后开火车读。

3.交流记字方法。

方法复习:分类识记、按结构记忆、熟字记忆。

(1)四人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新方法交流――生活中识字:菜谱,大家认识吗?

星期四青椒炒肉凉拌莲藕番茄蛋汤

4.认读轻声词:紫衣裳茄子萝卜热闹灯笼

5.认读三字词:紫衣裳披绿袍泥中躺尖尖嘴像灯笼

引:紫衣裳:谁来教教。

引:文中还有一些三字词,要连读,还有谁也读得好?也来教教。

三、美读儿歌,入情悟趣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要求词语连读。

2.师生配合读儿歌:师读前半截生读后半截,然后交换。

3.分四组连读课文,比赛谁读得整齐、声音洪亮,读出热闹来。

4.喜欢哪句就站起来读哪句,呈现热闹的课堂,感受什么叫热闹。

5.给题目“热闹”换个词:快乐、收获、丰收……

四、认真写字,检测享趣

1.观察生字格里的字,看看哪里需要提醒,提醒“南、黄”。组词练习。

2.认真书写出这些汉字,完成检测!

《热闹的菜地》检测:

(1)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ng()ng()in()i

裳藏莲泥

()()ui()n

辣嘴南

(2)写出喜欢的蔬菜名2~4个。

白菜xx、xx、xx。

选几种蔬菜写一句话: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