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5/10/20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实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对联的意思。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重点难点: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对联的上联,请你接出下联,有信心吗?

雾锁山头山锁雾

宝剑锋从磨砺出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和对联有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春联是什么样的对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二、品读课文

1、这篇课文和对联有关,文中出现了哪些对联?

2、作者和这些对联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

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每副对联都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最喜欢的地方,在旁边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1)学生谈感受,适时板书:认识

(2)大屏幕出示对联的特点:对联结构精妙,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寓意很深,给人启发教育;对联又很有文采,可以当作诗来欣赏。

(3)你是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副对联。

预设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生谈感受,适时板书:品读

预设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1)读一读关于这个故事的内容。

(2)学生谈感受。适时板书:书写

(3)指导朗读

(4)还有哪一副也是“我”写的?“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你觉得这副怎么样?看看文中诗怎样评价的。

预设(四)抄录的对联和最喜欢的对联“一弯流水斜阳外,几缕炊烟老屋中。”“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

(1)板书“搜集”

(2)作者抄录的对联你喜欢吗?为什么?

(3)你能从这些对联中读懂什么?想像出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品读这一个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1)体会到春联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

(2)感受到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3)感受到春联对作者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在这节课中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对联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一个对对子擂台赛。(课件)

2、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对联和关于对联的知识,以“对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文笔优美而昂扬,语言简洁而工整。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构想:

学习这篇课文,要从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赞颂着眼学习奥林匹克精神。在语言风格上与拓展阅读中的《手拉手》作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体育精神。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配上音乐,读出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料、顾拜旦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会马上就要在中国举行,你了解哪些关于奥运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奥林匹克运会给你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同学发言)谁又能非常准确而全面的说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呢?

那好,我们一起来学习奥林匹克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写的《体育颂》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值得留心的字词。

1、易读错的字板书并注音:

欢娱塑造匀称协调诡计矫正畸形桂冠警惕较量堕落卑鄙逾越灰蒙蒙

2、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容光焕发绞缢猝然晨曦

三、分析课文:

1、交流顾拜旦的资料。

2、体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

3、这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使文章浑然一体,看似不可分割,可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下面同学们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并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1、2自然段)赞颂了体育的力与美。第二段:(3—6自然段)赞美体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第三段:(7—9自然段)赞美了体育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业设计:

1、查找奥运精神和奥运宗旨的资料。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体育颂

顾拜旦

力与美精神促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情颂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讨论: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不能。因为三个部分由表及里地弘扬了体育对人体的作用,即赋予人体以力量和美丽,使生命绽放光华。

三、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两者和谐统一”一句中“两者”指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力与美)

四、交流学生所查相关资料,深切感受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六、比较阅读《手拉手》。

1、看一看这首歌词颂扬了怎样的奥运精神。(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

2、两篇文章的风格又有什么相同之处:(结构工整严谨;语言简洁而热情洋溢,读了让人振奋而昂扬)

七、总结: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人们树立正义、勇敢、荣誉、快乐的精神观念。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办奥运手抄报。

板书设计:

体育颂

互相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

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方法:自学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易错的:

蒿草 末端 椭圆 砾石 扑踏扑踏 折磨

(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

“趾”和“指”。 “鸵”和“驼”。

3.检查读书情况。

(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

(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

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

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

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

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

5.互相修改。

6.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陈列化石

第二部分:假想来历

第三部分: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发掘化石

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

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

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

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之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

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

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

重点点拨:

(1) 热:

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 渴:

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 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

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

四、引导推想、创新:

科学家们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

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

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16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斜插沙土

完整干渴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识字。

2.学习诗歌,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学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点。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准备:

1.利用双休日和家人一起郊游,找找风。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路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欢笑。

它是什么?

那它在哪呢?听,它来了。课件演示风娃娃,同时老师范读课文。

小诗很美是吗?那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啊。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教师巡视)

2.指名三人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3.学习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课文课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并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就更好了。(教师巡视)

2.交流。

第一句:“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1)指名读。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树叶在枝头颤动”,这个“颤动”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

(4)你见过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情景吗?(课件演示)

(5)现在,该怎样读好这个句子你有了新的发现吗?齐读。

第二句:“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1)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林木微微点头是什么样子呢?(课件演示)

(3)喜欢这个句子的小朋友一起读。

第三句:“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1)风儿吹过,河水泛波纹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2)是不是我们小朋友说的那样呢?(演示课件)

(3)分男女生读。

3.树叶在枝头颤动,那是风在那儿,林木微微点头,那是风正走过,河

水泛起波纹,那是风来游戏。你觉得风怎么样?(淘气,调皮,可爱……)

4.指导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5.自由背诵课文,可以合作,站着,坐着都行,能做做动作会更好。

6.指名背诵课文。

7.课文背的真好,这么美的诗啊,只可惜,我还没有听够,怎么办呢?(续编)那咱们就试着编编看。

四、拓展延伸

指名编诗歌,随机指导。

五、课外阅读

1.我们小诗人编的诗歌真棒。你还知道一些有关风的诗句吗?

2.指名说。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风的诗句,我们一块来读读好吗?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题

回家找找有关写风的文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词语写下来,下节课分享。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扣文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灯光”,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如: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

4、寻找灯光:划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5、(课件出示)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静静地读,依据这些,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避免重复,抓住重点:_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传授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文章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扣文题,勾画相关语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正是学法的传授。生字教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课堂给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理清课文表达顺序,认识倒叙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积累写作经验。)

二、理文脉,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2、自读自悟,认知文本

“多好啊!”出现了____次,第_____次是(谁)在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会想。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体会第三次郝副营长说这句话时的神态。

什么叫“陷”?怎样地陷?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方法,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提挈领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方向的学习,展示学的过程。)

三、奔中心,聚焦“灯光”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聚焦“灯光”。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2)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想:(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3)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放,对于重点及难点,也应适当地点拨。以“灯光”为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通过理解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采用“想”“写”“读”三种方式,引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文路,升华主题

1、最后的告别: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泪眼婆娑。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涌动着无数的心里话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

2、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设计意图:拓展文路,让孩子们郝副营长作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观看影片,阅读书籍,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