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1)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 基本练习。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 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2
[实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时间(时)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5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路程(千米)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80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200
>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5: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5(2)=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 ∶ (板书)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第32页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把图变换成四面国旗的画面,每面国旗标注了长和宽的尺寸。
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 = 60∶40 或= ←(板书)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与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教学内容:
科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74~76页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31页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会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着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请同学读)。(出示鼎和鉴的图片。)
除了青铜器铸造史令我们骄傲,我们国家还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它们是什么?那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制造的吗?(指名读)从刚刚的这些资料中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2、关于比你知道哪些知识呢?(板书意义、名称和基本性质)。
二、引入新课:
(一)教学意义
1、出示3:5:40:7.5:3。你能把这几组比分分类吗?小组讨论,汇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形式来分,一种是按照比值来分)板书按照比值来分的情况:3:5和24:40、:和7.5:3。既然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等号)
2、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4、教学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元)2买的本数3
5、出示结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