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现在,拿出你的本子,我们来听写一下本课中的字词,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课件1)
爬山峰顶似乎仰起脸奋力
辫子勇敢白发苍苍居然
(写完的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课文主要写暑假,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师:爬上天都峰了吗,是怎样爬的?
生: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遇见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情。
真好,他用一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都说清楚了,我们以后就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2自然段,初步感知天都峰的特点
同学们,你们去过天都峰吗?知道天都峰是什么样吗?老师这儿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下:(播放视频课件1)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天都峰是什么样的?(天都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天都峰顶特别高(高)
生:天都峰的山路很陡,要爬上去很不容易(板书“陡”)
师:我们课文中就有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受写具体的?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出示课件)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师:是呀,天都峰高1829米,将近2000米,从山脚往上看,就像在云彩上面一样。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让我们感受到天都峰的“高”?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高和陡?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你觉得这一句里面哪个词用的好?
生:我觉得一个“挂”字让我们看到了天都峰的“陡”好像是垂直的,没有一点坡度。
师:天都峰的坡度大多在70度左右,最险峻的地方能达到90度,所以作者说就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样。
生:我觉得“似乎”用的好,如果没有这个词,句子就不够准确。师:看到这样高和陡的石级,他对自己说:“我爬得上去吗?”
说明作者心里对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情绪:
三、通过两次对话来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小女孩最终爬上去了吗?怎么爬上去的?
请同学们看这一句话(出示课件)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师:一老一小指的是谁?(板书:老小)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也就是说小女孩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老爷爷从小女孩身上汲取力量。
从文中找一找有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再仔细读一读这几句话,具体的说说他们俩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面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老爷爷:那么小的.小女孩也来爬那么高,那么险的天都峰,我也要和她一样,爬上去。
生:小女孩: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我也不怕困难,也要爬上去。是呀,他们看到对方的时候,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你觉得这种力量是什么?(板书:信心、勇气)。他们心里都暗暗的下定了决心,有了爬上去的勇气,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分角色把几句话再读一遍,找三位同学来读。从课文中找出我努力爬山的句子,说说我是怎样爬山的。(出示课件)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我爬山很努力?
生:我从“终于”这个词体会到他们爬到峰顶的高兴的心情!
师:同学们体会的都很好,短短的几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爬山的过程,体会到了爬山的艰辛。这样好的句子我们要不要多读几遍?谁愿意读?读出我们爬山的不容易!你来读!不错,你也来试试!
四、拓展想象,练习说话
师:刚才有同学说这个省略号省略了我爬山的其它的方法,现在,谁能用上这个句式把我爬山的其它方法补充出来,我还有可能怎么爬?老爷爷呢,他又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任选一个句式把它补充完整(出示课件)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一会儿———————
老爷爷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一会儿—————
五、创设情境,体会人物心理
师:现在我们历尽艰难,终于站到了天都峰顶峰顶,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合影,留作纪念。现在,老师是一位记者,想采访一下这一老一小两位登山的勇士。谁愿意让老师采访?
师:老爷爷,祝贺您登上天都峰顶,刚才我看到有许多游人登到一半,又回去了,您这么大年纪是怎么登上这座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的呢?
老爷爷:本来呀,我也没有信心登上天都峰,是这个小朋友的勇气鼓舞我,我才下定决心要爬天都峰的。没想到,真爬上来了!
师:小朋友,你这么小,怎么也敢来爬天都峰呀?
小朋友:“我是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他!”
师:“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同学们:听,这一老一小正在山顶上道谢呢!让我们分角色把它读一读?(课件出示八九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通过这样一件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
1、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大家应该互相鼓励
2、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3、克服困难,不仅要有别人的鼓励,还要有自己的努力
六、布置作业:
1、懂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孩子是最棒的,你从别人身上汲取过力量吗?请你模仿着爬天都峰这一课把你汲取力量的故事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完成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写出感受。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事。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第一课时的侧重点为学习要认读、书写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1、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动听的鸟鸣回荡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风光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联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以往顶极难登,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3、课件出示天都峰图片,师生共吟关于天都峰的诗句:
⑴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⑵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二、朗读课文,初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轻声读课文,侧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⑵同桌互读互查,把生字读正确。
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读音。
陡(dǒu)决(jué)
前鼻音:攀(pān)颤(chàn)链(liàn)
后鼻音:勇(yǒng)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笔陡:可以联系学过的反义词:笔直
犹豫:拿不定主意。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文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爬——注意“爪”字旁的捺要长一些,“巴”字要小些。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序,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朗读处理信息。
⑴天都(dōu)峰⑵“我”和爷爷、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⑶天都(dū)峰⑷“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一位老大爷⑸天都峰位于安徽省黄山⑹天都峰位于山东省泰山⑺似(sì)乎⑻似(shì)乎⑼假(jià)日
知识桶垃圾桶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整理课文小诗
1、自由读课文,整理课文小诗
()天都峰高路笔陡,铁链直挂三千尺,叫人生畏心发颤。
()假日生活真快乐,爸爸带我去黄山,黄山最险天都峰。
()老爷爷和小妹妹,一老一小勇攀登,终于征服天都峰。
()鲫鱼背前来留念,互相鼓舞力量大,胜利只属勇敢者!
()望而却步正犹豫,忽闻背后传人语,白发老人志气高。
2、集体连读这首诗,想想哪节诗写了“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过程?并找出有关段落读读。
二、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老爷爷和小妹妹,一老一小勇攀登,终于征服天都峰。)
1、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划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历尽艰辛,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有了胜利的喜悦。)
3、朗读第六、七段,体会爬山时的奋力和成功的喜悦。
三、抓住爬山前后两次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变化。
小组合作分块学习:
㈠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假日生活真快乐,爸爸带我去黄山,黄山最险天都峰。天都峰高路笔陡,铁链直挂三千尺,叫人生畏心发颤。)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齐读。
3、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4、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㈡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望而却步正犹豫,忽闻背后传人语,白发老人志气高。)
1、自读这部分内容,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读出一老一小既怀疑又敬佩的语气。)
㈢学习课文第八、九、十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读出爬山后的激动心情。)
4、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5、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6、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四、拓展练习
1、启发感受:“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3
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出示天都峰的图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比较句子,体会“终于”一词。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较句子,从“终于”这个词体会登山的.艰难,登上后的喜悦心情。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c、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出示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齐读爸爸的话。
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6、7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写了( )( )( )爬上天都峰,其中重点写了( )。
2、这两段话中,用了攀着、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这些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 ),又表现了他们不怕( ),勇于( )的精神。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2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大家欣赏一组风景图片,仔细看,看你能看出这是哪吗?这就是美丽的黄山。黄山的美景还不仅是这些,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黄山的课文,板书:爬天都峰。黄山有“七十二峰”,其中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它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现在我们就去见识一下天都峰,认识一下爬天都峰的人。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打乱顺序指读。
3、学生接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
1、读了课文后,天都峰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又高又陡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天都峰海拔1829米,登山石级约有1500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
2、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3、这就是又高又陡,让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谁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4、结果小姑娘爬上峰顶了吗?是谁让小姑娘有信心、决心爬上峰顶的呢?
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一位什么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老爷爷怎么说的?小姑娘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为什么他俩要这样问呢?都带个“也”字。
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于是老爷爷又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5、小姑娘是怎么爬的?画出描写小姑娘爬山动作的词语。
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6、从“终于”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指导朗读
6、7两段。
7、天都峰的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条长约十几米,宽不过一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爬到这儿太不容易了,得拍照留念啊。老爷爷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1、自由读课文,想象“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
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完成练习第
二、三题:(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1)分别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边读边想,加上(去掉)“奋力”和“终于”有何区别?哪种更好?
(2)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终于”写一段话。
2、感情朗读全文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教学预测〕
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能够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教学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有可能把握不准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教师行为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现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一、初读感知
学生行为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方法和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合作交流
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品读感悟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把重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四、巩固延伸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