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教案
此篇文章科学教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科学教学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
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
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
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
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
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
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 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科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水槽每组1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
2、记录表1张,分类筐3个。
3、《科学》下p.26~27。
教学过程:
一、猜测活动。
1、请幼儿根据原有经验猜测:这些物体放在水里面,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是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
2、将预测的结果记录在画册《沉下去浮上来》的表格中,并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动手尝试,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教师观察指导。
2、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并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三、交流活动。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将能沉下去、能浮上来以及既不浮也不沉的物品分类放在筐里。
四、拓展活动。
1、你能让沉下去的棉花再浮起来吗?
2、请幼儿想办法让浮起来的物品沉下去,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
3、你知道游泳时为什么身体浮在水面上?
4、说一说,海中的什么东西是根据沉浮原理制成的?
科学教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活动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
活动过程:
一、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
1、(幼儿分散自由站立,老师站在一边)师:小朋友,你们看电动玩具城玩具真多呀!想不想去玩一玩?等会把你在玩具城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好吗?
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语:师: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玩的?
3、集合:师:小朋友,电动玩具城好玩吗?
你刚才玩的什么玩具?发现了什么?
(多请几位幼儿回答)对幼儿回答作简要小结,如:你的玩具汽车是会动又会响的。
对不动、不响、不亮的玩具,可说:你的玩具是不能动的。
小结:刚才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得很高兴,发现了许多关于玩具的秘密,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真好玩!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的玩具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的?(是电)你玩具里的电在哪里?(请一幼儿找出)可是有的玩具却不会动、不会响、也不会发光,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一幼儿找出玩具没有电),(如没有不会动的,教师可准备一没装电的玩具)小结:原来电动玩具是要装了电池才会动、会亮、会响的,没有电池就不能玩了,要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什么?(电)
二、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幼儿集体回答)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
(请个别幼儿回答易说出的:电池是圆柱体的,有大有小,一头凸出,一头平,师出示,如幼儿找出+、-、师直接把+、-、贴在上)如幼儿找不到,师可提示:电池上有两个数学上学过的符号,找找看在哪里?或是:老师在电池上发现了这两个符号,找找你的电池上有吗?(幼儿找)+在哪一头,-在哪一头?幼儿说出后请一幼儿上来一贴“+、-”
小结:电池真有趣,今天,我们看到了圆柱体的电池,有大的、小的,电池上还有“+、-”呢?
电动玩具装上了合适的电池就可以玩了,在桌底下的篮子里有许多电池,下面请你给玩具装上合适的电池,装电池时看看你把电池装在哪里?你是怎样装的?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集合幼儿:
师:你们给玩具装上电池了吗?(幼儿集体回答)你把电池装在哪里?
请一幼儿将玩具拿上来,让幼儿认识电池盒。
你们的玩具上都有电池盒吗?在电池盒里你发现什么秘密吗?(也有“+、-”)如幼儿说不出,则师:请你们再去看一看电池盒里有什么秘密看好了马上回来。
小结:原来电池盒里也有“+、-”和电池上的一样,把电池装在电池盒里就可以玩了。
师:谁的玩具刚才装了电池就可以玩了?(幼儿举手)师:你们真能干!(请一幼儿上来给花装上电池)谁把这两节电池装到电池盒里?
谁的玩具装了电池还不动?
也请一幼儿装电池,比较分析二朵花,并请不亮的幼儿参照亮的幼儿的示意图在装一遍电池,(教师适当帮助,使其体验成功)。并向他表示祝贺。
小结:电池上的“+”对着电池盒里的“+”,电池上的“-”对着电池盒里的“-”,“+”对“+”,“-”对“-”。
三、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装电池时要看清楚“+”对“+”,“-”对“-”请另外再选一件玩具再去试一试。
1、幼儿装电池后玩一玩玩具。(时间短一些)
2、总结:师:这一次那些小朋友成功了?
电动玩具装了电池,开关一开就能玩了,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要安装了电池才能用?玩好了,用好了怎么样?(要关掉)为什么不能一直开着?
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电,时间长了,电会用完的,没电的电池就变成了废电池,废电池可不能随便乱扔会污染环境的。
教学反思:
1、孩子平时参与活动课偏少,导致纪律不太好,但孩子的参与度很高。
2、幼儿对电池环保的理解还不够。
科学教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科学教学教案 篇5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科学教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分上下位置。
2愿意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1设置娃娃家里物品乱放的场景。(玩具杯子、碗、锅等在不同的地方。)
洋娃娃4-6个
3幼儿用书
活动建议
1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娃娃家。
(1)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娃娃家里物品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出XX物品在XX的上面(下面),感知区分某一物体为参照的上下。
(2)引导幼儿说说娃娃家的这些物品应该摆放整齐,说出XX物品应该放在XX的上面(下面)。
(3)请几名幼儿整理娃娃家,其他幼儿说说物品摆放在哪儿了?是否整齐?
2、请幼儿和洋娃娃一起玩“捉迷藏”游戏。
(1)回忆歌曲《内内抱着洋娃娃》,激发幼儿产生对洋娃娃的'兴趣。
(2)请几名幼儿到娃娃家长找出藏起来的洋娃娃,找的后说出位置(在床、桌子…的上面、下面)。
(3)幼儿分组玩游戏,练习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
(4)教师再次江洋娃娃藏在不同的物体的上下位置,请幼儿找出来,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处、找出藏在桌子下面的洋娃娃。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