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搭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搭石这一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汛期谴责懒惰间隔
俗语平衡伏身联结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强调“衡”字的书写
2)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B、仿佛看到溪水长得很快、很高。——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同学们,真能干。
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出示:给间隔、谴责找近义词
间隔:距离(旁边板演)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交流: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一次又一次地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天气变凉了呢。(难受)
过渡:所以在作者眼中,不起眼、灰溜溜的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其实,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三、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寻找“美”
小组合作学习:默读
2、3自然段,潜入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这两个段落有哪些美。
说给组员听
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他会遇到哪些急事。(上班、看亲戚、送友人、下田干活……)
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碰到,但是——生读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
请问你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这时,你为什么这样做呀。
当老人发现了不平稳的搭石,他想(),当老人摆好了搭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满意离开时,他想()。
(想到:赶集的青年、抱着孩子的妇女、放学回家的孩子、腿脚不便的老人)
(我担心搭石踩得不平稳,乡亲们会跌进水里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
小结:只有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关心别人的人才会有这种举动。
(板书善良关心)
2、“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交流:我从“早早摆放好”想到家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人们非常勤劳。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我从“谴责”、“懒惰”想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如果没有就会被人谴责,也看出人们非常勤劳,厌恶懒惰。(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板书:勤劳)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想象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绰:A. 〔~号〕外号,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水中倒映出的人影,非常柔美。)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协调有序”,情境理解“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指名回答)
你们说的真好,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好吗。(分组扮演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和着读一读好吗。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呢,让我们先来走一走吧。
家乡的人们,你们有什么要提醒他们的吗。“紧走搭石慢走桥”
现在我们在哪里了(搭石上)搭石不好走啊,走不好会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好吗。(有)那我们就开始吧。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像——生:轻快的音乐。
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女生走在前面,男生走在后面。
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没有人踩脚,没人落入水中,有人在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这样配合适当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联系上下文,情境理解词语。
一行人踩着踏踏的音乐,协调有序地走在搭石上,水光人影两相和,如诗如画。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在我们看来多么普通的生活场景,刘章爷爷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美呢。(仔细观察、生动描写)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全班朗读。清晨,晨雾还没有散去,勤劳的人们早早地出工了,请读。傍晚,夕阳洒下了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虽然很疲惫,但脚步仍是那轻快的踏踏,请再读。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
这看得见的画面“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小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中还有美,我们下节课继续寻找。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有关“美”的图片,一起交流并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
1、(出示课件首页:流水声响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小溪边。听,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它流过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土地,浇灌着良田,它就像一条铺满水晶的路,蜿蜒曲折,缓缓向前。咦,这是什么?(指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什么是搭石呢?
4、哦,原先这就是搭石,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一些石块。这么普通的搭石,却吸引了作者的眼球,他从中看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刘章去乡村游览一番,去“触摸”这些平凡而可爱的搭石。
二、发现美(5分)
1、(课件:打开“读一读”)
(1)这小溪,这搭石,这乡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小村庄,去细细地体会文中流淌着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分钟)
2、讨论交流: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美丽风景)(课件:打开“讨论与交流”)(板书:景美)那课文除了写景美,还写了什么呢?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观察发现。
三、品味美(22分)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我们的心灵去品味这道风景里的美。
2、把自己品味到的美,与同学交流、体会。(提出具体学习任务:默读2-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边读边划)(2分)
(一)“摆搭石”句子(第2自然段)(7分)(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些美吧!依顺序交流)
1、生找句子。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范读)
2、师:“无论、只要、必须、直到、才肯”读重强调了什么呢?(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读)
3、师:多好的老人呀,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样想呢?表情会怎样?
4、师: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仅这样地想着,还会这样做着,他是怎样做的?
5、老人生怕搭石不稳,是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奉献美或心灵美)(板书:奉献美)
6、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去读读,生齐读。师引读:当大爷早上去喝茶,经过搭石时,只要……当大爷傍晚接孙子放学回家经过搭石时,只要……(师生合作读)
(二)“走搭石”句子(第3自然段)(6分)
1、(那一行人怎样走搭石呢?)指名读句子。出示:“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一行人”中“行”怎样读?体育课上我们常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排成一行(háng)
而这些在搭石行走的人叫一行(xíng)人。(齐读“一行人”)
3、体会“协调有序”(从哪里能够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我们合作着读一读。
4、师: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是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呢?(不是)由此可见,人们之间的――和谐美。(板书)
4、听,他们在协调有序地走着,你听见什么声音了吗?(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还看到了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5、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竟也能构成一幅如此和谐的美景图,你就不想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幅画再现出来吗?(指导朗读)(如:好文章要读出韵味来,把感知的美读出来,谁来挑战他?)
6、是啊,每当下工,一抹夕阳照在小溪上,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美丽和谐的画面。(齐读)
(三)“谦让美”“敬老美”句子(第4自然段)(8分)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应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理所当然的事”
①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两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同桌之间表演一下,并指名上台表演。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生自由发言。(板书:谦让美)
②这种事情是不是经常发生?你从哪里读懂的?(经常、大概)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平常的事,多令人感动呀,你会怎样去读?指名读。
2、学第二句(敬老美的句子)
①那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句子)齐读两遍。你们能做做“伏下身子”这个动作吗?(请学生在座位上做动作)
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假如你是那位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必须也以前(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必须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通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敬老(板书:敬老美)
师:通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3、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他们完美的行为,完美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这段话。
(四)最后一段(3分)
1、这一块块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迎之后过往的乡亲。你们看,这搭石,不正是这群可爱乡亲们的写照吗?(课件:打开“体会语句”)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文意。(你读懂了什么?)(看板书,从人们走搭石能够看出乡亲们具有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
2、作者正是借搭石来赞美家乡的人啊!(板书:人美)让我们用最美的音、最深的情来颂扬乡亲们这种伟大的人性美吧!
四、寻找美(4分)
1、是啊,这搭石构成的道道美丽风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使我们的生命也更有好处。作者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中竟看见了美的画面。你此刻必须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让我们一齐寻找身边的美吧。(课件:打开“发现美”)
2、指名说说身边这样平凡事物中的美。
3、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必须会发现:原先我们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五、分享美(2分)
同学们,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更要去创造美,多去帮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吧!你看他们……(课件:打开“分享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
板书:
景-人-奉献美
搭石-和谐美
谦让美
美-美-敬老美
“分享美”中介绍:洪占辉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大学生,身边的女孩是他的妹妹,但是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是洪占辉那犯有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洪战辉读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4年。
非典:2003年.中国出现了非典这一种传染病,当时疫情向全国扩散,死了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可亲可敬的医生和护士,为了治病救人,把自己却传染了,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呀。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给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必须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一样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以前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完美。”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潜力,想象潜力,表达潜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思考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到达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我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搭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搭石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揭题,读题:
“搭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不厌百回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 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并想想什么是“搭石”?
3、交流:
⑴ 读词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 请说说什么是“搭石”?理解“脱鞋绾裤”。
⑶ 句子:
① 读一句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② 读一句你觉得最难理解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③ 读一句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读得好在哪。
④ 读一句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哪里不懂。
⑤ 读一读你认为本文的重点句,说说为什么。
…………
二、顺学而导,形成专题
读重点句:
出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读后说说理解。它为什么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呢?
三、自主研读,互动交流
1、自由阅读2~4自然段,深入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自主阅读──理解体会──同桌交流──概括归纳──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所划内容──说理解──概括归纳出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全班同学交流互动、评议,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自然段:理解“谴责、懒惰”,感受乡亲们“助人无私”和家乡纯正乡风民风。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第四自然段:感受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朗读理解,“如果、假如”的用词。
“尊老”联系“爱幼”,展开想象:如果(要是)小孩子来过搭桥。
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乡亲们“谦让”、“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
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美,让我们起来感受: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想一想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美感?交流感受。
⑵ 看前半句:
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让学生展开联想。
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⑶ 这首美妙的乐曲中,主旋律是脚踏搭石的“踏踏”声,但是还有许多其它的`声音,这是一首什么曲呀?
(交响乐、合奏曲、协奏曲。)
这首曲子是在人们上工、下工时演奏的,它演奏的是一首怎样的歌呢?
(一首勤劳的赞歌、一首生活的赞歌。)
⑷ 带着我们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评议。
⑸ 读后半句,放手让体会:这让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还有哪些色彩呢?
⑹ 这又是一这幅怎样的画卷?
(是一幅《晨出》或是《暮归》的画卷。)
⑺ 从这幅画卷中、从这首赞歌中你感受到了乡亲们怎样的美好情感呢?讨论交流。
(乡亲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1、通过我们的用心体会,朗读体会,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的情感,那么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仅仅是这些吗?讨论交流。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交流学习体会:
学习方法上:抓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文章语言上:优美的描写……
文章写法上:以小见大、以物喻人……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
4、再一次带给对乡亲们深深的敬意(怀念)朗读全文。
五、练习延伸,拓展情感
1、摘录文中的好句子。
2、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召开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美”的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搭 石
正直纯朴
助人无私
相互谦让 以小见大
尊老爱幼 美好情感
热爱生活 以物喻人
……
自主阅读──理解体会──同桌交流──概括归纳──感情朗读
搭石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爆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搭石
1、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我们家乡的美景,下面,我们就追随作家刘章的脚步,去他家乡看一看。看看他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出示情境图)同学们请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你再自由的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一想什么是搭石?( 预设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2、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相信字词你一定都解决了,老师这有三道题想考考你们。谁来完成第一题。(课件出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谴责、人影绰绰、脱鞋挽裤、协调有序)预设: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第一题没能难倒大家,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加大难度,第二题,(课件出示第二题)选择,指名读、齐读。
师:读的不错,不知会不会写。再来看第三题(课件出示)。指名选择,并提问:“其余错在哪?应怎样写?”
3、师:字词都掌握了,那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了吗?
预设:生1:用平整方正的石头按一定的距离摆成一排,让人在上面走。
生2: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学生回答的是自己的理解,就提醒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如是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就用课件呈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三、再读文本,明确写作目的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石块,摆在小溪中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如果没有这些搭石会怎样?(课件呈现问题)
生:过小溪必须(脱鞋挽裤)
师:从一次次脱鞋挽裤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麻烦。
师:是啊,很麻烦。而这些普通、平凡石块帮人们解决了问题,所以在作者眼中那些普普通通的搭石——
预设:生1:搭石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2: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师:是呀,在作者眼中,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在那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中既有看的见得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生自由朗读、圈划,4分钟左右)
2、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谁来说说你,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美?
预设:摆搭石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2: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从老人哪些行为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你的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从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看不见的心灵美,你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么?(指名读)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美?
生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真好。在这里,除了看到人们过搭石时动作“协调有序”的美,还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课文,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道,一共踏过了156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从这一行走搭石的人身上,我们听到了音乐美、看到了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注重了朗读的过程。学生读中感悟,领会家乡的景美,学生轻声、自由地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感悟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生3、面对面“让”石图
师:除了这道风景,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美?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美?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这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灵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生4、背老人“过”石图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很会读书。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打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美?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设计意图:此时,给学生提高学习、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体会,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男孩。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一个细心地好小伙,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对岸了,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
生:敬老
师:这份美好情感也是看不见的(心灵美)。
师: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四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五、深化总结,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师:是呀,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无怨无悔、默默无语。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所以刘璋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的搭石时,总会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更会由衷地赞叹,(引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她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1: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2: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设计意图:此时,给学生提高学习、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体会,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3、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如:美是把橘子皮扔入垃圾箱内。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教学板书:
21 搭石
善良
无私
尊老 家乡的一道风景
谦让
搭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理解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
2.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拓展阅读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让学生感受更多的人间真情。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寻找美。
(一)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找到的美丽风景。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摆搭石 出示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
(2)体会人物的心灵美。
2.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小结学法: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2)创设真实情境,出示图片,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3)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背老人“过”石图
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伏、理所当然”想像画面。
(2)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五)总结升华,赞颂美
1. 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 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二、主题阅读,感受美。
《搭石》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相亲相爱,友好互助,让我们再来读几篇文章,来感受这人间的真爱。
学生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守卫精神家园》中的几篇文章:《一顶顶帽子,都是爱》《让小偷看菜园》。
读完后,完成练习题:
读《一顶顶帽子,都是爱》这个故事,我体会到( ),《让小偷看菜园》介绍了( )。
B、一个了不起的爸爸,用一颗善于给予的心,让一名小偷变成了勤劳的菜农。
C、尊重也是一种爱。
请同学说说我们身边的美。
三、拓展延伸,抒写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几个人间真情小故事,感受了心灵之美。其实,这样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现在把你发现的美写一写。
美在身边,美是校园中弯腰拣垃圾。
美在身边,美是-----------------------------------
美在身边,美是-----------------------------------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