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运用两种方法区分形近字;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能通过故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学习抓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5、通过对比、想象,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适当想象,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人人都有梦想,莱特兄弟从小就梦想自己能像鸟一样飞翔,他们长大就发明了飞机。梦想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前进的动力。同学们,你的梦想是什么?(找2、3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
(2)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出示:彼得.弗雷特
这是个外国人的名字,比较难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他也有梦想,他的梦想是什么?(预设生:找到金子)
板书:金子
(3)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学了课文,对于你实现梦想,会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查生字:出示:
(1)出示第一行,指名读。强调“畔”的读音。
“钱”字,要写正确,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把“钱”放在田字格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写这个字就写漂亮了?
(出示写的难看的字。师总结挺一挺,伸一伸,字就漂亮了。)师范写一个,你也来写一个。
(2)出示第二行,指名读。
像这样的词语,你能不能再说几个?
小结:其实预习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的特点进行积累。
(3)出示: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好吗?
出示:句子
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
蜂拥而至什么意思?
了解了蜂和至的意思,谁能再来说?
方法总结:抓住关键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学生生先说。
(2)老师这有个好办法。
出示: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
(5)指名再说一遍。
(6)总结方法出示:故事性的文章就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感悟课文:
(一)1、对比出示: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
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唯一?什么意思?只有他一个人。刚才我们从蜂拥而至中知道来的人非常多,这里却说只有他一个人找到真金?
2、质疑: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3、总结:有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彼得一个人找到真金?
难道他有三头六臂?还是碰上仙人指点?那他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聚焦彼得,看看他到底靠的是什么,让他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52—55页。作者以包含着对“春”的希望的笔墨,热情绘画出春天的图画,来抒发自己热爱春天、憧憬美好未来的欣喜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美感。
2、能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静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并体会作者对春景的特殊感悟与喜爱之情。
3、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学习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春”的方法,并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句等,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能复述课文,体会美感。
2、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的技巧,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及语言的精妙。
3、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2、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感知过程中所蕴涵的情韵。
2、品味绘春图中所含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及优美的语句。
[难点]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2、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技巧,学习并掌握作者调动感官感知周围、感知世界的方法。
[教学突破]
1、读通、读懂课文,品味文章的意蕴和情韵。
2、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原理及分想思维技巧,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联结起来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春天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曾对“春”怀有特殊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一幅幅春天的图画吧,同作者一起领略和感悟春天的美!
2、在学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3、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2页,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一幅图画?与我们大家心中的春是否相同呢?
学生活动:
1、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中的春天的景象。
2、在教师指导下,打开书本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2、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通过预习、听朗读及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大意,作者及作品)
学生活动:
1、学生标记生字、生词,了解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1)复述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及作品: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诗人,散文家。《睡罢,小小的人》是他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散文有《毁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活动: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
2、谈谈作者对春天的特殊感悟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回答)
盼春
{总括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绘春{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2、学生思考回答:
作者调动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全面感知春景,并对春景有着特殊的感悟,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美好未来的'真挚感情。
四、朗读课文,赏析优美语言。
教师活动:
1、播放朗读录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形象联想句(即比喻、拟人句)及优美的排比句等,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美。
4、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调动感官来感知春景的?谈谈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体会。
5、课堂小结:
本文是篇优美的散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美,集形象、绘画、音乐、含蓄美于一体,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本文,不仅要体会文中的美,而且要把“作文三步法”的写作技巧融进课文学习中,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的良好习惯。
6、作业:写一篇感知物的作文。
学生活动:
1、学生轻轻地跟读课文,体会美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找出:
联想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比喻、拟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买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比喻、排比)
学生谈体会:
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及优美的排比句,使语言富有诗情话意和摄人魂魄的感染力,把静物写活了。(接近意思即可)
4、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物的地方:
春草{看:绿绿的
{触:嫩嫩地、软软的
{看:红的、粉的、白的
春花{嗅:甜味儿
{听:嗡嗡地闹着
{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儿
{嗅{花香
{ {湿润的空气
{ {鸟儿唱出的曲子
春风{听{流水声
{ {短笛声
{触:抚摸
{绿叶、绿草
春雨:{看{薄烟(雨雾)
{黄晕的灯光
学生谈体会:
结合名家作品,发现写作技巧与“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相吻合。在今后的课文学习中,要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紧密联系起来,以便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接近意思即可)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总括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1.认识了解古老的弹拨乐器——箜篌
2.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歌曲《画》,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2.聆听《春江花月夜》主题,谈谈音乐与歌曲《画》有什么关系?
二、欣赏箜篌曲《春江花月夜》
1.欣赏音乐主题,介绍箜篌及其音色特点。
2.欣赏《江楼钟鼓》(引子)
(1)夕阳西下,寺庙里忽然隐隐约约传来了音乐。(播放引子)
(2)教师: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乐器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3.《江楼钟鼓》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B.委婉恬静C.深沉低缓
(2)视唱主题
(3)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的?
(4)归纳:旋律入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结尾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5)介绍“鱼咬尾”的音乐句式。
4.赏析《花影层叠》
(1)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发生了什么?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2)归纳:音乐主题在6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乐器突然弹出了4个作移位摸进的短句,急促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5.赏析《渔歌唱晚》
(1)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远处忽然传来了阵阵的……寻声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
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作者的感情,明白文章中石榴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体会本文运用比喻、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色。
课前学习:
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描摹的对象,并以此来托物言志。同学们能说出多少这方面的诗文名句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
引入新课,介绍作者郭沫若
二、美文美读,把握感情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石榴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笔下石榴的可爱之处的内容。
3、学生轮流将自己标出的段或者句读给大家听,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4、思考交流: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能说出它是从哪些
方面来写的.吗?表现了石榴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美点,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质疑问难,明确主旨
1、质疑:“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句话如何理解?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吗?
讨论后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对石榴精神美的分析,明确:面对赤日炎炎的夏日,石榴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
2、把握主旨:让学生找出体现石榴精神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明确所表现的精神实质。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四、体会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举例略。
五、师生共同小结本文内容。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七、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使用文中的手法,写一个200左右的片断,描绘一种植物。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的方法,体会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咏物抒怀文章的大体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揣摩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清散文诗的结构,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海燕呼唤革命风暴的热情。
2、从海燕身上汲取对革命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压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燕》这首散文诗,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最强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课件、配乐)
(1)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2)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大家标记出本文出现的一些意象,并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大海上飞翔,在迎接着暴风雨的来临。
2、师:文中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波浪、乌云、狂风、闪电等。
3、师:第7段“乌云越来越低暗,越来越低”和第12段“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可又看出大海上天气有什么变化?
生:暴风雨越来越近了。以时间为序,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4、师:刚才我们聊到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同学们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生: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师:那就给课文分层吧?
讨论明确:
一(1—6):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二(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三(12-16):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讨论明确:
环境:“苍茫”、“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海燕:“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碰着”、“直冲”。
2、“闪电”一喻,有何作用?“高傲”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把海燕比喻成“闪电”,写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壮,身形敏捷、。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碰”字与“冲”字,写出海燕怎样的情态?
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斗志昂扬的精神,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4、默读4-6段,思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其它海鸟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板书)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五、布置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当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与背诵:
1、齐读。
2、指名读,并简评。
3、背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复习旧知
师: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海鸟们都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课件)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节里,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2、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3、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讨论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4、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齐读11节)
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学生齐读12—16节。
师:你们通过这些文字,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
师:这是一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讨论明确: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要敢于斗争。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三、艺术手法
1、师:自《海燕》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在诵读中,你体验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生:象征手法。
生:对比和烘托。
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越性,节奏感强。同时,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2、梳理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广大的革命群众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明哲保身的人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四、主题
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大海景象的描绘和海燕战斗雄姿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起来迎接革命斗争。
五、作业
1、练习二、三、四。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设计 篇6
(推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