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透镜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透镜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5.1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透镜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透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交流评估:教师:思考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
透镜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透镜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导入新课: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板书:第五章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
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
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第三步:设计实验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第五步:分析论证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