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此篇文章读《呼兰河传》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感触颇深,她用童年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的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呵!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后花园都有些蝴蝶、蚂蚱、蜻蜓……堆满了破东西,漆黑尘封的后房是她玩耍消遣的地方;此项而富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虽然一年之中也必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的`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却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单调而呆板。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就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跳大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就是磨坊的冯歪嘴子有老婆有孩子了,而后老婆突然死了,留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就是这么个小城,单调,呆板,可又不是没有一丝色彩的。每一间茅舍内,都充满争吵、欢笑、唠叨。那儿的人民多是善良的,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有时显得麻木,愚蠢,但他们按照他们的想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就是因为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老胡家的婆婆“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就因为她的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十四岁就长那么高”,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坚信得狠狠管教,打啦骂啦,到最后花了五十吊给他家小团圆媳妇治病,而结果呢,却是把这个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其实不过十二的小团圆媳妇送回了老家去!
《呼兰河传》里的人物,似乎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的可怜虫,似乎都缺乏积极性。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特别顽强,是原始性的顽强。
这本书,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合上书,我的心是寂寞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我买了本《呼兰河传》,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起初我并不是很喜欢,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就丢到了一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再拿起它读时,才读出了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呼兰河。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而引发的种种灾难,让我不知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我同情,哪个值得我痛恨……
书上的第一章就使我感慨:在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一下雨就会蓄满泥水,人和家畜常常在这里遇难。人们说什么的都有,可是就是没有一个人想过把坑填平。多么无知的人们啊!这样逆来顺受,最终受苦受难的是自己!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想办法改变社会,避免灾难呢!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但愿我们都能学习好的民魂,抛弃这些愚昧无知的惰性!
书中除了这些让人感慨和愤怒的事情之外,还有作者童年的一段欢乐回忆。那是她的祖父给予她的。在祖父出场后,我的心情也快乐起来了。作者以小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整天与祖父玩耍在后园里,除草时把麦子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捉美丽的蝴蝶;摘下花儿偷偷别在祖父帽子上……这美里的后园,这美好的童年,这难忘的回忆,让我这个城里的'孩子羡慕不已。拥有这样的童年和这样慈爱的祖父,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如今掩卷而思,有愉悦也有沉痛。我随着萧红的脚步,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体会了美好童年的幸福。如果萧红还活着,不知道再回到故乡时,看到现在故乡的变化会有什么感触呢?我想,她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人们,会笑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在天气极为晦暗的日子里,手捧一本好书,来消磨这不尽如人意的天气倒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思绪也沉浸在这之中,这呼兰和城中的寂寞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显然成为一种对比。
萧红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她家的大花园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有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还有那洋溢着的笑声,初读时,只知快乐,越往下读,却不由得寂寞万分,读到祖父与他嬉戏玩耍时,不禁羡慕万分,羡慕萧红趁祖父不注意时在他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的场景,祖父戏谑的说到:“这季节的玫瑰花真香啊!”羡慕这样的祖孙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我那枯燥而又平凡到极致的童年。时光哗哗的逝去,那曾经喧闹的后花园也随日子飘远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一切,也许均荒凉了罢,这一切也让我不能想象了,这寂寞,是永恒的寂寞。
萧红的笔触平淡而又真实。矛盾这样点评萧红道“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点平恰到好处,她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眼光,清晰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那淳朴的.风俗,一年中必有的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还有那女子们皆重视的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女子们早早的打扮好了,去逛庙会,卖泥人的,哨子的,不倒翁的,线蝴蝶的,使这生活也都闹腾起来。他的文字,自然而又清新,“黄瓜愿意看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无一字不清新脱俗,却又富有一种孩童所特有的简单活泼。这是呼兰河城中人们平淡而又真实的写照。
呼兰河畔的故事暗淡而又沉重。平淡的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泥坑以及那灰色的社会,善良的人们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土办法,那“灰色的泥坑”使得人们讨论了大半年,也有无数人吃了亏,但并未有人去在意,路还是原来的路,我不禁为这里的人们感到心凉,或许这就是当时安于命运的他们。而小团圆媳妇是当时社会下的牺牲者。在他的豆蔻之年,本该无忧无虑,却成为了童养媳,这是他的不幸。她拼命地干活,也仍然时不时遭到美其名曰的“教诲”。跳大神时,众人的围观,当人还活着时,有的只是人类那自私透了的好奇心,而小团圆媳妇快死了时,却又传来假惺惺的“关怀”。书中有的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的麻木以及那个时代冰冷的温度。呼兰河时代在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悲惨的小团圆媳妇中翻页。
这本书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城的人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然而《呼兰河传》既无批判也无谴责,反而流露出了一丝些许的幽默和顽皮。
读完这本书,仿佛搭乘了一班心灵的列车,宛如与萧红在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道来这小城中的种种,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得动人。即使这美有些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忧无虑,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一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愚昧,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一些小小的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女作家萧红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箫红很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
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花真香啊!”而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箫红的童年是非常无忧无虑的,同时也为了自己身在童年而感到高兴。是啊,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而另一方面呼兰河畔的生活,又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说来说去还就就是为了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群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是一个寂寞的世界。整篇小说没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没有伟大的抗日英雄,也没有曲折离奇或优美动人的.情节,而作者却将东北的小城镇里死气沉沉,阴郁灰暗,但简素荒凉的感觉,确确实实地塑造在读者的身旁,让人仿佛在夏天也能感受东北那寂寞的冷。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也是非常精彩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萧红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对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喜欢和偏爱。认识萧红是在很早很早前的年轻时期。认识与了解萧红是从介绍与评论她的文章开始的。那时读了她的故事:她与萧军,与端木蕻良的感情生活开始的。只觉作为女性她是那么幸运,但是从生命角度她又是那么短暂。
小学课本中有她的《火烧云》一课,那么生动、形象、跳脱、有趣的短文。选自呼兰河传但是对于这一刻的把握和理解,并自己没有十分到位。
后来的某一年,在承教五年级上册时有一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的作品,也是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只觉得好,喜欢那句“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喜欢那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同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作者用灵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祖父园子。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因为喜欢,所以急忙找来《呼兰河传》读了起来,我被作者的假家乡所吸引,当然,也模仿着写下自己的家乡,这本《呼兰河传》是我那一年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收获。
这篇自传体小说,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者以童年视角讲述了我家,及我的童年生活。用孩子的眼光写欢乐及悲苦,打量穷苦人的生活。
萧红写到祖父的园子、我家的粉房子、租户赶车的胡家、小团圆媳妇、跳大神……她写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她写场景逼真自然,贴近生活原型。就连她笔下的家乡的豆腐、家乡的火烧云,都无比的珍贵,活色生香。她家乡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不过了,就算倾家荡产也要买一块的呀!
萧红写文章,像一个小女孩串珠子一样每个珠子都不大,但不同的珠子串到一起,就形成了文脉,行文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不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忆了往昔,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温暖和爱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个《呼兰河传》的叙事中,作者一直都将抒情的笔法渗入到叙事文体中,使其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有欢乐、有悲悯、有礼赞,也有觉醒。
旅居他乡、久病缠绵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叙尽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洋溢着作者的生命体验,使萧红的文学之歌,像花儿一样绽放。
呼兰河——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她对呼兰河的深沉,刻骨、真挚的爱,至死不渝。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