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2025/10/22教案

此篇文章《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优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积累优美词句。

2、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懂得课文中蕴涵的事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懂得道理。

2、分析事物之间关系,懂得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葫芦掉落的真正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生词

2、齐读课题

二、体会“可爱,喜爱”1、2自然段

(一)“可爱”

1、文中的“我”指的是谁?种葫芦的人种了一棵怎样的葫芦?

2、课件出示第2句结合图理解读

3、课件出示3、4句读出喜爱的语气

(二)“喜爱”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

生自由读1、2自然段,

2、“那个人每天……”

课件出示句子,“每天”—天天,用每天造句,“看几次”“越看越喜欢”。自读抽生读齐读

3、“他盯着……”

生找出句子师范读生评价生自由读抽生反复读教师评价,注意“快”“赛”“自言自语”齐读

三、探究葫芦掉的原因2、3自然段

(一)质疑

课件出示:葫芦落了

看到葫芦落了,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生:葫芦为什么时候要落呢?生:葫芦是怎么落的呢?

板:葫芦落了?

(二)探究

1、读、思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2、3自然段,用勾出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一找邻居与种葫芦的人的对话。

2、原因一:不怕虫子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课件出示。

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有几只虫子不用怕

齐读两句,从读中体会第二句语气更强烈。

3、原因二:不听劝告

(1)邻居

A、生读出邻居说的话。课件展示

B、生试读抽生读,生评价注意语气的急切齐读

(2)种葫芦的人

A、奇怪-------抽生读,引导读出奇怪的语气------加表情齐读

B、3自然段,分角色读表演读

C、他为什么感到奇怪?生说说课件出示

(三)悟出道理

1、分角色读2、3自然段

生同方交流葫芦掉落的原因------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3、板书叶子生了蚜虫

四、惋惜4自然段

听到葫芦都落了这个消息,你是怎样的心情?齐读

五、分角色齐读课文

六、拓展训练

我会说,课件出示:“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生自由编故事,同方讲故事,抽生讲故事。

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其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几点思考:

教师的提问欠精。

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正确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会写“哇、挂”两个汉字。

2、 学习课文的第一,第四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葫芦的可爱及葫芦枯萎的样子。

3、 初步了解葫芦枯萎的原因。

教学重点:生字词、感情朗读葫芦可爱的样子和枯萎的样子;

教学难点:葫芦枯萎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葫芦(hu lu),指名读,注意轻声

2、 你认识葫芦吗?(出示图片,认识)

3、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棵葫芦长得如何呢?咱们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朋友。

2、 检查反馈

分组出示:

(1)葫芦藤(teng) 盯(ding) 邻(lin)居 哇(wa)

①自读,指名读,②理解意思

(2)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长满了绿叶 ,慢慢地变黄

①自读,展示读;②感情读

3、 过渡:这个人种的葫芦到底长得如何呢?文中的那一段写到了?找出来读一读。

三、学习课文一、四段

(1)1、 指名读第一段,(正确、流利)

2、从哪看出长得很好?(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学生说到了就请她上台板画,教师帮助)

3、出示这段文字,长得多么好的一棵葫芦啊!能用你的`朗读体现吗?

学生练读,展示读,齐读

4、 过渡:我们大家这么喜欢小葫芦,那种葫芦的人,他喜欢吗?从哪看出?

5、 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①理解“每天”,即天天

②天天都去看,而且一天还看好几次呢!

太喜欢这可爱的小葫芦了!(出示插图)

③他每天看着这可爱的小葫芦,你们说,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6、 过渡:可是有一天,他再去看小葫芦时,哎呀!你们看————

(2)1、(出示枯萎的葫芦)怎么了?

2、学生说:叶子上有蚜虫,叶子变黄,葫芦也变黄落地

3、文中的那一段写到了?指名读

4、出示这段文字,看到这发黄的叶子,落在地上的小葫芦,这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感情朗读

5、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又会在想些什么呢?(引导观察表情)

过渡:是啊,为什么那可爱的小葫芦会变黄落地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

五、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的小葫芦 ——————?——————变黄、落

这篇课文是二上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则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准备第二课时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上下来了,我的收获很多。作为一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

1、要努力在语境中落实字词的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于本课的几个生字,我做到了词不离句,但是却一味地由老师自己在运用着这些字词,学生呢,会运用了吗?没有。可以说,在字词教学中,我剥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的权利。

2、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教学中,我以前后两段为切入口,并以两幅插图为辅助,形成鲜明的对比。应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兴趣的,可是课堂中,学生对这么美的葫芦藤,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是难以入情,追其原因,是我对第一段的教学浮在了表面,那么美的描述,我没有引导学生好好的结合画面感受,因此,朗读起来的情感也是那样苍白无力,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到葫芦的可爱。以致到后面的葫芦变黄、落地也没那么大的惊奇与不解,因此也就难以体会种葫芦人那惊讶的表情,朗读自然也提不起来了。

3、细节之处要时刻注意。本节课的教学中,有部分细节自己非常疏忽,不该犯的错误还是又出现了,比如说词语的出示,比如说对“邻居”这个词的理解,比如说对课题的引出等,小小的一个环节,却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小小的一个细节,折射着一个老师对一节课的把握与解读,折射着一个老师对每一个环节的驾驭与周密的考虑。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猜故事名字。

4.教师补充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初步了解葫芦,感受人们对葫芦的喜爱。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3.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图,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哇、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中随文识记。

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

③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设计意图:

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棵、盯、治、怪”。

(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教师提醒“棵、怪”中的穿插笔画位置。

(3)学生书写、组词。

(4)反馈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

(1)填上合适的词语。

(2)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复习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课后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学生字,让学生机械识记生字是很吃力的。这个环节既可以穿插在读词语和说短语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具体语境中去,这样既能理解,又帮助学生运用。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

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能换成“看”?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4)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待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态度。

(3)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

(4)朗读一组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第一句是反问句;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强烈些。

三、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1.两幅插图做比较,进行发现学习。

(1)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是绿绿的,一是叶子是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3)葫芦所在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在发现不同点的过程,帮助梳理蚜虫、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教师随机板书:蚜虫—叶子—小葫芦。)

2.总结寓意。

3.拓展续写练习。

设计意图:

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可以图文结合地研读,从而更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点明三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穿插。评价反馈。

2.出示:“言”和“邻”,提醒“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注意“邻”右耳旁适当写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匀称,学生自行练习并组词。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文本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读通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他们具有善于表现自己,天性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的特点,所以我主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以及主人公前后心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明白“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即是“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的语气更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分析“小葫芦”、“葫芦叶子”和“虫子之间”存在着联系的'道理。

3、能角色朗读那个人和邻居的对话。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寓意。会分析“小葫芦”、“葫芦叶子”和“虫子之间”存在着联系的道理。

【课前准备】

制作课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本课词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老师带来了一些词语,你认识他们吗?

同桌互考。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带动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热身。】

二、品悟课文,体会葫芦的可爱以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ppt出图。

你看,他的葫芦长的怎么样?请在文中找到答案完成填空。

读短语

课文具体是怎样描写这棵葫芦呢?用波浪线划出答案。

这么可爱的葫芦,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ppt: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多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从你们的朗读里我感觉到你们很喜欢这葫芦,其实那个人也很喜爱他的葫芦,你能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

ppt出示句子1、2

ppt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我们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欢通过朗读读出来。

ppt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能体会他这时的心情吗?从哪里体现?动作表演盯,理解自言自语,感情读。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抓关键词动作演读课文,能将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更好地理解那个人当时的心情。】

三、那个人这么关心他的葫芦,那他收获了葫芦没?

ppt图二

这棵葫芦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文那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幅图的内容?太可惜了,你能读好这句话。

ppt: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设计意图:通过变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疑问和探究的兴趣。】

四、学习第二、三段

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还是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段2、段3。先合作朗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ppt:先合作读段2、段3,再交流为什么那个人没有收获到葫芦。用上“因为……所以……”来说明原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呢?

ppt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你能想象他在说这些话时脸上的表情吗?(不屑、不在乎、没所谓!惊奇)

《课课练》31页

仿说句子:

1、这种话还用听吗?

2、自己的事情还要爸爸去做?

3、小河不过十米宽,还用游那么久吗?

学到这里,我也有点疑惑了,那个人要的只是葫芦吧了,长虫子的是叶子而已,为什么葫芦会掉落呢?你们能结合平时所了解的知识帮我解答吗?

看到那个人那么愚昧无知,你觉得着急不?他的邻居看见了,实在看不下去,我们看看他邻居是怎么说的。

ppt“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谁来扮演一下这位热心的邻居来劝劝他?

指名读,男女生读

那个人是怎么回应:

ppt:“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同桌练习角色朗读,读出邻居的热心与着急,读出那个人的无所谓和无知。

男女生角色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反问句所包含的强烈感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阅读时积累到的知识来解释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那个人的收获不到葫芦的原因—看问题只看片面,不看全部,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通过合作学习,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五、学习段四

那个人最终还是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去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所以---读

ppt: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六、拓展

1、ppt1:种葫芦的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

2、拓展2: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叶子上又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会怎么做?结果会怎么样呢?

3、你想以什么成语来概括种葫芦的人的行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倾吐自己的情与意;运用之前所学概括课文,学以致用,理解课文,理解寓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6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家认识这种植物吗?(生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葫芦的样子?(生自由发言)师板书:葫芦,指导读好轻声。

2.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过渡: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两端一般呈圆球形,嫩时做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3、揭示课题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葫芦,了解了葫芦的生长过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个与葫芦有关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请学生聆听课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请个别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3.教师领读课文。

4.归类识字。

(1)字音识字:“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

(2)结构识字:“葫、芦、藤、赛、感”是上下结构;“蚜、盯、怪、慢”是左右结构。

(3)熟字加偏旁:胡+艹→葫;咸+心→感;牙+虫→蚜。

(4)对比识字:赛——比赛、赛过;寒——寒冷、寒风。指出“赛过”就是“比得过”的意思。

(5)同偏旁归类识字:“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三、播放歌曲《拍手歌》

四、书写指导,练习提高

1.重点学写汉字“谢”。

教师指导学生拼读“xiè”,声母x,复韵母iè,组成音节xiè。

2.学生看范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熟记字形,归纳出“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汉字“谢”,学生书空。“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寸”的横笔在横中线稍上处;左中右大致等宽。部首“讠”,左右结构。

五、观察图画,说发现

学生认真观察两幅插图,比较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绿油油的,挂在藤上,一个是黄黄的,落在地上。

过渡: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