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

2025/10/22读后感

此篇文章《我们仨》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从一个梦开始,厮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寻。转侧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梦。又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古驿道上,“我们仨”聚少离多,现实与梦幻交错,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却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历经风霜、穿越云雨的老人,孤独惆怅的灵魂。梦之后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来,含蓄节制得几乎没有情绪的涟漪,然而闻者不禁动容,因为那深挚刻骨的亲情和难以言表的忧伤就在字里行间游荡,时不时撞入读者的胸膛,弥漫、回响。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读到这句时,我禁不住落泪。终于,我也到了这样一个年纪,真正过了不识愁滋味的年纪。终于,我也有了自己切肤的生活体会,不再只是读书后的多愁善感。

一辈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过薄纸百页,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样历经生活的磨砺,面对亲人的远去,还要寻找生命的归途。更何况我们?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怅、悲伤……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情真意切的都是好书。

前段时间在跟朋友讨论说唱歌感情重要还是技巧重要?同理,文章的情与采哪个更重要?

朋友想了一阵对我说,技巧更重要,至少能听得下去不算噪音。我说一定是感情最重要,文与乐终归是因感情而生。

此书泛泛记录全是家常之事,事很小,语言也很朴实,每个人都能写,但是每个人都写不出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动容。且所有的家长里短都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都是时代剪影。这又是一种深远的意义。

而先生最厉害的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手笔头永远有一种幽默。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芳华》,不同的是后者黑色幽默前者幽默中有很多温情。

不知在哪里看过,先生论钟书他俩的关系,是家人、朋友和情人。家人的患难与共,朋友的惺惺相惜,情人的浓情蜜意,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世间最令人羡慕的关系。

家庭环境真的很重要,正直的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造就钱瑗这样优秀的'人。在不自由的环境里尽可能给孩子最多的自由,让她尽情成长,本身的模样加言传身教,一定会是最好的样子。

看这本书的时候家中有人去世,内心总是有种对生离死别的无奈之感,很不符合23岁的年龄。朴树说我们这一代还没长大就在老去,估计就是这意思。而书的前几章就讲述了三人分散,让从小经历很多告别的我深有感触,人世间不过就是一场场离散重逢,在这里分开,在那里重聚,不必太过担忧,不用太过忧愁。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通过《围城》,钱钟书成为我最为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作家这个称呼放在钱钟书身上显得太没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讲述钱钟书一家三口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你讲述一个普通、温情的`故事一样,用毫不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

3、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1、钱钟书、杨绛夫妇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杨绛说:“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著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得安心、专心的做做学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想成为同一类型的人。

2、两人互相包容对方

在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钱钟书是一个学问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杨绛怀孕住院那段时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次到产院探望的时候,经常苦着脸和杨绛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台灯打翻了,也束手无策,书里面还有一段说1972年的(钱钟书当时应该62岁左右)是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不知道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杨绛那样如此包容这样一个人?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一间陋室,一堆书书籍,一份真情,一辈子,他们三个人相知相守。——题记

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他们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世间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好物不坚牢,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拉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