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黄河》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黄河》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选取黄河最壮观的瀑布——壶口瀑布,描绘了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揭示了壶口瀑布的气势是黄河魂魄的体现,黄河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力量源泉,热情颂扬了母亲河的胸怀与精神。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本课,使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体会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从黄河身上汲取营养。
教学构想
教学时,展示图片、录像,创设情境。课堂上,要抓好反复诵读这个环节,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有关壶口瀑布的录像片,《黄河大合唱》录音带,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及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强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室出示一张第四套50元人民币。你们知道这张人民币所印的是什么地方?
2交流收集到的`壶口瀑布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介绍壶口瀑布的一篇课文《黄河魂》。(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
3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瀑布的?划出提示顺序的语句。与小组同学交流,并在书中写下自己的体会。
三、反复诵读,想象情景。
1播放壶口瀑布的录像,让学生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用《黄河大合唱》的歌曲录音带配乐朗读。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
3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朗读时想到什么。
4小组自由讨论:选出一名同学做解说员,假如你是解说员,你将如何向大家介绍壶口瀑布?运用本课新学的词语,看谁用得准确。
5推选小组代表配合画面和音乐进行解说,评出最佳解说员。
四、借助资料,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长时间伫立在壶口瀑布前?
(1)联系前文,引导学生理解“一往无前”“无坚摧”“所向无敌”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强的历史资料和中华儿女英雄事迹。
2齐读第七自然段,交流:如果你站在黄河前,你会说些什么?
3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从作者看到壶口瀑布,想到黄鳞巨龙,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理解“黄河魂”的含义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作业设计
按照课文中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和写作方法,观察家乡的河流,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动人心魄的力量——震撼
黄河魂一往无前的精神——折服中华儿女
壶口瀑布前赴后继的壮举——感染力量的源泉
所向无敌的乞丐——激动
《黄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
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黄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成为某一方面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学习我们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
2上节课,有同学问,一个普通的艄公怎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指名说、出示、齐读末句
二、体验黄河的壮美
1、“惊涛骇浪”你知道这是怎样的浪涛?给你什么感觉?
2、那又高、又大、又凶猛的黄河看得作者袁鹰胆战心惊、提心吊胆!那么,什么使作者胆战心惊,他又为什么提心吊胆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3、交流!
(1)作者为什么胆战心惊?(出示句子)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3)见过黄河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一下母亲河的雄姿。
播放录像。
师: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伫立在黄河边上,听着黄河的咆哮,心潮起伏,感情激荡……
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每天都是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
(4)让我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读出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三、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1、是呀,这样的黄河怎能不让我胆战心惊!而我又在为什么提心吊胆呢?再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2、交流:
(1)谁先来读读你找出的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羊皮筏子太小太轻了,在那么险恶的黄河里,实在是太危险了,只要一个小浪头都可以打翻它了。
师:说得不错,可我听了你的朗读感觉这羊皮筏子还不够轻、不够小。你愿意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进步很大,点出“那么小,那么轻”,“小小的,整个儿”,这么一读,就让我们感觉到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越发显得小而轻,还有谁想读?
生:读。
(2):真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生: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那么小的羊皮筏子上还坐六个人,危险就更大了。
生:我也从这儿感觉到很危险,我真担心他们会不会沉下去。
师:真危险哪!你能读出这种危险来吗?
生1、2:朗读。
师:我建议你把“五、六”连在一起读,再读一次,体会一下是不是更好。
生1、2:朗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忧,听出了你的惊异,听出了你的害怕!
引读: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读到这儿,你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我好像看到六个小黑影,一会儿被波浪送到半空,一会儿又坠到谷底。
师:这六个人坐着羊皮筏子就如一片树叶在黄河的风浪里穿梭、颠簸,你看他们若隐若现,忽左忽右,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多惊险哪!真让人心惊肉跳,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诗,这真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呀。
(3)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羊皮筏子的危险?
生: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有六个人已经很危险了,居然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真让人提心吊胆。
师:如此悬殊的对比,谁都要为它捏把汗。
3、小结:作者初次见到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是胆战心惊,再远远望见激流里鼓浪前行的.羊皮筏子,感到新奇而又担忧;再仔细一看发现那筏子上居然有六个人和满满两麻袋物品,更是提心吊胆。
让我们用朗读再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吧。齐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四、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那波涛汹涌的黄河中,有这令人提心吊胆的羊皮筏子,你敢乘座吗?老师我可不敢!乘客敢吗?读句子。
他们脚踩滔滔的黄水,面对滔天的巨浪,可说是危机四伏,他们怎么还有心情说说笑笑呢?
2、艄公是怎么做的,竟然能让身处险境的乘客们如此放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画出描写艄公的句子,多读几遍,抓住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能说服人敢上去乘坐。)
交流:
(1)艄公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
师:想想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
生:黄河里会有旋涡,艄公早就发现了,因而早就避让开了。
生:黄河里会有暗礁,艄公对黄河的地形很了解了,早有防备,竹篙轻轻一撑,就过去了。
生:黄河里会掀起巨大的风浪,艄公会提醒乘客小心,自己稳稳地掌好舵。
(2)艄公凭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是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一只简简单单的羊皮筏子?
生:不!
师:那是凭什么?
生: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生:更凭着他的沉着!
生:更凭他丰富的经验!
(3)这样的艄公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忍不住要来赞颂他。出示、齐读“他凭着勇敢和—————”
4、昨天初学课文时,有同学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有同学说乘客是黄河的主人,现在你说谁是黄河真正的主人?
师: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站在岸边的我都不由得要胆战心惊,并为河中的羊皮筏子提心吊胆,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们却个个谈笑风生、从容镇定,都是因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驾筏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把筏撑得很稳,保障了乘客的安全。所以我们可以说艄公才是黄河当之无愧的主人。
五、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还有很多主人,刘翔知道吗?(出示杨照片)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杨利伟,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还有谁?
2、今天,同学们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祝贺你们,你们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学到这儿我想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坚强者在命运风暴里奋斗。——爱迪生”(读三遍!)
《黄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 (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 (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预设:“黄河在近20xx年……苦难”) 【板书:后】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 (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难。”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 (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 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五: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 (播放链接3)
六、板书设计
(略)
《黄河》教学设计 篇5
《黄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教学设计 篇6
教材位置
《黄河魂》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118——122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联系
在本组课文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黄河的雄伟气魄。在学习时,要继续复习、巩固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体会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从黄河身上汲取营养。
教学难点、关键
1、通过学习,了解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母亲河——黄河的伟大。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3、反复体会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教、学用具
教师:第四套五十元面额的人民币、图片、挂图、幻灯片、MP3、Powerpoin课件、FLASH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及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
教学思路
激趣
导入新课
朗读
识瀑布壮美
品读
悟题目深意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现阶段年龄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连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更好地领悟其深刻含义。]
第三部分
学法分析
本课语言文字优美,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并从中真切领悟题目的深意。
第四部分
教法
1、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壶口瀑布的壮美。
3、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并正确领悟题目深意。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落在“读”上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第五部分
学法
1、以读为主,在读中释词,在读中释句。
2、在读中感受壮观,在读中领悟题目深意。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吗?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壶口瀑布的?
[这一环节的安排,达到了三个目的:一、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二、指导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三、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疑边思,为后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三、反复诵读,想象情景(8分钟)
1、播放《黄河魂》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感受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要求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找描写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遵循主体教育思想,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二、抓住“壶口瀑布”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落实基础知识;三、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领悟情感。整个环节既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融合,又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研读、赛读,找壮观(8分钟)
l、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段落朗读。
2、推荐选手赛读。
3、播放《壶口瀑布风景》课件。
4、在读中深切感悟哪几自然段是描绘壶口瀑布的。(第3—5自然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实现了学法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五、品读,悟题目(7分钟)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长时间伫立在壶口瀑布前?
2、齐读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领悟这不只是写壶口瀑布的气势,而是写黄河的精神、黄河人的精神、黄河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3、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这一环节突出“悟”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六、小结(2分钟)
黄河——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那奔腾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咱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豪情千秋万代、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就像黄河精神一样:如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七、延伸拓展(2分钟)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但黄河治理势在必行,你对未来的黄河有何设想?人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河造福子孙后代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以《未来的黄河》为题的想象作文。
[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也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八、布置作业(3分钟)
1.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九、板书设计
23、黄河魂
目睹奇观
震撼、折服
令人
赞美
耳闻轰鸣
感染、激动
十、教学反思
1、要进一步强调读,做到读——悟——再读——再悟——升华。
2、悟的程度一切由学生读来决定,决不能由教师包办。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