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乡下人家》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去一个地方,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地方,有的同学可能很熟悉,而有的同学可能很陌生!那就是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2、请看图片。你能读读图片上的文字吗?
二、检查预习
1、同学们,大家都预习过了,你能用一个词语谈谈对乡下人家的印象吗?乡下人家______________。
(及时纠正:瓜藤攀架,鲜花盛开,鸡鸭成群,夕阳晚餐,独特迷人)
2、谁能把刚才同学的发言连成一句话说说。
三、学习第一节
1、你从哪里体会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乡下人家风景独特在哪儿?请读第一节。
2、交流
3、相机出示: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装饰”是什么意思?
城市里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什么?
是的,城市里,高楼门前蹲着的是石狮子,竖着的是大旗杆,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装饰?(威严雕琢……)
那么乡下人家,用什么装饰小小的房屋?
为什么说这种装饰是别有风趣的?为什么说这种装饰比那高楼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你能联系上文体会体会吗?
4、生交流。
预设:(读第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你能想象得出瓜藤是怎样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瓜籽抽出瓜苗,瓜藤绕着架子慢慢上去、悠闲上去,争先恐后、一个劲地你体会到了吗?)
这是怎么样的装饰?
(有生命朴素有活力……)
这是有活力的装饰,而高楼门前一对石狮子是___________两根旗杆是___________。
5、引导想象:几场春雨过后,藤上开出了黄黄的小花,小点儿的,大点儿的,它们引来了翻飞的蝴蝶,嗡嗡的蜜蜂,装饰着乡下人家……渐渐地,当花儿落了的时候,接读第二句。
6、这会儿,你就在乡下人家,你来到小小的房屋前,你来到瓜架下,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瓜架上挂满了青、红的瓜,像可爱小宝宝似的,你真想——
吃?乡下人热情好客。抚摸?亲一下它,你不用想,你就伸出你的双手,你去摸摸,你凑过你的小脑袋,亲昵亲昵!
还有长长的藤,浓密的、挨挨挤挤、密密层层、葱葱茏茏的叶片,齐读,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这时候,你去看看高楼门前的一天到晚还是石狮子,一年到头还是两根旗杆。)
你又体会到乡下人家怎样的装饰?
7、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可爱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不可爱的,是呆板的。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自然、朴素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雕琢。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会变化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一成不变。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亲切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不亲切的、威严的。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色彩绚丽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色彩单调。
8、这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说——读最后一句。
9、听了大家的朗读,我忽然想到了这样三个词。
屋前檐下长长藤爬青红绿瓜
四、学习第二节
1、同学们,把书本读厚是一个本领,把一段话读成几个词语,这也是个本领,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读第二段,先读读,体会乡下人家独特的风光表现在哪里?再像老师一样试着把这段话读成几个词语。(同桌可以适当讨论)
2、交流:
3、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齐读句子:
预设:“时令”是什么意思?
哪些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你琢磨琢磨,朴素、华丽关系?相反?是病句不成?当然不是,你读读。
“朴素”,读出朴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小的房屋,长满青草的场地,木制的、竹编的桌椅,斗笠、捣衣、鸡鸭觅食,瓜架搭在屋前……)
“华丽”又是谁带来的?
4、不管怎么说,在这里,在乡下人家,朴素与华丽竟然达到了协调统一,达到了和谐。让我们再次去享受这份独特,“朴素中带者几分华丽”的独特,这份和谐的独特。
5、你读着读着,又把这段话读成了哪三个词?
板书:前门屋后,四季鲜花,修竹挺拔。
五、学习三、四两节
1、同学们,你用同样的'方法,去自学三四两节。知道为什么把三四两节放在一起学习呢?(在板书上渗透:写作顺序)
2、交流:你说说什么是独特的、迷人的?
3、相机指导朗读:尽职尽责的母鸡,一群可爱的小鸡,还有那威武、神气的雄鸡组成了甜甜美美的一家子,齐读——第三节
就是附近石头上有妇女捣衣,“哒哒哒”声音亮遍乡下人间,瞧那绿枝条慢慢地摇,瞧那河水缓缓地流,鸭子悠悠地游,谁能舒舒缓缓地读——第四节
4、把这两节连着读,读成几个词?
绿树荫下成群鸡鸭快乐安家
六、学习五、六节
1、自学
2、交流
3、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
4、配乐引读:
这会儿,你就在乡下人家,你就已经在乡下人家了,生活滋滋润润的,引读:你和家人把桌椅——你就——你就——舒舒坦坦地坐在门前吃起晚饭来,你往远处看,_________________,吃得热了,你解开衣襟感受那_________________,你往天上看,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天高地阔”!
5、他们都是你的好友,还有谁也是你的好友?
(那屋前的瓜架、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鲜花,鸡的一家子,水中的戏鸭……他,他,他们也都是你们的好友。你们就这样_________________地吃起来,那份清静、自然,那份生气,那么恬淡,那份和谐,让我们一起享受吧!
6、继续引读课文: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
那歌声——赛过——
7、交流:夏天秋天微风晚霞生活如画
七、结课
1、让我们随着乐曲,一起美美地吟吟咱们自己的新诗经——板书。
2、同学们,真不简单!给自己鼓鼓掌。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瓜藤攀檐、鲜花绽放、雨后春笋、鸡鸭觅食……”这是陈醉云笔下的《乡村人家》。这一幅幅画面为我们呈现了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生活。可是这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我们乡下的孩子并未曾在意,未曾用心去体会。他们所向往与欣赏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繁华热闹。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唤起孩子们对熟知而陌生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唤起孩子们对身边的“下里巴人”的赞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歌。
教学目标 :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从乡村生活的最平凡景物、最普通场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2、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写写乡下人家的其他动人画面。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感受。
2、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的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课件《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欣赏,奔主题
1、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陈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小院,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课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学生回顾,教师板书。)
2、师:下面我们去乡下人家逛逛。(播放课文图片)
3、师:哪儿写作者的感受?(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的句子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总结点题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纲,用它串起课文的各个部分,使本课的教学简练集中,条理清晰,又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致,张弛有间,富有节奏。】
二、理清脉络,明顺序
1、体会作者的感受。(抓住重点词语:独特、迷人)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末尾,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有时间、方位顺序,主要是先总后分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了课文脉络,明白了写作顺序,为学生习作铺路。】
三、披文入情,赏乡情
1、师:你对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自己去朗读体会,等会儿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1:鲜花盛开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与“时令”。
预设2:雨后春笋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探” 与“成群”,体会拟人的写法。
预设3:鸡鸭觅食图
(1)描写鸡的句子重点体会:“照例”、“率领”、“大踏步”。
(2)那耸着尾巴的雄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傲慢、像鸡老爷……)
(3)从“鸭子从不吃惊”体会快乐、悠闲,与人和睦相处。
预设4:院落晚餐图
(1)还有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把你吸引住了呢?(出示句子: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2)你知道“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吗?
(3)感受这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预设5:月夜睡眠图
(1)还有哪个画面把你吸引住了?(出示段落,生读)
(2)播放纺织娘的叫声,问:听,这是什么声音?夏夜,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蛙声、蝉声等)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它们的叫声的?(出示句子: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师: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多美的叫声,多么恬静的画面啊!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这可真是——(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能水到渠成地背诵。】
四、身临其境,赞乡情
1、师: 房前屋后,闻到的是花果的飘香,看到的是鸡鸭的悠闲,听到的是虫儿的欢叫。随处可见,随处可听的,都是乡下人家那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气息,感受到的是自然、和谐、幸福的味道。难怪作者会说:(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理解中心句。(重点词语词语: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独特,迷人。)
3、同学们,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画面(如:丰收喜悦图,河塘垂钓图、冬季玩雪图、油菜飘香图……),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说一说。
4、自由说话,交流。
5、同学们,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真想说——(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由总到分,再回到总,感悟总——分——总的写法;回味自己的家乡,唤起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依照课文的写法,描述自己的家乡,读中探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适当拓展,悟乡情
1、同学们,不光我们和作者有这种感受,很多作家、诗人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出示《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歌,找找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3.画。可以画你自己的家乡,好可画你心中的家乡。
【设计意图:读了家乡,说(写)了家乡,再来画一画:可以画家乡的现在,也可以画家乡的未来。】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感受乡村风景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事物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的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 [配乐]创设情境:在那山林之中,小河两岸,有一处引人入胜的所在,那就是乡下人家。他们与绿树红花为友,邀清风明月相伴……
2、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由于学生对于乡村生活了解不多,所以此处设计了乡村生活经典画面的导入,同时教师娓娓道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乡下人家的直观印象,为下面的学习作好认知和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学习难写的字“率”。用“率领”造句。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再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学生汇报并质疑,生成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圈出词语。
4、感知顺序。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难点,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初读课文的环节直奔中心,并且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质疑,培养质疑能力,生成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圈画景物,进行扎实的训练,初步感知顺序。]
三、走进画面,品读感悟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最独特迷人的地方在哪儿?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要求:
[出示]默读1、2自然段,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令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
①具体说说体会。
②星级思考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风景的独特迷人?
[备注:(二)(三)(四)根据学生现场的回答顺序而生成,可能出现变序情况。]
(二)精读风景之一——“屋前小瓜”
1、学生汇报。 [板:别有风趣]
2、感悟对比写法。
3、小组内竞赛读。
(三)精读风景之二——“门前鲜花”
1、学生汇报。 [板:朴素、华丽]
2、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3、[配乐]范读。
4、读评互促:
①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样。
②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四)精读风景之三——“屋后竹笋”
1、学生汇报。 [板:鲜嫩、成群]
2、读中想象:抓住“探”字,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3、激趣引读:
A:你看,一个,两个,五个,十个……笋芽儿的小脑袋探出来了!读——
B:啊,鲜嫩的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了!读——
C:成群的春笋迫不及待地要和竹子妈妈比高呢!咱们一起为它们加油吧——
4、即兴背诵: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背一背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充分紧扣目标的基础上,主要有两个特色:一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以读为本,再通过对比感悟、读中想象、积累词语、激趣引读、即兴背诵等策略,化解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二是教师的导跳出了纯内容的束缚,使学生从欣赏景物到融入情感,再到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一唱三叹,层层深入。]
四、畅谈感受,情感升华
1、语言训练:[出示]乡下人家,无论是屋前、房前还是屋后,都有一道 的风景。看着这乡村风景,作者 ,我也 。
2、段的回顾,写法小结:
乡下人家的瓜架、鲜花、竹笋融为了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作者所运用的丰富的色彩词,多么像一位出色的画家在调配颜料;对比、拟人的写法,生动地描绘出乡村风景的独特迷人之处。眼中先有景,心中再生情。情景融一体,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光是知道这些方法就够了吗?你还可以怎样做呀?加油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也能够妙笔生花!
[设计意图:语言训练的目的是构建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整体的回顾时生成更有深度的感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段的回顾、写法小结是让学生从片段回归整体,不仅从内容上,更是从写法上获取对他们更有用的信息。最后,鼓励学生今后运用这些写法,引导其学习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一大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相呼应,使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
五、埋下伏笔,布置作业
1、乡下人家还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地学习探究吧!
2、布置作业:
必做:*听写生字词。 *背诵你喜欢的句段。
选做:**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再配上图画,制作一张小书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设计要点)
一、检查背诵,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精读3-6自然段。
2、集体交流。
3、紧扣第7自然段,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4、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三、写法迁移,即兴创作
1、片段练笔:用上作者的方法,展开想象,尝试写一写乡下人家的冬景或其它景物。
2、交流品评。
四、课外拓展,综合性学习指导
1、欣赏教师下水诗《乡下人家》。
2、欣赏P104《在天晴了的时候》。
3、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附:教师本人创作的下水诗:
乡下人家
长藤绿叶青红瓜,花开依时春笋拔。
竹林深深觅食鸡,小桥隐隐戏水鸭。
斜阳晚风舞红霞,夏鸟秋虫唱人家。
借得马良神笔染,独特迷人风景画。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4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乡村生活”。随着课文的描述,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那些简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朴素而艳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雨后清新的地面上又被印上了快乐的“小竹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曼妙画面就袅袅地从屋前流淌着的小河中来到你的眼前……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借助课文中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同时,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 、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激趣,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请欣赏。
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些画面你们熟悉吗?
师:对,这就是大家生长的地方——乡村的美景。同学们,我们周围像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跟着陈醉云先生再次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师手势,生齐读课题)去领略我们乡村生活的美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3、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划出句子,齐读
b、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
问题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强调“独特、迷人,板书)能换个词吗?
c、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现在就请同学们和你组内同学之间一起合作,看看作者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并给每一处景物起个小标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
1、乡下人家有这么多的美景,一定有你喜欢的画面,下面就请你把你最喜欢的一处,或几处画面找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
学生读,教师巡视。
2、找个别学生读,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四整体回顾,感悟中心。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看似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竟如此美丽,美得朴素,美得动人 。老师也禁不住想吟诗一首(点击课件)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师读,生齐读。
五、延伸拓展,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尽量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感悟)
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独特
迷人门前种鲜花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会写文中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方法
交流体会互助学习点拨指导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发现生活的美。
2、小黑板(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文中带生字的新词)
五:板书设计(预设)
瓜架花竹鸡鸭晚餐入眠
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以第六组课文导读入课,明确单元学习学习任务。
2、引入,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我们熟悉的乡下人家,去感受别样的乡村生活。
二:互助自学,解决字词读文
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正确的读写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出学习指导一:
1、同桌轮读课文,注意互相纠正字音。
2、自读课文,把文中带生字的词语画出来,互相读读。
3、自读课文时,遇到难读的句子用*标出来,并与同桌交流读。
(8分钟后,比比谁读得好)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后检查训练流程:
1、出示文中的词语:看看谁的准确(先读生字再带词语,抽读、齐读)
2、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谁听的认真,能及时纠正。(板书学生读错的词语及时纠正)
3、练写课文中的词语并听写。(每个生词抄写两遍,同桌互查,看一看谁写的好,写的准确)
给出学习指导二: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乡下人家什么地方或什么季节的那些景物、事?
2、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8分钟后,比比谁看的最认真)
指导流程:
1、引导学生以“走进乡下人家,我看到了(什么地方或什么季节)的(或景或物或事),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时(什么)。”句式小结自己所得。
2、相机板书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小结。
21乡下人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
交流体会互助学习点拨指导
四:课前准备
1、搜集好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段落。
2、小黑板(学习目标、学习指导、)
五:板书设计(预设)
独特迷人
自然和谐祥和
瓜架花竹鸡鸭晚餐入眠
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左右)
1、走进乡下人家,我看到了乡村(什么地方或什么季节)的(景物)最美了,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每小组一个人)作者又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独特迷人的田园生活吧。
二:品味语言,感受田园
出示学习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给出学习指导一:
1: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美美读一读。
2:想一想作者笔下,乡下人家这些景物美在哪里?在旁边写写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8分钟后,比比谁读得好,说的好)
指导流程:
(教师可以适当范读、指导读。点拨,及时采取多样的语言评价小组表现)
1、指导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再赛读)。(10分钟左右)
2、相机出示精彩的句子,朗读并点拨。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长)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师点拨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知识树小结课文内容,回顾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二:
1、把自己认为最美的段落背诵下来。
2、结合我们身边的乡村生活,选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几个词写几句话来描绘一下我们的家乡。
(6分钟后,赛一赛谁积累的好,写的美)
指导流程: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及时评价小组表现)
1、赛一赛谁积累的好。
2、读一读自己写的,看谁写的美。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