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025/10/23教案

此篇文章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说明: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买“笔记本”和、“解决住宿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153÷4≈

2、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学习估算方法。

(1)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生1:143≈160 160÷4=40 143÷4≈40

生2:143≈120 120÷4=30 143÷4≈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最多能买70本。生2:200≈180 180÷3=60 200÷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 160÷4=40 185÷4≈40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能估成16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数时,应将185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2、做一做第2题:估算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80÷4800÷48000÷410÷22×560÷3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理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及笔算,进一步掌握算法,理解算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灵活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学会一些简单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算意识,形成估算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关知识,查漏补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梳理方法

1.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今天,我们来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关于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整理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反馈,形成知识网络。

2.梳理计算方法。

①口算方法。

出示:600÷2=240÷8=3000÷5=46÷2=

想一想: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依照算理,一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得数,被除数有几个0,商的末尾就写几个0,但要注意“3000÷5”这样的'特殊情况。

②笔算方法。

出示:笔算下面各题,想一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什么?

小结: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怎样确定你们刚才算的这些题是否正确呢?(验算)

验算的依据是什么呢?(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尝试验算下面两道题,复习除法验算的方法。

③估算方法。

出示:

反馈:

方法一:62×4≈240(个),240<281,不够。

方法二:281÷4≈70(个),70>62,不够。

讨论:上面的估算,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

相同:都是先看成与所给数接近的整百、整十的数再进行计算的。

不同:除法估算时,要注意能够用乘法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学生已学过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知识纵横联系,通过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梳理等方式,形成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二)综合练习,提升能力

1.出示教材第110页活动2。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第(1)小题要先估计再计算,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来口算,从而得到结果;第(2)小题要注意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先求出半年的平均水费,再求出每个月的平均水费。

2.出示教材第114页“思考题”。

(1)仔细读题,说一说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预设:3杯水的重量和一个空瓶的重量一共是440克,5杯水和一个空瓶的重量一共是600克。

(2)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3)你是怎样依据图意解决问题的?

预设:3杯水连瓶与5杯水连瓶相差2杯水,所以2杯水的重量=600-440=160(克),从而可求出一杯水重160÷2=80(克),再根据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计算出空瓶重200克。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深化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和估算等知识的理解,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和第2题的前四道计算题。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评价?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的复习进行反思,畅谈收获的同时回顾反思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养成回顾和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估算?你们记得怎样估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估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列式?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

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 120÷3=40 4÷3≈1 124÷3≈40

3、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1、做p16 “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估算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关键:

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是几月几日?

生:3月12日。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

(设计意图: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

师: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看到上面有三年级、四年级两个年级的同学在植树。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浇水......

生2:我想问大家,谁能算出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生3: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生4:我想知道: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师:哦,老师把她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解决她为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算式该怎样列?

生: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

师:42÷2=?它可不象上面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我们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你会计算吗?现在请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42÷2”的方法。

(学生们有的在认真思索,有的在摆弄小棒,有的用笔计算。然后,各自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巡视或加入小组中不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

2、师生交流过程。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形成的方法。

小组A:我们小组,用口算得出结果的。

师: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好吗?

生:我这样想的:40÷2=20,2÷2=1,20+1=21。

师:真不错。

小组B:我们小组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

师: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摆的过程好吗?

学生到讲台上,在展台上为同学们演示。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师:同学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分的过程通过大屏幕演示一遍(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并重点对分的步骤做必要的说明)。

师:有用其他方法的吗?比如说笔算的方法。

小组C:我们小组用的是笔算。

小组D:我们小组也用的是笔算。

让学生把竖式板演在黑板上。在这里学生的竖式一般会出现两种: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的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尝试着用除法竖式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讨论笔算过程。

师:同学们出现了这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

(让学生说理由,有的会赞成第二种,认为第二种能很好的看出计算的过程。教过这部分内容的老师应该知道在这里肯定有许多学生赞成第一种,因为学生觉得这样简单4÷2=2,商2,二二得四,写4.2÷2=1商1,一二得二,写2,没必要把2再落下来。)

在学生大部分赞成第一种情况下,师:你们都这样认为,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一算“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52÷2。

生计算后反馈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做法?各自说说理由

这时学生会指出第一种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的”5“下面应该是”4“。根据学生指出的,师把5改成4后问: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么办呢?同桌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和第二种一样,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除以2。

师指着第二种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在这里学生能说下去最好,如果说的思路不清楚,说不下去时就可以分小棒,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在明确正确列竖式后,师应指着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余下来的1问,这个1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6,这个6怎么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通过52÷2的计算,想一想,笔算除法的竖式到底哪一种比较好呢?看看老师是怎样来列竖式计算42÷2、52÷2的。(有条件的可以电脑演示42÷2,52÷2)演算后让学生明白,第2种方法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演算过程。

师:谁愿意把老师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教过这一部分内容的老师应该都有体会,第一种方法是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我们一般只会怪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补救的办法就是给学生再讲一遍演算过程,或者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结果像这样的”错误“还是不能杜绝,这时老师只好用题海战术法宝,让学生反复练习。基于以上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学生在出现两种列竖式方法时,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方法更简洁时,我们不能很武断地去让学生接受第二种方法,对于42÷2这一题来说,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充分理由来证明课本上的方法是最佳方法,因而就出示了52÷2,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计算。这样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认知冲突“中,初步感悟到第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和第二种方法的通用性。)

4、比较52÷2和42÷2的计算方法上的异同。

师: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师: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

生3:是。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反馈。师提问:在做这些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改错练习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师:你看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解决书上的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并计算出所设计的图案,用这花来摆,可以摆几组?

4、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