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庐山云雾》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1
研究要点: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设计特色:
1、 在赏读中悟境。课堂上,用课件演示课文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对课文的魅力之处反复体味、玩赏,逐步把握形象、理解形象,最终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出正确的判断,深刻领悟课文的意境。
2、 在写境中抒臆。在学生体验、感受云雾的形态美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作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3、 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设疑,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说)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学生2:山顶的云雾像绒帽。
学生3:山腰的云雾像玉带。
学生4:山谷的云雾像大海。
学生5:山峰上的云雾像天幕。
学生6: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仙女的面纱!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那一句画出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2: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
师:“笼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句话美?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学生4: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师:你怎么理解“弥漫”?把“茫茫的大海” 中“茫茫”换成别的词语行吗?为什么?
学生5: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用简笔画画下来,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欣赏欣赏呢?学生自由画。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评议;看着课件画面,集体背诵。
(7)、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画简笔画加深理解——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最后让学生画简笔画,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 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你能通过诵读把它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诵课文。
(4)、指名背诵,学生评议。
(5)、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6)、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4、 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4)、“流连忘返” 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练习:
1、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
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广场的灯光,天空中的云朵、晚霞,校园的操场上,小河,田野,树林)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四、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板书言简意赅,突出课文重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庐山吗?(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尤其是因它的独特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想去看一看吗?让我们渐渐靠近……
二、欣赏影像资料
1、欣赏影像资料,感受云雾之美。
2、提问: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去庐山游览了一番,欣赏了美妙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3—4位同学)
3、过渡:你想再次靠近这些云雾,美美地细细地欣赏一番吗?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读课题:谁想来读读课题?(1—2位同学)我们一起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自由地尽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真好!请看,这就是庐山云雾的倩影!
2、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3、快看这里(放映图片),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高举你的小手!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8、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9、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11、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OK?
12、谁想来表现一下的?(个别读,请学生适当评价。2-3个同学)真好,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想来读一读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13、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4、想象到了吗?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好吗?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好吧,老师先利用这么点小小的优势先来表现一下:(备用)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课文学完了,按照惯例,该布置课外作业了,今天呀,老师请你自己来布置作业,谁第一个来布置?
(1)读。读是我们语文最基础、最应该掌握的,相信你一定会读得很有味道。
(2)背。把那么美的课文印到脑海里,这对你一定很有帮助。
(3)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相信你一定会画得很棒!
(4)去庐山看一看。只有亲身看过,才能真正领略到庐山的那份奇幻美丽。
(5)找一些古诗,是啊,神奇的庐山云雾,美丽的庐山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他们也被庐山的景色陶醉了,留下了一些诗。老师给大家找来了几首。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
(6) 根据课文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7) 上网看看庐山的其他风景。
2、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次的课外作业出色地完成!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3
一、谈话导入,演示课件,揭示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节,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齐读第一节。
三、学习第二段
1、庐山云雾美丽神奇,它有哪些特点?
2、哪一节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第二节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3、学生交流后朗读。
3、欣赏画面,你能细细欣赏吗?为什么?自读第三节,找找哪些词语能读出云雾变化之快?
4、用朗读的方式齐读第三节。
5、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展开想象,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观看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变成天鹅,北极熊,羊群,轻纱,巨大的蛟龙,像纱帐罩住了大山,一条游动的白龙……
评析:学生的第一次想象是不完整的',也不一定正确的,但这一瞬间的想象确实最宝贵,最真实的。
再次欣赏画面后,学生用文中提供的句式,如“转眼间就变成——”、“明明还是——”、“还没等
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刚刚还是放牧的羊群,转眼间憨厚可爱的北极熊,明明还是在空中飞翔的仙鹤,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可爱的小白兔。”
6、学生交流。
7、用刚才文中提供的句式练习说话,边说边欣赏画面。
8、再次交流。
四、学习第三段
这样的美景定会让人留恋往返,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你评析:语文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的规律。教师在学生自由思维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式把散乱的思维严密组织起来,学习说一段通顺的话,既是一次极好的语言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反思
体现课程标准与课题思想的亮点、不足与调整
本课教学通过层层的朗读和说话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给庐山云雾带来的神秘色彩,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也学会了如何展开想象,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描绘事物变化之多,变化之快。但中年级教学最好还是从内容入手,不要定位在“你喜欢什么句子?”可以设问“你喜欢哪一种云雾?”课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重的是感受,是表达。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很容易并且乐于学习新知识,具备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够丰富。
在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认识课文生字,熟悉课文内容,本课学习中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庐山云雾的美。
教学目标
A知识和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3、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重点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B过程和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2、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出喜爱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描绘云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写法指导: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法。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庐山,一同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
1、庐山的云雾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师:是呀,庐山的景色多么秀丽啊!庐山都有什么景色?
师:是呀,庐山有高山,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2、谁愿意读这句话,读出庐山的景色秀丽。
3、在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云雾。从“尤其”可以知道。(回答完整)
师:是呀,一个“尤其”写出了作者对云雾的情有独钟。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变幻无常、神秘
师:是呀,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谁还想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我们一起读。
4、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呀,多么神奇、多么奇妙的感觉啊,谁想读好这两个词?谁想读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两句话的?
5、庐山的云雾举世闻名,正是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庐山才更有了神秘的色彩,这云雾多神奇美丽呀!(板书神奇美丽)
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自由地朗读课文2、3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神奇”:
师:那么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板书)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庐山云雾这两个特点的?
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像这样能够概括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板书)
三、品“千姿百态”:
1、(理解千姿百态)那同学们,你喜欢千姿百态的云雾吗?那我们赶紧睁大眼睛,去欣赏那美丽的云雾吧。
预设:1欣赏了云雾,你有什么感受?云雾真美啊!姿态真多啊!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预设:2欣赏了云雾,你又有什么感受?云雾千姿百态。云雾姿态各种各样,各不相同,这就是千姿百态,谁想读一读这个词语?你能给它找个孪生兄弟吗?——姿态万千(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6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题西林壁》吗?谁愿意来背一背,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指名背)
2、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庐山)
3、你对庐山了解些什么呢?(指名说,师适时表扬)
4、师总结引出课题:小朋友知道得还真不少,是啊(边出示文字和图片边说),庐山在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最神奇的要数――(生接)庐山的云雾(板书完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过渡:这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特点吧。
1、自读课文,找特点。
2、交流。
1)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你从课文的哪一个地方知道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
A、学生读后交流。
B、像白色绒帽的云雾在哪儿?(师画)老师画得怎么样?
C、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么特别的云雾读出来吗?(指名读、评读,男生读)
D、这云雾还有什么姿态啊?
学生找出来,议一议,请同学们上黑板画一画,评一评,指导朗读。
E、师:这云雾啊,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姿态,发挥你的想象,想想这云雾还会有什么样子呢?(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具体)
F、师总结:这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庐山的云雾比成了“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形象地描绘出了云雾的形态美。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们围绕千姿百态的特点,找出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感受了它的特点,最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请同学们照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A、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B、指名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把云雾的变化画出来。
C、指导朗读。
D、这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自由说)
看来,云雾的变化真是说也说不完呢,怪不得书上用了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品味一下庐山云雾的神奇吧。
4)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美的云雾啊,假如你在山上游览,会怎样呢?
A、学生交流。
B、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种感觉。(师配乐范读)
5)看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就知道这云遮雾罩的庐山,―――――(生接)真令人流连忘返。就让我们带着赞叹和喜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体会一下庐山的神奇吧。(生齐读)
三、总结
过渡:这么美的文章,通过小朋友的感情朗读,把我们好像带到了庐山。作者就是抓住了庐山的特点,发挥想象,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才把庐山写得这么出神入化。请小朋友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可以参照老师的提示:
出示:傍晚,西天的云美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