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2025/10/24教案

此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我们习惯说“严父慈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用了一位父亲和母亲对儿子作品的评价语做题目的文章,齐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你能猜得出哪句话是母亲的评价,哪句话是父亲的评价吗?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一下。

二、新授

师:到底什么精彩极了,什么槽糕透了?请同学们翻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接着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认读本课生字,读生字、找难写的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

4、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母亲和父亲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可以在文中做标注。反复读读。

3、学生自学,作批注,教师参与学习。

4、交流:

“母亲一读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这是对母亲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母亲特别高兴的心情。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会写诗了,她特别开心。

师板书:

“兴奋”。

母亲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呀,精彩极了。”这是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妈赞美他写的诗精彩,可以看到***妈当时特别高兴,她在夸奖巴迪。

板书:

“赞美”。

师:你能读出妈妈兴奋的语气吗?

(指名学生读。)

指导:

妈妈的评价……

出示:

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父亲的评价……

出示: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二、讨论评价

1、这首诗到底怎么样?出示: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2、母亲不会看诗吗?真的认为这首诗好吗?她为什么如此赞赏?出示: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3、那么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他为什么如此严厉地批评?

你如何理解父亲的这句话?

三、小结

慈祥的爱河严厉的爱都是一种爱的体现,你习惯那一种,我们下一课来探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使学生懂得父母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浸透了对孩子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关键: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继续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继续学习课文:

1、上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回答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师: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

学生齐读: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作者听了母亲的评价后他又有什么反应呢?

语段二: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师: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他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父亲回来。

语段三: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师:你发现这句话的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巴蒂非常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

小结:巴蒂既焦急又甜蜜地等待着,想象着父亲会比母亲更加赞赏他,可是,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语段四:“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1)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话?(2)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3)我们看完一样东西的一般动作是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扔?(这首诗确实不怎么样,很糟糕。)

小结:是啊,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态度,一种感情,小巴迪听到听到父亲的评价后是什么反应?出示课件。

语段五: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可是,文章当中还有一处说了巴迪长大了些后自己也承认了小时候写的诗很糟糕,找一找是哪句话?

语段六:“几年后?糟糕的诗。”

学生齐读:说明父亲当时的意见是()?(对的)其实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子女,只不过作者的父亲比较(公正)。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但当时的巴迪那么小,他能够体会父亲的心吗?(不能)母亲对他的表扬使他得意洋洋,父亲的批评就好像对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请大家猜猜看,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不再写作了?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自由朗读

语段七:“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

语段八:学生回答:“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因为作者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把作者成长道路上需要的两种动力都包含了,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作者说自己“多么幸运”啊。

好,现在同学们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停止了写作?

学生回答:不是,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段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的每一个人?总结、提高”

其他同学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虚心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并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过渡:若干年后,巴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爱。接下来看着课文第17自然段,随音乐齐声朗读。

恩,读的非常的精彩。

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下面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

“精彩极了”代表着妈妈的赞许、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代表着父亲的批评、提醒,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的爱,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二者都是希望我努力奋斗,争取好成绩,二者的共同出发点都是爱。导读:你体会得真好,来,再读一次给同学们听听。

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其他同学又是怎么理解的?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3、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四、总结

课文中的巴迪从父母的评价中感受到了爱,他是幸运的。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爱与母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健康成长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对他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写下来。

教学反思:本文的文字浅显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学生易于理解。教学中,应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读悟过程中运用深究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打比方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2、感悟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宏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3、体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有意识地积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中包含的都是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这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聚焦爱

1、读题,体会“极”和“透”,读出对比语气。

2、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不太懂?

3、小结:

同学们不懂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二段。这二段写的是巴迪对父母的那两份爱的体会。所以我们要读懂它们,先要读懂父母对巴迪的爱。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在对比体会读中引发孩子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同时,利用阅读首次印象,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为教师以学定教奠定基础。

二、细读文本,感受爱

1、请大家细细地读读课文1~15小节,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母对巴迪的爱?用笔把它划下来。

2、相机教学母亲的“精彩极了”:

重点研究语句:

⑴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① 直面文字:

引导学生从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以及二个感叹号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② 换位体验:

听着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扬,巴迪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请大家读读1~4小节中描写巴迪的句子,边读边记。)

③ 交流: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读着读着,仿佛大家真成了巴迪。听了母亲真诚的赞扬后,巴迪,你在想什么呢?

⑵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 用一个词形容巴迪此刻的心情。

② 朗读感受三个时间词递进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言语表达效果。

3、教学父亲的`“糟糕透了”:

⑴ 过渡:

同学们,一句“精彩极了”,折射出的是母亲慈祥、宽宏的爱。这份爱使巴迪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可是,父亲的“糟糕透了”,怎么也是出于对巴迪的爱呢?

⑵ 细读文本5~14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⑶ 交流:

同学们,如果你是巴迪,当你满怀期待地想得到父亲的赞赏,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和指责,你有什么感受呢?

⑷ 小结:

父亲的一句“糟糕透了”,看似无情,实际上是父亲的一种警告、提醒和鞭策。

设计意图:在读划品评、想象朗读、换位体验中,引领孩子走进文本,揣摩文本语言,于不断地对话交流过程中,领悟父母对巴迪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包含的爱。同时,体会文本中三个时间词递进运用的言语表达特色。

三、说写体会,感悟爱

1、过渡:

就这样,在父母这两种爱的教育下,巴迪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2、补充巴迪简介:

巴德·舒尔伯格,本杰明舒尔伯格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他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引:同学们,回顾巴迪写第一首糟糕的小诗,到开始学习进行修改以至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在这成长过程中,光有母亲的热情鼓励行吗,那光有父亲的严厉的警告,行吗?

4、小组讨论:

读读最后几节,结合巴迪的成长历程来说一说理由。

5、配乐朗读最后二小节。

6、读到这儿,你们对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动笔写一写吧,就写在课文纸后面,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二句话。

设计意图:简介生平,从另一个侧面验证这两种爱在巴迪成长、成名过程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下面的小组讨论埋下伏笔,难点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而最后的融情表达,则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提炼和升华,由体会巴迪对父母爱的认识上升为对爱这一美好情感的领悟。

四、课后作业,重积累

1、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和段落。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中。

设计意图:一改被动单一的作业形式,强调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使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2.读中体会作者用语言描写展开故事情节,表现父母之爱的写法,说出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感受作者言语的变化与生动;说出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好处,体会作者言语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结尾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提前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书。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先回忆一下,谁能用上我们学到的一些新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文中的我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长大后,我认识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教师板书“爱”)

师: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谁说说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童年的故事,然后写了后来的认识。

二、认定目标

师:作者长大后感悟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哪个地方?

生:结尾。

师:打开书,画出这句话。

生圈画。

师指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文章结尾写了作者深刻的感悟,这样的句子叫做——

生:中心句。

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对待中心句,我们不能只知道这个意思,还应改通过提问题加深理解。谁能围绕着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

生:为什么说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问题提得不错,我们还应该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一思想感情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读这两个问题。

三、导学达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师:感悟“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个中心句,要细细地品读文章。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感受这两个断言是怎么来的。

师:(注:与上面一句重复了,删掉:一开始他是怎样认识的呢?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我找几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童年的故事,1——14自然段。(分配任务和角色)大家一边听,一边用直线画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用曲线画出听了不同评价后我的表现的句子。

生读书,圈画。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母亲当时是怎样评价的。

生读书。师指导朗读。

师:我怎么表现的?

生读书。

指导朗读,读出巴迪的兴奋和激动。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评价的。

生读书。

师指导朗读。

师:我听后又是怎么表现的?

生读书。

指导朗读,读出巴迪的伤心和痛苦。

面对母亲的鼓励,巴迪真的以为自己写的是无与伦比,所以欣喜若狂;面对父亲的评价,巴迪以为父亲伤害了自己,悲痛欲绝。你们从中感悟到巴迪当时理解父亲和母亲的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吗?

生:没有。

师:巴迪当时不理解,其实我想我们同学当中,也会有许多人在读这一部分时,往往只知道了父母的评价和我的不同表现,只是肤浅地感受了当时的情景,就匆匆往下读了,并没有深入的思考。

师:好了,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再来一齐读一下结尾处的中心句,我从心底里知道,读——

生读中心句。

其实,我们应该停下来,凝望这些评价,提出一些问题来加深理解。谁来提些问题?

生:父母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呀?

生:巴迪的诗到底是精彩,还是糟糕呢?

生:这两种评价为什么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呀?

生:为什么精彩极了后面是叹号,而糟糕透了后面是句号呢?

师:光看第一部分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要接着往下看。此时我们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深入感受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那一段表现了作者理解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呢?下面大家默读第二部分——后来的认识,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1生读第16自然段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

再指一生读,

齐读。

师:这段话含义深刻,写出了作者长大后对母亲和父亲不同评价的正确认识。作者懂了,你们懂了吗?有不懂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这可以安排一次小组讨论交流)

生说,教师相机点拨。

师:此时,你们懂得了面对同一首诗,为什么母亲和父亲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了吗?

生:……

师:此时,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了吗?

生:……。

师:为什么精彩极了后面是叹号,糟糕透了后面是句号?

生:……

师:把自己的理解放进结尾这句话,再来读一下。

好,你读!

好,你读!

我们一起读。

师:作者多年以后理解了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我们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也理解了这两个极端断言的含义。不错。

师:作者不只是理解了这两个断言,他还不断受到鼓舞,从中大大受益了呢!你们看出来了吗?

指生读结尾。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表达得形象、生动、含蓄。

师:是啊,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师:当我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时,有两种声音交织在我的耳际——

生接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强调精彩极了由女同学读,糟糕透了由男同学读;其他的一起读)

师:当我获得文学大奖时,有两种声音交织在我的耳际——

生接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师:当我事业有成时,有两种声音交织在我的耳际——

生接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师:大家此时再读结尾这句话,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感受,读——

学生齐读。

师:好了,现在结尾能够背下来了吗?我们一起诵读一遍。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预备,齐——

生读

(三)回顾整体

师:刚才,我们围绕中心句品读了全文,现在我们再完整地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说。

(四)感悟作者的写法

师:父母之爱我们是通过“”“”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体会出来的,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评价是对人物的哪方面描写?

生:语言。

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题目用了这两个断言,(以齐读的形式引读题目,让学生说出提示语的位置)第一部分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以齐读的形式引读相关句子,让学生说出提示语的位置)第二部分又多次提到这两个断言,(以齐读的形式引读相关句子,让学生说出提示语的位置)

师:作者用这两个断言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给人以强烈的感受,突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作者在介绍人物言语时,还注意了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写得多生动呀!

(五)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2.小练笔:书104页的小练笔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5

【课程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对父母两种截然相反的爱的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收集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趣

1、出示课题。

2、你们知道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3、父母为什么会说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话的?

4、“我”又是怎样看待的`?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一定会得到答案。

二、初读尝试,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根据阅读要求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交流。

相机板书:

腼腆而得意 受不了痛哭

一直写作 学着修改

体会到幸运

三、再读品味,合作探究

作者的思想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请大家自主读书,写出体会,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也可提出疑难之处。

如果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共同讨论。

四、精读体会,深刻感悟

你们认为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哪些段落?

课件出示: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的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是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头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自由读,认真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探讨,你们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小结:

刚才有的同学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了这一段话,有的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这都是很好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这段话你喜欢吗?试着把它背下来。

五、个性飞扬,升华认识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有怎样的收获呢?

老师的体会是: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不因赞扬或批评而偏离航道。

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吗?

同学交流。你最想把这句话送给谁?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吗?

六、展思维,课外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和父母交流。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腼腆而得意 受不了痛哭

一直写作 学着修改

体会到幸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课题有什么特点,(引号——人物对话,反义词)指生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词的对比语气。

3、那么,引号下的语言分别是谁说的呢?如果用笑脸怒脸标志,分别贴在哪里?(板书父亲母亲板画笑脸怒脸)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词语

①、腼腆誊写出版歧途谨慎

②、搂住自豪公司慈祥奇妙敬仰戏剧

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拥抱

确实把握极端断言位置

得意扬扬迫不及待满怀信心推门而入一如既往

注意:得意扬扬就是得意洋洋,看书找到有“歧途”这句话,把人引入歧途也可叫误入歧途

3、一篇文章总有脉络可寻,这篇课文就可以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那么怎样分呢,标志的词句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4、汇报交流。

三、学习“童年的故事”。

这一节可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部分,用横线画出父母的不同评价,用浪线画出我的表现和反映。

2、指生汇报。

①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指名读,妈妈是怎么赞美的,指名读妈妈说的话,妈妈不仅用言语在赞美,在看看哈哈哈神态是怎么样的,

指导朗读,读出妈妈对他的爱,对他的鼓励。(板书精彩极了爱)

②“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理解“腼腆”,读出我的开心。

③“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自己读这两句话,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很严厉。父亲不想让他骄傲。父亲爱巴迪……)(板书糟糕透了爱)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对这首诗的不满意。

④我的眼睛湿润了,头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从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我的难受,“冲”“跑”“扑”指导读出我的难过。)

⑤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母亲的慈祥,父亲的严厉。

3、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说说你曾经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课件出示讨论。

4、分角色再读1—14段。

四、过渡延伸

“我”在很小的时候还不能正确对待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下节课我们细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

2、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词语。(课件出示)

2、借助课题,复习回顾

师:今天,咱们再学习课文(生读课题),能不能用上课题说说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补充

二、创设情境,引起思辩

1、师:大家知道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是巴德的有关资料。(投影:介绍作者的主要文学创作成就)你能根据这些材料概括地说说巴德是一个怎样的作家?)文中也有一句话讲到他的创作成就,你能找出来读读吗?(在书中找到句子)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齐读)

2、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思考:

有一次,他的作品荣获了一项国际大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感慨万千。按照惯例,他将发表一段获奖感言。获奖感言一般是用来表达谢意的,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认为,他在获奖感言中应当感谢谁?学生自由说。

3、探究课文,展开思辩,感受父母的“爱”。

(1)回顾1-14自然段,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研读。找到父亲批评我的句子,研读。

(2)师:这样严厉的父亲,这样严厉的批评,以至于让我受不了,让我失声痛哭。那为什么你们认为也要感谢他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理由,说说做自己的体会。

出示句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齐读。

(3)讨论:“歧途”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引入歧途”指什么?

(4)师:听了你们的话,老师认为,父亲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也是很重要,他时刻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修改提高,真应该感谢父亲。

师小结:板书“爱”

(5)齐读这一段话。

4、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1)师:这是文中的我对父母之爱的感悟,学到这儿,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像(),它()。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父爱像(),它()。

(2)再读作者的感悟。

三、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课文中我的成功应该感谢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老师觉得,“我”的成功,还应感谢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小结:把握人生方向,不断进步(板书)

2、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朗读这段话,将它铭记于心。

3、完成获奖感言。可在前面所写“理解、填空”的基础上添加内容,组织成获奖感言。

4、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5、总结。

四、拓展

推荐陈果的《拐弯处的回头》